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小篆之记号研究

2011-11-26 06:34冯玉涛田炳学
关键词:声符许慎说文解字

○冯玉涛 田炳学

(华侨大学 华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笔者2004年总论了从古文字到今文字以及简化字中的记号和汉字的记号化问题,按照作用,把记号分成填空记号、别形记号、指示记号和代替记号4类[1]。由于篇幅、内容所限,当时没有讨论古今文字各个阶段记号的具体情况。今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文中所引《说文》的解释,皆出自中华书局1963年版《说文解字》,为节省篇幅,不再另外出注,只在引文后括注页码。)为中心,讨论小篆中的记号问题。

本文以小篆形体作为研究记号的唯一内容,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说文》作为我国第一部字典以及第一部按照部首编撰的字典,在我国文字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作用。许慎博综古今,把小篆列为字头(“上”、“下”等极个别字除外),“博问通人,考之于逵”,按照小篆的形体诠释字的形、音、义,使《说文》成为一部集大成之作,使该书成为研究小篆及相关文字问题的最好载体。第二,篆书在文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完成了汉字发展的线条画、固定化、规范化,虽然《说文》中的小篆有不少讹变的结构,但我们仍然可以借助小篆“上溯造字之源,下辨分隶行草递变之迹”,[2]4分析古人的造字、用字理据,分析汉字的结构方式,讨论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记号及记号化现象。

一 填空记号

填空记号在汉字早期使用较多,主要是加在字形结构比较空虚的地方,使字形看上去对称、匀称、美观。比如在长横的上面习惯加一个短横,或者在一个圆形中间加“·”形(以下称点)或“-”形(以下称短横)等,这些记号没有任何语言意义,只起补充空缺,使字形结构稳定、充实、饱满、美观的作用。同一个字中,有这些记号和没有这些记号的意义都是一样的,这样的记号就叫做填空记号。小篆中常用的填空记号主要有:“·”、“-”、“︱”、“彡”、“+”、“ㄨ”等几种。

1.加“·”形者

点在小篆中是一个经常使用的填空记号,主要加在方框形、圆形或较长的竖线中间。例如:

2.加“-”形者

3.加“︱”形者

“︱”形也是小篆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填空记号,经常用在字形下面竖线的两边,起到使字形重心稳定、结构紧凑的作用。例如:

“示”字,许慎在《示部》说:“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2]7虽然许慎把下面的三垂附会成日、月、星,但我们比较甲骨文“示”的基本形体作ㄒ形,即知道竖线两边的斜线是后来为了字形稳重加上的,是填空记号,而没有其他意义。

小篆中,除了一笔写出的填空记号以外,还有用几笔写出的,最常见的有“彡”“+”、“×”。

4.加“彡”形者

“彡”用作填空记号,使用的不多,经常出现在整个字的右边。例如:

5.加“+”形者

“+”形在小篆中主要用在比较大的圆形或近似圆形的结构中,起填充作用,使字形饱满、充实。例如:

6.加“×”形者

除了单独加一个“×”形的以外,小篆中还有几个记号一起使用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二 别形记号

汉字中,有些字的结构相似,为了明白地把这些字加以区分,就在这组相似字的某一个字的形体上加上记号,把这些不同的字区分开来。这种区别不同字的记号就是别形记号。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别形记号最初可能并不是作为别形记号出现的,它们起初可能只是单纯的填空记号,后来随着古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加深,需要造一些新字来记录这些新鲜事物,有时这些新鲜事物很抽象,不容易造字,为了方便,古人便把一些加有填空记号的新字形作为记录新词的字,这充分体现了造字的经济性原则。这样,最初的填空记号也就具有了区别词义的作用,成为别形记号。例如:

除了上面讲到的由早期的填空记号等其他记号发展而来的别形记号以外,小篆中还经常使用“ ·”、“-”和“彡”作为别形记号。

分析别形记号时,只有把有记号的字形和原来相应的没有别形记号的字也就是根字结合比较才能看出其真谛,下面分析各类有别形记号的字时皆结合其根字说明。

1.使用“·”形者

2.使用“-”形者

“史”和“吏”。《说文·一部》:“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2]7我们比较许慎对“史”字的解释可以看出他对“吏”字的意义和结构分析的奥妙。《史部》:“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2]65用“治”解释“吏”,用“事”解释“史”,分别是隐含声训,说明“治”和“吏”、“事”和“史”的读音、意义相同或者相近。而又据现代学者研究,“史”、“吏”、“使”、“事”本为一字,最早的形体即是“史”,后来因为引申,分别加形或者加声表示形成不同形体,表示不同的意义。我们认为,“吏”则是在“史”字上加“一”而来,其中的“一”既非声符也非形符,而是别形记号。

