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检测的研究进展

2011-11-08 06:45王美英
河北医药 2011年17期
关键词:头孢他啶内酰胺酶克雷伯

王美英

随着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啶在临床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加强,耐药机制日益复杂,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是由质粒介导的能赋予细菌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一类酶,本文就ESBLs分类及来源、特性、流行病学、检测、防治措施等方面综述如下。

1 ESBLs的型别、来源及特性

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的种类繁多、特性各异。按照与临床紧密结合的BJM分类法,见表1),可将β-内酰胺酶分为 Group l-4,其中 Group 2be(分子分类 class A)为 ESBLs[1]。在全球范围内至少已发现200多种ESBLs。

表1 β-内酰胺酶的分类

1.1 TEM-3 是第一个被报道的ESBLs表型,来源于TEM-1或TEM-2(不包括对酶抑制剂耐药的β-内酰胺酶,即 IRT),TEM 型 ESBLs[2]:呈酸性,其等电点(Pl)为:5.2 ~6.5。

1.2 SHV-1 来源的ESBLs(不包括对酶抑制剂耐药的β-内酰胺酶,即 SHV-10)有91种。SHV 型 ESBLs[3]:呈弱碱性,其 pl为:7.0 ~8.2;均由质粒介导。

1.3 CTX-M型ESBLs 是1990年Bauernfeind首次报道的一种对头孢噻肟(cefotaxime)高水解活性的 ESBLs[4],命名为CTX-M。CTX-型 ESBLs呈碱性,pI为 7.6 ~8.9,均由质粒介导。

1.4 OXA型ESBLs 主要的水解底物是苯唑西林(oxacillin),因此命名为OXA。OXA型ESBLs属于分子分类的D类,功能分类方案的2 d群。

1.5 OXA 型 ESBLs[5-8]呈弱酸性或弱碱性,其 Pl为:5.5 ~8.1;大多数由质粒介导。

1.6 其他 包括 PER、SFO、GES、TLA、VEB、BES和 CME 等。至目前己发现至少12种基因型,这些基因型的流行范围小,而且检出率低,它们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β-内酰胺酶的同源性较低。

1.6.1 PER型ESBLs:在土耳其铜绿假单胞菌中分离出的PER-1是第一个被报道的β-内酰胺酶。

1.6.2 SFO-1 型 ESBLs:与居泉沙雷菌(Serrana fonticola)产生的A类酶高度相关。

1.6.3 GES 型 ESBLs:是 Guiana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的简称。GES-l是1998年在法国Guiana医学中心中临床分离的一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发现的,GES-2是2000年在南非的临床分离的一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发现的,两者PI为5.8。

1.6.4 TLA-1型ESBLs:是在墨西哥的一株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中发现的,PI为9.0,由质粒介导,对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耐药,可明显被克拉维酸、他唑巴坦和舒巴坦抑制。

1.6.5 VEB 型 ESBLs:是 Vietnamese extended-spectrum-lactamase的简称,也称CEF-1型酶。VEB-1首次发现于一越南患儿分离到的大肠埃希菌中,PI为5.35,它对氧亚氨基β-内酰胺抗生素高度耐药,在泰国分离到的一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也曾发现。

1.6.6 BES 型 ESBLs:是 Brazil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的简称,首次发现于巴西临床分离的18株粘质沙雷菌中,Pl为7.5,对氨曲南、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高度耐药。

1.6.7 CME型ESBLs:是从脑膜脓毒性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meningo-septicum)中分离到的一类ESBLs,由染色体介导,有CME-1和CME-2型,它们对三代头孢菌素高度耐药。

