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气候”与精神家园

2011-11-21 16:17
上海采风月刊 2011年12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气候道德

沈望舒在《瞭望》撰文说,世界气候状况已成时代焦点,然而另一种直接影响人们言行、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气候”状况,尚有待提升至应有的被关注层面:一些严谨缜密的德国人或自尊保守的英国人,为何每逢大赛场所就成了“足球流氓”?许多以真人真相出入社交场合时彬彬有礼的绅士,为何在虚拟网络空间就成了污言秽语的专横“暴民”?那么多平时似乎还有教养的伦敦青年,为何在骚乱“狂欢”中就成了打砸抢烧分子?除去必然存在的个人或社会复杂根源外,局部“道德气候”也是部分人放纵行为的重要诱因。又如以“潜规则”特征在国内食品安全范围警示的道德气候恶化——某些知名餐饮连锁企业纷纷爆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怪相:入境大品牌肯德基及永和豆浆店,长期用一杯成本几毛钱的豆浆粉冲制售价数元的“浓豆浆”;内地品牌味千拉面所标榜“熬煮20小时、钙含量是肉类的10倍、牛奶的4倍”的猪骨浓汤,实为汤精粉还原,加之屡屡有“问题”牛奶、蛋品、肉类、蔬菜、水果接踵亮相,竟让食品安全领域呈现一派恐怖气氛……

毫无疑问,世界各国在发展进步的同时,都程度不一地面临社会道德滑落的难题,其可能与法律、体制、机制等相关,也可能与动态心理和事件性矛盾联系,但是“道德气候”决定家庭、企业、社区、城市、国家的稳定大局,决定科学、理性、规则办事的运行秩序,则为共识。

若社会失去良性道德气候,邪恶便会如瘟疫般蔓延,人祸便如放出的魔鬼,吞噬包括安全在内的一切美好。所以社会堕落永远是多种要素长期积淀的过程。“道德气候”是不同层级的精神家园,各类局部精神家园共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所以“道德气候”关系个人幸福、家庭美满、单位和谐,延伸城乡进步、民族安康、国家富强,是共有精神家园能否产生和优化的基石,理应得到政府与社会足够的重视。改善“道德气候”可有多种凝炼路径:如强制型的决策管理层逐级垂范的上行下效式,如引导型的个人修德群体重德的全面塑造式,如劝诫型的舆论鲜明褒贬的氛围压力式,如成本型的法律制度纪律惩治的代价警告式等。良性道德气候产生于人们的多元诉求均有通畅表达渠道、并会得到有尊严答复的土壤,作用于人们直面不同状况时优先选择理性有序的行为方式,因此是鉴别社会文明程度、国民素养水准、精神家园品质的永恒试金石。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气候道德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失乐园
失乐园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