再比如“戊”字和“戌”字。据学者分析,“戊”字本来是象形字,象斧子一类的武器,后来借作干支用字。许慎说:“戊,中宫也。象六甲五龙相拘绞也。戊承丁,象人胁。”[2]308纯是从阴阳五行方面出发的附会,没有字形的依据。正由于“戊”是进攻的武器,引申可以表示消灭,为了在字形上把两个有联系的意义区别开,就在“戊”字的中间加一横造出“戌”字。和“戊”字一样,“戌”用作干支字,也是假借的,非其本义,但许慎说:“戌,灭也。”[2]314倒是有道理。

3.使用“ノ”者

“斗”和“升”。在甲骨文、金文中,“斗”和“升”用器中有点还是没有点区别开来,到小篆中,则在“斗”字上加一条比较长的曲线造出“升”字。《斗部》云:“斗,十升也。象形,有柄。”[2]300在该部首又解释“升”字说:“十龠也。从斗,亦象形。”[2]300

4.使用“彡”形者

“文”和“彣”。《文部》:“文,错画也。象交文。”[2]185许慎此说甚迪,“文”本象人的纹身,即有错画、花纹的意思。由于文字、文章、天象、流水等皆有纹理,故用“文”表示这些引申义,而在“文”字上加彡旁造出“彣”表示本义,所以《说文·彣部》说:“彣,戫也。从彡,文声。”[2]185

三 指示记号

汉字中的一部分字可以作为根字使用,其他很多字都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添加形符、声符和记号构成的。添加形符是为了明确字的准确含义,添加声符是为了表示字的读音,添加记号则是为了“指点”要表示的含义。添加这种记号既可以区别不同的字形,又可以准确表示字的含义,其中准确表示字的含义才是这类记号的最主要作用,这种记号就是指示记号。

1.用点指示者

“·”是小篆中最常用的指示记号,用它指示部位、说明不同的字形比较多。例如:

2.用斜线者

如“尺”字,《说文·尺部》云:“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尺所以指尺规矩事也。从尸从乙。乙,所识也。”[2]175从各阶段的古文字和许慎的解释看,“尺”就是在“尸”字上加斜线构成,既区别开了两个字,也说明“尺”的意义所在。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许慎已经看出乙在“尺”字中所起的标识、指示的作用,所以他说“乙,所识也”,这清楚说明许慎有记号的认识。

“犮”字,许慎在《犬部》说:“犮,走犬貌。从犬而ノ之,曳其足则剌犮也。”[2]205小篆中的“犮”就是在“犬”字后腿的位置加一曲线,说明犬的腿有伤病。腿部有伤病,则走路不稳当,摇摇晃晃,以此说明剌犮的意思。

四 代替记号

自然界中的事物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有些可以具体表现,有些就没办法或者没有必要具体表现,于是,古人就用一个大致轮廓或是象征性地表现一下,或者把形状、结构不同但相似的事物类化而用同样的符号代替,这种符号就具有象征性、概括性,我把这种符号叫做代替记号。小篆中经常使用的代替记号主要有“·”、“-(或长横)”、“丿”、“彡”和“八”。

1.使用“·”形者

分析《说文》中的小篆,我们发现“·”形是最常用的代替记号。例如:

再如“金”字,许慎解释云:“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声。”[2]293今大徐本中的“左右注”,极可能是许慎之后抄录整理者的笔误,原文当作“左右丶”,指的是“金”字中下部左右的两个“·”。由于“丶”和“注”读音相同,意义相通,后人就误写作“注”。《说文·丶部》云:“丶,有所绝止,丶而识之也。”[2]105说明古人很早就把“丶”作为标识符号。事实上,前人确实也把“丶”和“注”当作同样的字使用。如《字汇补·丶部》说:“丶,与注同。《说文长笺》‘转注’作‘转丶’。”这也能够证明大徐本中的“左右注”本当作“左右丶”。那么,在“金”字中,两个点就是典型的代替、标识记号,代替土壤中的金属。另外,我们通过“左右丶,象金在土中形”的说明,也能够看出许慎认为其中的两个点象征、代替金属,这说明他至少有朦胧的记号认识。