PER-1、PER-2、VEB-1、CME-1 和 TLA-1 之间是相关的,但仅有40%~50%的同源性,可能来源于同一个属。它们都对头孢他啶和氨曲南耐药。

2 ESBLs的流行病学

2.1 ESBLs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分布 ESBLs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应用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早期这些抗生素未上市时,尚无ESBLs,1984年法国从肺炎克雷伯菌检出TEM-3型ESBLs,从此全世界各国纷纷有检出ESBLs的报道,并有爆发流行趋势,但ESBLs的分布各国存在差异,呈明显的区域特征。主要流行的ESBLs型别,德国和韩国为 SHV型,美国、法国为 TEM型[9],日本、台湾、上海地区为 CTX-M 型[10],意大利以 SHV 型、CTX-M型为主[11,12]。但近几年欧洲地区逐渐以 CTX-M 为主[13],美国以 CTX-M-15 最常见[14]。有资料显示,CTX-M 型是我国产ESBLs菌株的主要基因型[15]。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吉林等地都有CTX-M型酶的报道。由于各地区所用抗菌药物不同,所流行的CTX-M基因亚型也有所差异。

2.2 ESBLs在不同细菌间的分布 大多ESBLs是在肠杆菌科细菌特别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大肠埃希菌是产生ESBLs的代表菌种,但不同型ESBsL在细菌间的分布有所不同。

2.2.1 TEM型ESBLs:多由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生。但最近发现其他肠杆菌科细菌也可产生,如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等。另外,在非肠杆菌科细菌中亦有检出TEM型酶的报告。

2.2.2 SHV型酶:多由肺炎克雷伯菌产生,但在差异柠檬酸杆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中亦有发现。CTX-M型酶:多从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沙门菌中分离出来,但在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无丙二酸柠檬酸杆菌中也有发现。

2.2.3 OXA型酶大多在铜绿假单孢菌中检出,很少有在肠杆菌中检出的报道。

2.2.4 PER型酶:在在铜绿假单胞菌、粪产碱菌、不动杆菌属、沙门菌属中发现。其他型酶在常见细菌中很少见。

2.3 ESBLs在医院病区间的分布 ESBLs菌感染在医院不同科室中的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ESBLs的发生率常以医院ICU、神经内科、老干部病房及呼吸科为最高,小儿ESBLs菌感染处于较高水平[15]。追究其原因,与这些病房患者病情较重、免疫力低下、合并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因素有关。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引起ESBLs流行有如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临床ESBLs流行危险因素

3 ESBLs的检测及影响因素

目前除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及奇异变形杆菌的ESBLs检测有NCCLS推荐法外,其余革兰阴性菌则没有NCCLS推荐的ESBLs检测方法,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多种检测方法[16]。

3.1 初筛实验 通常由常规的药敏试验结果推测产ESBLs细菌。常用的方法为纸片扩散法或肉汤稀释法,前者根据抑菌圈的大小,后者根据MIC的值来推测。此法简单、易行,但准确性差,并且许多产ESBLs的细菌对于检测药物的敏感性无显著减低,易导致假阴性,因而此法只能作为ESBLs的筛选试验。

3.1.1 常规药敏纸片法:抗菌药物直径为头孢他啶(CAZ)≤22 mm,头孢曲松(CRO)≤25 mm,头孢噻肟(CTX)≤27 mm,氨曲南(AZT)≤27 mm,头孢吡肟(FEP)≤22 mm,以上5种抗生素中任一种符合疑为ESBLs菌株。

3.1.2 MIC肉汤法:以上任一种抗生素 MIC≥2 μg/ml即疑为ESBLs菌株。NCCLS 2000 建议头孢泊肟 (CPD)≥1 μg/ml,可初筛ESBLs。虽然CPD在治疗上无意义但在耐药性监测却有独到之处。

3.1.3 双纸片协同试验初筛:将阿莫西林/棒酸纸片置培养皿中央,在其周围20 mm处贴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氨曲南纸片(抗生素纸片购自Oxoid公司),35℃培养18 h,如在阿莫西林/棒酸纸片与其周围任何一种纸片间出现协同抑菌作用视为ESBLs初筛阳性。双纸片协同试验简便易行,且成本低,适合临床常规实验室。

3.2 确证试验

3.2.1 双纸片扩散法:头孢他啶和头孢他啶/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和头孢噻肟/克拉维酸2组药物进行测定比较,加抑制剂后抑菌环直径与单药时抑菌环直径之差>5 mm即为 ESBLs菌株。

