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创新——对央视网络春晚的特色分析

2011-11-16 15:09徐文婷
声屏世界 2011年6期
关键词:中央电视台草根普通人

□徐文婷

在2011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首次推出了网络春晚,在中国网络电视台上直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首届央视网络春晚共制作了六场,每场120分钟,首场于大年初一晚黄金时段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和中国网络电视台同步直播,之后的五场在初二至初六在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络、手机、IPTV和车载公交电视四大平台和搜狐网播出。央视网络春晚的成功主要源于对传统春晚模式的一种解构与创新。

互动性,满足受众的参与心理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选拔越来越激烈,场面越来越恢宏,舞台也越来越绚丽,然而观众的不满之声却一年胜过一年,观众本身也越来越不愿意只是做个被动的看客。这种状况伴随着网络的普及显得更加突出,针对观众普遍要求参与的心理,中央电视台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如广开渠道让观众对春晚献计献策,甚至还针对2011年的春晚开办了一档平民选拔节目 《我要上春晚》,但是由于电视媒体的特殊性,观众不能与节目之间形成及时的沟通与互动,仍然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

网络媒体的诞生让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互动成为现实,在央视网络春晚的现场有一面微博墙,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发送微博对节目进行交流和互动,也可以用微博向亲朋好友拜年。在节目的播出过程中,微博墙上的各种观众即时留言也在不停地刷新与滚动,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充分享受到了参与其中的乐趣。

同时网络的同步播出也使得在电脑前观看的受众能与现场随时保持一种联系,通过视频连线,网友观看晚会的视频情景也被实时地显示在了舞台中央的大屏幕上。在第一场的节目中,万清平的相声刚表演完,主持人就视频连线了一位正在观看的场外网友对其进行点评,网络的互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草根性,满足受众渴望平等的心理

网络是草根文化的发源地与繁荣地。任何生活中的普通人都能在网络上找到自己的舞台,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了如今受众的心声。在央视的网络春晚中,有超过半数以上的节目是由网络流行歌手、网络红人及普通网民表演的。在首场晚会的一开场便是由众多普通网民通过视频连线同唱的一首《大中国》,没有经过丝毫修饰的原始声音,虽然谈不上美妙,但来自众多普通人真实的演唱却足以引起人们深深的共鸣。

除此之外,发掘于网络、走红于网络的众多网络红人也纷纷登台献艺,让人惊喜连连。如“亚运微笑姐”吴怡姐妹、网络红人“大米帮”“梵高奶奶”“模仿帝”冯文乐、林育群、嘉恋等,还有陕西的民间土摇滚,日和快乐家族的现场配音,草根魔术师秀魔术、商场的保安展歌喉,报刊亭老板、环卫工、送水工、服务生、上班族也纷纷亮出才艺。这些来源于普通人的草根明星们,虽然没有同台的明星们耀眼,但是他们朴实而精彩的表演却毫不逊色,令人瞩目,他们的出现往往能引起受众的极大欢呼与热爱。

娱乐性,满足受众的娱乐心理

电视媒体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具有愉悦受众的功能,尤其是为庆祝春节而举办的春晚。然而,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发展至今,却成为了一种仪式化的象征,给人以疏远感。无论是在节目过程中时时插播的国外贺电,还是节目内容上对于“团结”“和谐”等主题的宣扬,处处都表现出了一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以国家为主体的叙事方式,而娱乐性则在这一过程中被相应弱化。

而网络春晚的盛行正是大众文化借网络这一特殊的大众媒体,用世俗的日常生活消解“非日常生活”的崇高感、融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和政治权威。①从央视网络春晚的主题设置来看,首场晚会的主题为“亿万网民大联欢,全球华人大拜年”,这也是统领全部六场晚会的主题;其他五场主题分别为 “点击幸福”“上传快乐”“下载创意”“共享奋斗”和“登陆未来”。在这样的主题中,我们看不见传统叙事中关于“国家”“民族”“团结”等字眼,这些宏大的以国家和民族为主题的叙事被以个人为主题的“快乐”“幸福”等所取代,而以“联欢”和“拜年”为总的主题诉求则充分表现了节目的欢乐气氛,弱化了意识形态的意味。在节目播出过程中穿插播出的海内外普通人的拜年视频、普通人的新年愿望等更使得节目充满了温情的气氛,让人充分感受到了节日带来的欢愉。

央视网络春晚的成功试水既是对于当今网络春晚、地方卫视春晚抢夺收视人群的一次应对,也可以看作是央视本身对于春晚改革的一次探索。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要想在节目改革上获得更大的成就,就不得不重视网络媒体的挑战。而要想实现自身的重生,就更要借鉴新媒体的特点,切实从观众的需求出发,转变观念,实现突破。

注释:①韩 见:《“网络春晚元年”与大众狂欢的重新兴起》,《艺术评论》,2010(4)。

猜你喜欢
中央电视台草根普通人
普通人的梦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我们就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我们》栏目主题曲)
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草根
中央电视台《读书》与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的对比分析
草根
草根论调
央视官网从CNTV中剥离另立门户
读《一个普通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