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阿卡波糖(商品名:拜糖平)是一种可逆的、竞争性的α-糖苷酶抑制剂,是从放线菌培养液中分离得到的具有α-糖苷酶抑制作用的伪寡糖类药。它是由1分子环己六醇和1分子氨基糖,(4,6-二脱氢-4-氨基-D-葡萄糖)组成的活性中心,在中心的两侧(或一侧)有若干分子的葡萄糖,通过对人体小肠中α-糖苷酶强烈的抑制,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达到降低血糖、治疗糖尿病的目的[1]。
1.1 一般资料 对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口服阿卡波糖,并在我院坚持随诊的354例糖尿病患者。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糖尿病类型、不良反应出现时间、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1 性别与年龄 所有患者中,共有153例出现各种情况的不良反应(43.2%),其中男74例,女78例,女性略高于男性。各年龄段都有不良反应发生。性别与年龄分布,见表1。
表1 阿卡波糖不良反应各年龄分布及构成比 例
2.2 糖尿病类型 1型糖尿病3例,2型糖尿病351例;病程1~29年,口服降糖药217例,注射胰岛素137例。
2.3 用药方法 餐前第一口饭嚼服,其中50 mg三餐前嚼服274例,100 mg三餐前嚼服42例,25 mg三餐前嚼服22例,50 mg午餐前一次嚼服16例(均为配合2次预混胰岛素皮下注射)。
2.4 不良反应发生比例和临床表现 见表2、3。
3.1 阿卡波糖不良反应发生与性别年龄关系 从表1看出男性和女性均有发生,男女发生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分布在各个年龄段,41~60岁患者最多(44.4%),其次为>60岁患者(36.6%),0~20岁者最少(2.6%)。原因可能是41~60 岁为发病高峰,且以口服降糖药患者比例较大,>60岁者因为年龄累积效应,糖尿患者数虽较多,但相对病程长,注射胰岛素者比例大,服阿卡波糖患者相对略少,不良反应略少于41~60岁组,0~20岁属2型糖尿病发病低水平阶段且1型糖尿病占总糖尿患者数极小,故本研究中所占比例最小。
表2 不良反应例数及构成比 例(%)
表3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占全部不良反应的比例 例(%)
3.2 不良反应与剂量 本分析发现,所有患者初始剂量均为50 mg,3次/d,其中餐后血糖不达标且无不良反应者加至100 mg,每天3次后,约20%部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减回原剂量后消失。另有口服阿卡波糖50 mg,每天3次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减量至25 mg,3次/d,约有1/2的患者不良反应减轻或消失。表明阿卡波糖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
3.3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与发生时间 不良反应在6~14 d出现,平均10 d,约10.7%患者因不能耐受而停药,23.4%患者在2~6周后不良反应症状减轻或消失。
3.4 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具体临床表现发生率 口服阿卡波糖患者约有43.2%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有约10.7%患者选择停药,数周后23.4%的患者症状减轻或消失。各种不良反应中绝大多数为消化道反应,消化道症状中又以腹胀,排气多和腹痛为主,低血糖占11.1%,肝功异常占2.0%,头晕占3.9%。
阿卡波糖是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物之一,尤其是控制餐后高血糖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该药的作用机制是延缓小肠内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中,糖类所占比例较西方国家高,故该药对中国人的疗效好于西方人,同时不良反应也较多。国外文献报道,该药品可出现消化道反应(包括腹泻、腹胀、肠鸣音亢进和腹痛等)和皮肤过敏反应等,其中严重的消化道反应表现为肝损害(包括肝功能异常、黄疸、肝坏死等),其他尚可见肠梗阻、淋巴细胞性大肠炎等[2]。王军等[3]进行的70例糖尿病患者的阿卡波糖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显示,阿卡波糖治疗组有67%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适,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胃肠道症状出现时间为(14±7)d,其中以腹胀、腹泻最常见,尚可见腹痛、便秘,其中13%的患者不能耐受胃肠道反应而停用;87%的患者继续服用(30±12)d后不良反应症状渐消失;另可见低血糖反应(2例)和皮疹(1例)。阿卡波糖的胃肠道反应是由该药本身的作用特点决定的,其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竞争性抑制十二指肠和小肠上部α-葡萄糖苷酶活性,减慢双糖和淀粉类多糖转变为单糖,通过延缓餐后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的快速升高。但若药物作用过强,未消化的寡糖、淀粉在大肠内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产生醋酸、乳酸等有机酸,肠内pH值降低、渗透压增高引起腹泻;反应产生的CO2、H2等可引起腹胀等。故常规剂量的阿卡波糖治疗糖尿病时,常见腹胀和腹泻[4]。所以,为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应注意以下:(1)肠道炎症、慢性肠道疾病伴吸收或消化障碍者、肠梗阻倾向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可因肠道胀气而加重病情者如疝气禁用。(2)在服用本品期间不宜用泻药或止泻药及助消化的酶制剂,以免降低本品的疗效或加剧肠道的不适。(3)从小剂量开始服用,根据情况使用合适的剂量;如出现胃肠道反应,应及时调整剂量,很多时候,小剂量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又能减轻胃肠道反应。(4)肝功能异常者应慎用或禁用阿卡波糖;阿卡波糖可致急性肝损害,引起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阿卡波糖诱导的肝毒性作用机制是代谢特异质性的,可通过原形或代谢产物,主要是一甲基邻苯三酚衍生物起作用。在应用阿卡波糖治疗中,肝毒性的出现几率非常少,但结果常比较严重,老年大于65岁患者肝肾功能减退应慎用。(5)和其他降血糖药合用时应慎防低血糖的发生,必要时要减量。如发生低血糖,应静脉注射或口服葡萄糖治疗,而不能用蔗糖或一般甜食。因а-糖昔酶活性被抑制,寡糖和多糖的吸收受阻,血糖水平不能迅速升高。
1 蒋伯诚.轻症糖尿病与胰岛素增敏剂和α-糖苷酶抑制剂.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8,19:100-104.
2 杨晓晖,邓媛瑗,董慧,等.阿卡波糖不良反应国外最新研究进展.中国药物警戒,2009,6:36-40.
3 王军,朱晓晖,秦文浩.阿卡波糖的不良反应及耐受性.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8,17:190-191.
4 黄勤,邹大进.阿卡波糖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出现严重腹泻一例报告.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2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