3.2.2 E-test法:E-test法是瑞士 AB Biodisk公司推出一种商品化的ESBL检测试纸条。E-test试条包括含有及不含棒酸的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氨曲南,棒酸能使MIC值降低8倍以上者为阳性。E-test检测融合了肉汤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的优势,无需特殊设备,操作简单不用作繁琐的稀释而能直接报告MIC值(具有7个连续的药物浓度梯度),而且基本不受接种菌量、细菌生长期以及低酶菌株等影响。

3.2.3 等电聚焦(isoelectric focusing,IEF):将临床分离菌中初筛的ESBLs进行IEF,测定其pI与已知酶的pI进行比较,具有同一pI的酶可能为同一种酶,如不同则可能为一种新的ESBLs。此法是一种直接、客观的方法,但由于许多新酶与原有酶的pI相同或相近,大多难以用IEF来进行区别,只可作为一种粗筛方法。

3.2.4 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实验菌液培养后加溶菌酶与低熔点琼脂混合制成胶块,然后进行溶菌酶切、电泳、染色,分析条带计算菌株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如有1~3带的差别,说明细菌间存在单一基因的差异,细菌种系密切相关;有4~6条带的差别,代表细菌有两个独立基因的差异,细菌种系可能相关;有6条以上条带的差别,则说明细菌之间存在3个以上基因的不同,那么被测细菌种系无关联。此法分辨率高、重复性好,是目前最为理想的研究流行病学的分子分型方法。但是细胞融解过程和DNA酶切过程对结果有影响。

3.2.5 聚合酶链反应(PCR):提取待测菌的DNA作为扩增模板,采用已知标准酶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体外循环扩增,结果如为阳性说明有已知ESBLs的产酶基因。此法灵敏度高,但可出现假阳性,也无法发现新的ESBLs基因,且也无法将广谱酶(TEM-1/2、SHV-1)和ESBLs区分开来。

3.2.6 核苷酸序列分析:将产酶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分析结果与已知的产ESBLs基因进行比较,发现相同或新的ESBLs基因。此法精密度高,是检测ESBLs的金标准,可以发现新的ESBLs基因以及了解基因突变产生衍生酶的情况。

3.2.7 其他:此外还有Vitek测试法、三维测试法、DNA探针、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等方法。

4 不同的ESBLs细菌耐药机制

不同的ESBLs对抗菌素耐药主要是由于各自基因序列发生了点突变,这些点突变导致个别酶结构中个别氨基酸的转变。

4.1 酶的基因突变扩大催化腔的空间结构,使第三代头孢菌素能够进入而被水解。

4.2 酶的基因突变提高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亲和力。

4.3 基因单点或多点突变衍生大量的新型超广谱酶。

4.4 启动子的变化。突变发生在结构基因以外的区域,多数为启动基因或调节基因,往往造成结构基因的过度表达,使产酶量增加而导致耐药。

4.5 孔蛋白的缺失 某些细菌由于膜孔蛋白较少或蛋白通道较小,使某些抗菌药物不能进入菌体内部,或使β-内酰胺抑制剂及其他成分进入被延迟,使抗生素在接触靶位前β-内酰胺酶有更多的时间攻击β-内酰胺抗生素,产生所谓“内在性耐药”或称“固有性耐药[17]”。

4.6 主动外排机制 是造成ESBLs肺炎克雷伯菌形成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

5 ESBLs细菌的耐药性及抗菌治疗

产ESBLs菌株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医院内耐药问题之一,儿科医生面临严峻的挑战,因许多抗菌药物对儿童的潜在不良反应[18],使儿科选药范围受到更多局限,其后果是病原菌的耐药性更快增加。由于产ESBLs菌株具有多重耐药,导致临床治疗更加困难。因此凡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均应监测是否为产ESBLs株,若肯定,无论体外对3代头孢菌素、氨曲南的药敏结果如何,均应报告为对其耐药,即一旦确定为产ESBLs菌株,应首选亚胺培南等碳青酶烯类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和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治疗,可根据药敏合并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若为IRH菌株则不能使用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治疗。

