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灵二题

2011-11-21 04:46
山西文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广灵剪纸艺术

由于身观局限,人一生的识见都难免残缺甚或歪曲,纵令博洽多闻的所谓通人,亦所不免。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补葺与修正自身所知所闻的过程。这对我这样惯于枯居一隅的人来说尤其如此。

久居太原,对本省的许多县份殊少涉足。因而,对各县的舆地方位,风土人情大抵止于素昔固有的传闻、印象。譬如这广灵,地处山西北部,在我的头脑里她一向都是个贫瘠荒凉、令人心寒的地方。王昌龄《塞上曲》诗云: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化用其间的两句,我原以为这里就可谓是“处处黄芦草,人共尘沙老”的所在。然而,错了。

2001年7月26日午后,我随山西作家采风团进入广灵县境。扑面而来的竟是一派林木茂密,绿茵匝地的景象。这让我啧赏之余,很感诧异。其实,这也都因了我的闭塞。广灵早在2009年就由中国环保联合会等多部门命名为“中国绿色名县”了。

当天下午至翌日上午,一天的时间里,我在一种近乎奇妙的感觉中参观游览了这里的若干场景。其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剪纸艺术博物馆与水神堂了。

刀纸之间

真所谓艺无止境。即如这广灵剪纸,不仅生动逼真,亦且蕴涵丰赡。与我印象中图像小巧,色彩单调的剪纸大异其趣。如何竟至如此地步!这是剪纸吗!这是我参观广灵“中国剪纸艺术博物馆”后不无诧异意味的赞叹。

“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设在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剪纸世家第四代传人张多堂、第五代传人张栋创立了山西省广灵剪纸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和这个全国第一座剪纸文化产业园区。而这全国第一座剪纸艺术博物馆就建在这里。展馆原名“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后来,广灵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举办“中国·广灵国际剪纸艺术展”,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授予广灵“国际剪纸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这样一来,鉴于广灵剪纸艺术影响日隆,今年7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剪纸艺术博物馆”的称号。易广灵为中国,这两字之差,适足见其涵盖性,代表性,庶可集华夏剪纸艺术之大成了。

说来对这门艺术我并不陌生。早年故乡的村落也时兴剪纸。大都作为装点门窗的饰品,贴在门面或窗户上,即所谓门贴与窗花。小时候,旅居冀东,家母过年时还剪出诸如奔马长龙之类作转灯,引得当地乡亲围观叹赏。那时,剪纸虽也精致,但大抵一色深红,单纯小巧,图像也大都是乡村习见的花鸟鱼虫、鸡鸭犬豕之类。以文学品类为喻,充其量不过是小品而已,而眼前的这幅幅剪纸许多就俨然是宏大叙事了。不独有单个的人物、花鸟,还有意涵丰富、视野开阔的大场面,如五四运动、清明上河图之类。而样式之精致,看上去介乎雕版与油画或工笔画之间。极富立体感,工细而逼真。

出得博物馆,我们来到后面的作坊。在这一溜儿平房间我粗略观赏了剪纸工艺的各道工序。目之所及,依次是剪纸、着色、装裱、包装。工作人员大都是当地年轻女子。她们神情专注,技艺娴熟。这古朴精妙的艺术品竟出自这样一些年轻人手下,这颇也让我有些讶异。经询问,得知这里设有培训基地,这些年轻人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秉有此种技艺的工人有三百多人。而展馆之外,邑间闾里尚有许多大有来头的剪纸世家、能工巧匠呢。

广灵剪纸亦俗称窗花,是由民间刺绣工艺演变而来的,广灵80%的老百姓都会剪窗花。广灵剪纸由单纯的民间用品向工艺美术品、旅游纪念品等艺术珍品发展,形成了包括剪纸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在内的一个完整、有机的文化产业链条。广灵剪纸的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广灵剪纸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青红剪纸艺术公司、蕙花民间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相继壮大起来,产品行销海内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即如蕙花公司开发的蕙花剪纸,作为一种新写实多层剪纸,有300多个品种、十余个系列,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2009年,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访美,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国防部长盖茨的礼品就是这里制作的人物肖像剪纸。这独树一帜的剪纸艺术之乡,可谓冠绝寰宇,无怪乎竟有“国际剪纸艺术之乡”的令誉了。

