分米波在儿童颈部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治疗中的应用

2011-11-08 06:45李宁方亚群张子扬孙志杰刘正蓬
河北医药 2011年17期
关键词:淋巴结炎团块血常规

李宁 方亚群 张子扬 孙志杰 刘正蓬

颈部急性淋巴结炎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疾病,由病原菌、细菌毒素沿淋巴管进入颈部淋巴结引起的炎症性肿大[1]。西医一般以应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为主,中医一般以内服清热化痰、祛瘀散结中药或辅以中药外敷[2],但由于儿童治疗依从性差,尤其是治疗时间较长时更为明显,导致治疗效果不太理想,容易转为慢性。本研究采用标准抗生素治疗的同时,采用分米波辅助照射,从而使治疗周期缩短,患儿更容易耐受,取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诊断为颈部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儿童患者90例,诊断纳入标准为颈部淋巴结增大,有红、肿、热、痛的炎性表现,血常规示白细胞升高,并排除已化脓、肿瘤、结核等。按收治时间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男9例,女11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3.2岁。B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3.1岁。C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3.5岁。

1.2 治疗方法 3组均对原发病予以标准抗生素治疗。A组给予标准的抗生素治疗,淋巴结局部不做任何处理;B组除给予标准的抗生素治疗外,淋巴结局部给予红花酒精外敷;C组除给予标准的抗生素治疗外,淋巴结局部给给予分米波照射治疗,频率 915 MHz,功率 10 W,辐射距 10 cm,10 min/次,常规保护眼部和会阴,1次/d,连续7 d。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并用B超测量颈部淋巴结最大团块的大小,计算治疗前、后肿块大小消退的有效率。

1.3 疗效评定标准 优:局部红肿、疼痛消失,血常规化验指标正常,患者B超示肿大团块减小75%以上或完全消失;良:局部红肿、疼痛消失,血常规化验指标正常,患者B超示肿大团块减小50% ~75%;可:局部红肿、疼痛减轻,血常规化验指标基本正常,患者B超示肿大团块减小25% ~49%;差:症状无改善,团块减小<25%或无改变,甚至增大或化脓改行切开引流术。有效率=(优+良)/总数,治愈率=优/总数。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AS 6.12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情况 所有患儿均获随访,治疗7 d后,A组有5例经治疗无效,行切开引流,并经延期治疗后治愈;B组,有2例切开引流,1例肿块未见消退,但经过延长疗程后好转;C组有1例切开引流后好转。

2.2 疗效比较 B组和C组的有效率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治愈率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3组治疗后比较 n=30,例(%)

3 讨论

颈部淋巴结按位置分为颈部浅、深淋巴结,多沿血管排列,主要功能是引流淋巴液、产生免疫细胞、产生免疫应答[3]。颈部淋巴结炎在婴幼儿极为常见,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婴幼儿淋巴组织丰富,而淋巴结发育不成熟,结缔组织少,淋巴小叶分隔不清,淋巴滤泡尚未形成,被膜也较薄,故轻微感染就容易引起淋巴结化脓或炎症扩散。颈部的急性淋巴结炎多数由于局部的急性感染经过淋巴管而到相应的淋巴结,容易形成颈部蜂窝织炎,并易向颈深部或纵隔等处淋巴结蔓延。引起咽部附近或纵隔感染,造成咽后或纵隔脓肿。病理表现为淋巴结及淋巴结周围的炎症性变化,淋巴结可见浸润、肿大、中心部变质及化脓,被膜浸润增厚,化脓的淋巴结破溃时,脓液可流入皮下形成葫芦形脓肿,还可破溃于体外。淋巴结的周围组织亦有浸润、渗出,年龄越小反应也越重,也越形成广泛蜂窝织炎,可蔓延成口底炎、喉炎、纵隔炎,甚至形成脓胸或败血症。典型的淋巴结炎多见于2~3岁的小儿,初期,病变处淋巴结突然增大,有压痛,能活动。如无特殊处理,一般数日内,周围组织稍有肿胀,皮肤红硬,以后中心部位逐渐软化,有波动,1~2周内自溃或切开而出脓。婴儿易引起颈部蜂窝织炎,使红肿范围加大。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增高,多形核左移表现,故临床上多采取多种积极措施。

高频电作用于不同组织,其温度变化主要取决于不同的频率和不同的作用方式[4],郭新娜等[5]研究认为传统的短波(27 MHz)通过组织介质时,主要以介质损耗产热,由于皮下脂肪电介常数、导电率低,脂肪层中血管较少,热量不易为血液带走,其温度明显高于血运丰富的肌层,易出现“脂肪过热”现象。脂肪过热会影响深层组织对电磁波的吸收,其作用深度受到一定的影响。当频率升高为915 MHz时(分米波),组织的电介常数和电磁场强度增强时,组织产热也增强。分米波辐射法作用时,含有大量水分的皮肤、肌肉等组织对电磁波的能量产生最大限度的吸收,肌层温度升高明显高于脂肪,温升值是脂肪的2.5倍,脂肪温度只上升了最高温度的14%[4]。温度最高点在浅层肌肉,温度较高点在深层肌肉。分米波而与毫米波相比(作用为非热效应),分米波作用除有非热效应外,有较明显温热效应,穿透能力强,透入深度可达3 cm以上,其能量准确到达效应部位。所以,我们对淋巴结的照射采用分米波,分米波治疗淋巴结炎可能主要为对沿血管走行分布的淋巴结组织的温热效应,尤其对深层的淋巴结产生良好的温热效应:局部温度升高,改善了血液循环。组织代谢加强,酶的活性增加,加速局部代谢产物的排出。温热作用还可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以达到止痛目的,使体内的抗体、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加强,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1 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32-1833.

2 殷旭.中药外敷治疗小儿急性颌下淋巴结炎30例.中医外治杂志,2009,18:41.

3 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3.

4 赵彼得,郭新娜主编.高频电透热治癌.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21.

5 郭新娜,赵彼得.分米波辐射治疗纤维织炎150例观察.中华理疗杂志,2000,23:136-138.

猜你喜欢
淋巴结炎团块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通道压裂支撑剂团块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扁桃体炎并发颈淋巴结炎 贴敷见效快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含铁尘泥自还原团块固结机理及强度劣化
冷轧酸再生团块破碎机堵料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团块型腹腔结核的超声表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