6 防治措施

细菌在抗生素选择性压力下,通过基因突变不断产生新的ESBLs细菌,并在各菌株间传播引起爆发流行。Paterson等[19]的研究再次证明ESBLs细菌可以在患者之间传播,因此要加强控制、消毒、隔离等措施。

综上所述,既然产ESBLs的细菌的耐药问题是当前全球重要的医院内耐药问题之一,且易在医院内发生区域性流行,所以要解决革兰阴性菌(尤其是肠杆菌科)产ESBLs的问题,应该限制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应用,同时加强宣传以提高医护人员对ESBLs的认识,从而自觉遵守抗生素的应用原则,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治产ESBLs菌的传播。

1 Bush K,Jacogy HA,Mederiros AA.A functional classitication scheme for beta-lactamase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molecular structure.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1995,39:1211-1233.

2 Goussard S,Ccourvalin PP.Uupdated sequence information for TEM lactamases genes.Antimiorcrob Agents Chemother,1999,43:367-370.

3 Bradford PA.Automated thermal cycling is superior to tradicional methods for nucleotide sequencing of blashv genes.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1999,43:2960-2963.

4 Bonnet R,Dutour C,Sampaio JLM,et al.Novel cefotaximase(CTX-M-16)with increased catalytic efficiency due to substitution Asp-240.Gly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1,45:2269-2275.

5 Poirel L,Girlich D,Nass T,et al.OXA-28,an extended-spectrum variant of OXA-10β-lactamase from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its plasmid-and integron-located gene.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1,45:447-453.

6 Ouellette M,Bissonnette L,Roy PH.Precise insert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determinants into Tn21-like transposons: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OXA-1 lactamase of OXA-lactamase gene.Proc Ncatl Acad Sci USA,1987,84:7378-7382.

7 Aubert D,Poirel L,Chevalier J,et al.Oxacilinase-mediated resistance to cefeoime and susceptibility to ceftazidime in Pseudomonas aeruginnosa.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1,45:1615-1620.

8 Aubert D,Poirel L,Ali AB,et al.OXA-35 is an OXA-10-related beta-lactamase from Pseudomonas aeruginoa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1,48:717-721.

9 Yagi T,Kurokawa H,Shibata N,et al.A preliminary survey of 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in clinical isolates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and Escherichia coli in Japan.FEMS Microbiol Lett,2000,184:53-56.

10 孙景勇,倪语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分型.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2,2:211-214.

11 Bagattini M,Crivaro V,Di Popolo A,et al.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produc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6,57:979-982.

12 Mugnaioli C,Luzzaro F,De Luca F,et al.CTX-M-type 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 in itly: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an emrtging countrywide problem.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6,50:2700-2706.

13 Coque TM,Baquero F,Canton R.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ESBL-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eae in Europe.Euro Surveill,2008,27:19051.

14 Lewis II JS,Herrera M,Wickes B,et al.First report of the emergence of CTX-M-type 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 asthe predo-minant ESBL isolated in a U.S.Health care system.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7,51:4015-4021.

15 李万华,秦慧宏,张泓,等.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儿童分离株的耐药性和基因型检测.中华感染与化疗,2009,9:355-359.

16 Steward CD,Rasheed JK,Hubert SK,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clinicalisolates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from 19 laboratories using th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 detection methods.J Clin Microbiol,2001,39:2864-2872.

17 童明庆,刘根焰.细菌耐药与临床对策.临床检验及实验室设备,2005,6:32-33.

18 邹英,夏培元,张杰.1668例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428:724-725.

19 Paterson DI,Ko WC,Von Gottberg A,et al.International prospective study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bacteremia implications of 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 production in nosocomial infections.Ann Intern Med,2004,140:26-321.

猜你喜欢
头孢他啶内酰胺酶克雷伯
变栖克雷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
产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研究现状
头孢他啶钠联合阿奇霉素对支原体肺炎患儿炎性因子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侵袭性和非侵袭性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CT特征对比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的最新研究进展
哌拉西林与头孢他啶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连翘等中草药对肺炎克雷伯菌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影响肺炎克雷伯菌粘附上皮细胞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