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2011-11-15 03:21秦本玲河南省方城县畜禽疫情测报站473200郭晓秋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动物科学系
山东畜牧兽医 2011年9期
关键词:嗜血猪瘟病猪

秦本玲 (河南省方城县畜禽疫情测报站 473200) 郭晓秋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动物科学系)



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秦本玲 (河南省方城县畜禽疫情测报站 473200) 郭晓秋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动物科学系)

近年来,疾病混合感染引起生猪发病,在临床上呈现不典型症状的病例增多。临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废绝,使用抗菌素和抗病毒药有一定效果,但停药后容易复发。该病病程往往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有较高的死亡率。2011年4月,南阳方城县某猪场发生了类似病例,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证实为典型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与猪副嗜血杆菌疾病混合感染病症,现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该规模场仔猪舍转入保育舍后陆续发病,已经死亡20余头,死亡率90%以上。病猪精神沉郁,被粗乱,食欲下降甚至废绝;咳嗽,气喘,体温41~42℃;眼结膜潮红;多数病猪四肢、耳部、臀部及腹部乃至全身皮肤发绀;多数病猪后肢关节肿胀,跛行,严重者无法站立。病猪多在发病后3~5d死亡。发病初期曾使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治疗,呼吸道症状一度明显减轻,死亡有所缓解,但停药后1周再次发病,改用多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类药物、强力霉素等治疗无效。

病理变化:其黏膜、浆膜及皮肤上有大量大小不一的出血斑点;胸腔内有多量的淡红色及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块;心包有大量淡黄色积液,心外膜表面有出血斑;全身淋巴结出血、肿大、坏死;肺脏充血、出血,表面有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并与胸壁粘连,且有化脓灶;肾表面有出血点。喉头、胃浆膜、肠道黏膜和浆膜、膀胱黏膜有散在的出血点;脾脏肿大、边缘具有少量梗死病灶。

2 实验室诊断

2.1 病毒性疾病PCR/RT-PCR检测 选择病猪的淋巴结、肾、血液等组织,利用购买于北京元亨的猪瘟病毒RT-PCR试剂盒、变异蓝耳病病毒毒株RT-PCR试剂盒、猪伪狂犬病毒PCR检测试剂盒和猪圆环病毒2型PCR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PCR/RT-PCR检测结果

注:“+”表示检测到相应病毒的核酸;“-”表示未检测到相应病毒核酸。

2.2 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分别无菌采取病猪的肺脏病变部分、心包积液、关节液、淋巴结等组织,接种在兔血琼脂培养基上,同时上面接种葡萄球菌,经37℃培养24h后,发现在葡萄球菌划线周围生长出出边缘整齐、圆形隆起、浅灰色、半透明、湿润、光滑、露珠样菌落,呈卫星现象。挑取单个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见有形态相同的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生化试验鉴定结果见表2。

表2 生化试验鉴定结果

药敏试验:将分离的菌株用纸片法作抑菌试验,选用6种药物,药敏试验结果见表3。

表3 6种药物的抑菌圈直径(d) (mm)

综合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分析,确诊该病为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混合感染。

3 防治措施

(1)全群仔猪紧急皮下注射猪瘟高免血清,每头10~15ml,间隔3d再注射1次(每头更换一枚针头)。(2)对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猪隔离饲养,按每千克体重分别肌注恩诺沙星注射液0.2ml和黄芪多糖注射液0.15ml,同时在饲料中拌人恩诺沙星预混剂和黄芪多糖粉剂,饮水中加入5%的NaHCO3,连喂5d。(3)对尚未表现临床症状的假定健康猪,在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预混剂和黄芪多糖粉剂,按预防量添加,连喂5~7d。(4)该猪场进行蓝耳病疫苗免疫接种。仔猪在12~15d时进行。25d时加强1次;母猪进行蓝耳病疫苗免疫,首免后30d加强1次,以后每年进行1次。母猪进行猪副嗜血杆菌灭活疫苗免疫。每年进行1次。经采取上述防制措施后的54头猪,有效46头,有效率85.2%,无效8头,其中死亡5头,被迫淘汰3头。

4 讨论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南方地区猪群中发生一种以高热(体温升高40.5℃以上、稽留)、厌食、倦怠、大便干燥、后期拉稀、皮肤潮红和呼吸急促等I临床症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目前普遍比较认同的病因是: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HPPRRSV)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存在的情况下导致发病。到目前为止,对于PRRSV致病机制的研究还不透彻。已有资料表明,PRRSV侵染细胞的方式是首先和猪肺泡巨噬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然后经内吞作用进入细胞。PRRSV在肺泡巨噬细胞(PAMs)和肺内皮细胞巨噬细胞(PIMs)内复制可在数小时至数天内造成肺、淋巴结的损伤,主要呈现特征性间质性肺炎和淋巴结的轻度或中度肿大。随着PAM细胞的崩溃,PRRSV进入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结果可导致病毒血症的形成及全身淋巴结的感染。本病临床治疗与预防效果都比较差,是危害当今养猪业的主要疾病之一。

本次混合感染之所以给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主要是因为HPPRRSV感染猪后,造成淋巴器官中的T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外周血和淋巴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数量升高。HPPRRSV最严重的损伤是肺泡巨噬细胞,造成其大量破坏,并伴有循环淋巴细胞及黏膜纤毛清楚系统的破坏。所以,PRRSV侵害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呼吸系统的抵抗力下降,从而使猪瘟疫苗免疫效果极差,一旦环境中存在猪瘟病毒,极易感染猪群,使疫情复杂化。

猪副嗜血杆菌,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有l 5个以上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1、3最为常见(占70%以上)。该菌生长时严格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一般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尤其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的病猪的病料,因而给该病的诊断带来困难。据报道,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真实发病率可能为实际确诊的10倍之多。该菌属于条件性细菌,饲养环境不良时多发。猪副嗜血杆菌普遍存在于猪场中并且很难净化。带菌猪往往在应激条件下或其他传染性疾病的作用下发病。因此,猪场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做好猪场的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工作;并尽量降低猪群的密度及适当加大猪舍的通风量,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预防和控制其他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造成该病的发生。

(2011–05–17)

S858.28

B

1007-1733(2011)09-0043-02

猜你喜欢
嗜血猪瘟病猪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病猪喂药有办法
克林霉素对猪肺炎霉形体病的治疗效果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浅述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浅谈猪瘟防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断》图版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
河市某规模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