在参观过程中,纸艺的精美与规模令人惊艳。但在操作过程中我所看到的器具是雕刀,并没见到剪刀,却也使我心生疑窦。既是刀刻,云何曰“剪”!事后在一份《魅力广灵》的资料上得知,如今的剪纸为“新开发的多层剪纸作品”。原来使用剪刀,一次只能剪两三张。而用刀刻,我亲眼所见,雕刀下,一沓五十张的宣纸,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就效果或曰效益说,这真是一大进步。不过,私心也还不无疑虑,我想,如此剪纸,是否有些名不副实,长此以往,此种技艺,还能否传世?!在广灵一则资料上,我见到有位方猛先生颇富诗意的文句:“剪子说,我要呻吟,纸便有了生命。”妙哉斯语!然而,没了剪子,本来意义上剪纸的生命还会久长吗?但愿这只是一种“杞忧”而已。

灵秀水神堂

水神堂位于广灵县城东南的壶山。原名洋水神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乾隆年间增建文昌阁,改名水神堂。较早的记载见于明正德本《大同府志》,距今,水神堂的可知历史已近500年。

清康熙本《广灵县志》载:“壶山,旁无附麓,兀峙一山,上有大士庵。内有石井,其水每从座下狮口溢。以果物投之,即由山脚下流出。其空灵神异,骇人听闻。且环山皆泉,如沸如喷,犹万斛珠玑,随地而涌,汇为一池,周广数亩……”这则记述已极精妙,枯涩如我,真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概了。不过那山虽曰“兀峙”,却并不峻峭,模样儿倒像个半圆的水壶,山坡上虽有些嶙峋怪石,(多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堆积物,岩石多呈褐红色。)却坡缓不费足力,童叟皆可信步而上。因之,这孤峰兀峙,别无依傍的壶山,并不让人感到雄奇、孤傲,毋宁说,她只让人感到温婉与和悦。山下难以数计的泉眼,不知都从哪里涌出,潺湲流水,环绕着壶山汇成一泓湖泊,方圆约可百余亩。湖畔绿柳成荫,湖中倒影婆娑。而山上仿木结构的灵应宝塔更是水神堂建筑群的精粹,它位于院内东南隅,塔身七层,高约十六七米。仿木结构,呈六角形锥体,自下而上,逐层减缩。造型平稳端庄,玲珑俊逸。这祠,这山,这水,这塔,层次分明、错落有致,通体透着一派灵秀之气,别有一种难以描摹的韵致。人们歆慕此地景色之旖旎,就称她为“塞上小江南”,可谓堪当其誉。

说到水神堂,不能不提到朱休度。朱休度(1732—1812)字介裴,号梓庐,朱彝尊四世侄孙,浙江秀水(今嘉兴县)人。癸酉科举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以荐授山西广灵县知县,朱公广灵任知县7年后,于嘉庆元年(1796)秋因病去任。据有关记载,朱休度多善政。尝筑巽妙轩于壶山之上,与僚友等风咏其中,署其稿曰《壶山自吟》。百姓皆呼其为良心官,对他十分敬重。后来因病辞归,县人恳留不得。遂取其《壶山垂钓小象》刻于石壁,以为纪念。休度博闻通识,曾考据广灵县的壶泉历史,纠郦道元《水经注》之误。他精于声律,诗写得很好。与纪昀齐名的乾嘉文人钱大昕评其诗“大雅宏达”,“研精声律”,“穷极幽渺”,谓有朱彝尊流风余韵。水神堂山门的门额“小方壶”三字竖匾,就是清乾隆年间朱休度题刻,意谓此景可与山东蓬莱仙岛之“大方壶”相媲美;水神堂山石之上,名人题刻甚多,惟以万历乙未年间广灵典史莫维康之《劝读书偶作》最为引人注目。顺堤转到后山,迎面巨石刻有“卧云钓台”。据传,此处即为朱休度垂钓之处。水神堂的清雅、灵秀颇也诱发了一些骚人墨客的诗兴,清朝诗人宋瑞游览壶山水神堂后,感慨万千,赋诗名曰“壶泉寺”:

翠结莲峰拥绀园,玲珑喷薄浚壶源。

苔函草色平铺野,云罨岚辉远到门。

鱼鸟亲人濠濮想,菰薄夹岸水烟痕。

忘机证乇空明影,拟共山僧物外论。

我们到水神堂时,时值仲夏,山青水绿,殿堂建筑与壶山神水交相辉映,确如江南水乡一般。据说,不惟夏季,这里一年四季都如诗如画,有人描述:春季岸柳摆绿,桃花盛开;秋季碧海摇烟,游船如梭;冬季雾气朦胧,流水潺潺。可惜,这番景象我们大都无由领略。

猜你喜欢
广灵剪纸艺术
剪纸
广灵推进光伏扶贫全覆盖
第三届广灵湿地文化节开幕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剪纸
广灵秧歌生成年代考
爆笑街头艺术
广灵秧歌百年历史发展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