2.以横为代替记号者

上面分析“雨”字时,我们可以看出,许慎认为“一”代表天,这个“一”就是代替记号。同样,“一”也可以象征地,对此,许慎往往明确指出。如:

“氐”字。《说文·氐部》:“氐,至也。从氏下箸一。一,地也。”[2]266

“旦”字。《旦部》:“旦,日出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2]140指出日在地平线之上就是旦即早上。

《立部》:“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2]216说明人站在地面上就是立,其中的“一”也是代表地。徐铉对此有所说明。他在“立”之下说:“臣铉等曰:大,人也;一,地也。会意。”

甚至还可以同时代表、象征天地。如“亟”字。《二部》:“亟,敏疾也。从人从口从又从二。二,天地也。”[2]286

除了用“一”象征天、地外,还可以象征其他事物。如:

“夫”字,许慎《夫部》解释云:“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2]216又以“一”象征发簪。

除了用短横作代替记号之外,小篆中还有一些字是用长横来做代替记号的。比如:

《说文·丂部》:“丂,气欲舒出,ㄅ上碍于一也。”[2]101用“一”代表阻碍气流的部位即发音部位,而用“ㄅ”代表气息。可见,“丂”字是由两个象征、代替记号构成的指事字。

3.用一根曲线者

用一条弯曲的线条作为代替记号,在小篆中主要代替气息。除了上面所说的“丂”之外,这方面典型的小篆还有“芈”、“牟”。

“芈”在《说文》中作“羊”字上有一条弯曲的线条形。《羊部》说:“芈,羊鸣也。从羊,象声气上出,与牟同意。”[2]78“象声气上出”就是指“芈”字上的“厶”旁,用它表示羊鸣叫时呼出的气息。

“牟”字,小篆作“牛”字上一条弯曲线条形。许慎在《牛部》解释说:“牛鸣也。从牛,象其声气从口出。”[2]29也是用“厶”代替呼出的气息。

4.使用“八”形者

许慎在《说文·八部》解释说:“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2]28并没有当作纯数字解释,根据李如龙先生的分析,我们认为许慎的这个解释有语源的依据。因此,“八”作为偏旁,可以表示分开、分离的意思,如小、分、半、公、︽等字中象征分开意义。作为偏旁,“八”还象征、代替其他的事物、意义,成为作用比较复杂的偏旁记号。例如:

“介”,《说文·八部》云:“介,画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2]28按照许慎所说,这里的“八”代替介(界)画。

《说文·谷(que)部》:“谷,口上阿也。从口,上象其理。”[2]50用重叠的“八”象征、代替上腭的纹理。

“胤”字,许慎在《肉部》云:“子孙相承续也。从肉,从八,象其长也。从幺,象重累也。”[2]88又用“八”象征久长的血肉关系。

5.使用“彡”形者

“彡”在小篆中除了用作填空记号、别形记号外,还经常用作代替记号,并且代替的对象多种多样。例如:

“彭”字,《说文·壴部》云:“鼓声也。从壴,彡声。”[2]102许慎说其意义是击鼓的声音完全正确,但把“彭”的结构说成从壴彡声的形声字则是错误的。“彡”和“彭”的读音根本就没有联系。徐铉已经发现把“彡”当做“彭”字的声符有问题,他在“彭”字下加按语云:“臣铉等曰:当从形省乃得声。”但“形”和“彭”韵母虽然接近,声母却没有联系,因此“彭”字的彡旁也不是从“形”省声而来的声符。实际上,“彭”中的彡压根就不是声符,也不是一般的意符,而是一个记号,是象征鼓声的代替记号。

结 语

参考文献:

[1] 冯玉涛.记号、记号的使用与汉字的记号化[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2] [东汉]许 慎.说文解字[Z].北京:中华书局,1963.

[3]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声符许慎说文解字
秦汉时期“迹”字声符的历时演变*——兼谈锡、铎两部通转及相关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形声字声符特点的应用
许慎文化园简介
英文摘要(Abstracts)
许慎德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许慎文化研究
游许慎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