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们的民族精神

2011-11-19 21:38魏英敏
克拉玛依学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儒家道德民族

魏英敏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近年考古发现中华文明,不止五千年,还要更早些。

这么悠久的历史,为什么绵延不绝?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都已终绝,为什么独有中华文明傲然挺立在世界之上,且历久弥新?

这是因为,我们有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鼓舞着我们、鞭策着我们奋勇向前,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大踏步地前进。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本文依据江泽民同志“十六大”讲话精神,从学理上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

《易传》上有两句话,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自强不息,或坚忍自强。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行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论语》有一段话讲孔子的为人:“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夫子一生为实现理想宣传主张,顽强忘我地奋斗,常常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种精神,就是“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亦即“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精神。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卓越地体现了这种精神。他为推翻清王朝,组织、策划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直至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民国;当民国政权被袁世凯篡夺时,又发动“讨袁护国”战争。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也是这种精神的典范。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的结束语里有这样一段话:“同志们,有了三次革命经验的中国共产党,我们坚决相信,我们是能够完成我们的伟大政治任务的。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中华民族这种积极奋斗精神,终于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本,这就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原因之所在。

二、“天人合一”与人性、天道同一

“天人合一”即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指人性与天理的关系,认为人性与天道同一。儒家经典《中庸》以诚为天之道,又以诚为人生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之者也”。这就是说人性与天道不仅同一,而且人“与天地参”。儒家后学者,都坚守“天人合一”的思想,如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张载、朱熹等。

“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只是儒家的思想,而且是各家共有的思想,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精神。

以儒家观点看,天与人有区别,又有联系,以天人互不相违为理想,天不违人,人不违天,即人与自然应协调。

“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认为人与自然应协调,而且认为自然规律与人世道德有某种联系。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文化之精华,今天看来,依然有重大的深远意义。在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今天,重温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会有莫大的启迪。人应该以自然为友,尊重自然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在开发自然的同时给自然以休养生息、繁衍发展的机会与条件。这才是保持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和谐相处之正道。

三、重视人格与道德教化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兽的区别,重视人格的提升与教化,即重视做人、关注人的道德心理与精神的塑造。

孔子讲“仁学”就是为指导人伦日用。从个人方面说,讲个人自我修养,建立理想人格,做君子、仁人、贤人或圣人。从社会方面说,讲道德教化,以德治国,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理想社会秩序的建立以每个人的人格修养为起点。儒家经典《大学》中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说从个人修养出发,最后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其可贵之处,在于强调道德修养从端正思想到实际行动,把知与行、说与做统一起来了。

这里的关键在人格修养、人格塑造,即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就在于人应当有道德。荀子对此讲得极明确:“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即人最为可贵就在于人与禽兽不同,人有道德。

那么,人的道德从哪儿来?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看,不论性善论,性恶论,性不善不恶论,性有善有恶论,都有共同的思想:人要具备善性,成为有德之人,关键在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时还需要有社会的道德教化。

在道德修养,道德教化上,人人平等。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荀子说:“涂之人可以禹”。

重视做人,重视人的道德修养、道德教化是儒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基本精神,中国人教育子弟,总是以做人为第一要务。可见,中国人德育第一,可以说是古已有之的传统。

四、“和为贵”与“和而不同”

《论语》中有一段话,“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里突出“和为贵”的思想,认为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治国的原则,以此为美,以此为善。

“和为贵”,以“和”为贵。这个“和”,不是折中调和,而是诸如清浊、高低、大小、短长等矛盾的相成相济。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说,君子讲和谐,而不是同流合污,小人讲同流合污而不讲和谐。可见“和”,不是“同”。和是差别与矛盾的同一或统一。

“和”,有万物生成、发展的规律的意义,《国语·郑语 》说:“和实生物 ”。《礼记 ·乐记 》说:“和,故百物皆化”。

“和”还有“中”的含义,即构成万物的矛盾诸方面必有一定的度和量,无过无不及,这就是中。《礼记·中庸》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和”还有人与物的重要德性的意义。“和”作为一种德性,在儒家那里,讲道德要求于人的应有的责任或应尽的义务是对应的。如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其重要的精神,渗透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 (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关系的各方面。孙中山先生赞许“和”的道德,说中国人最爱好和平,反对战争,说中国历史上不侵略、奴役他国,原因是中国人爱好和平。所以爱好和平也是我们的一种民族精神。

五、家族本位主义和群体意识

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重要之点就是中国是家族本位主义,西方则是个人本位主义。

家族本位主义,特别注意血缘与亲情,中国人向来家庭观念极深。家庭是生产、消费、生活与教育的单位,也是爱的场所。父子血缘之情,夫妇恩爱之情,兄弟手足之情,朋友兄弟之情,总而言之很讲究人情。

家庭观念扩大或延伸则为国家观念与群体意识,把国家、民族看做是家庭或家族的扩大,形成了个人对家庭或家族的依赖关系,对国家、民族的忠诚意识。强调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民族的义务、责任和爱的意识,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观念,这就是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大义,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当然之理。由此,可知爱国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优秀的传统之一,是极重要的民族精神。

六、不尚宗教与人文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文主义的,其中宗教因素不是绝对没有,但从来未曾占据主导地位。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发生了重要影响,但儒家的正统地位从来不曾动摇。孔子重现世人生,轻鬼神,不迷信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深远。

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孔子又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就是说,儒家不迷信,不崇尚宗教。他们教导人们,不要把精神浪费在对彼岸世界的天国的种种幻想上,而要在此岸世界,奋发向上,学做圣贤,经邦济世,建功立业。

以上所论之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我所理解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我们全体国民应当很好地学习、研究、培养和弘扬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它是我们的民族魂,民族大厦的支撑。

[1]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钱逊.先秦儒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3]宋惠昌.人的发现与人的解放:近代中国价值观的嬗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猜你喜欢
儒家道德民族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我们的民族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多元民族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