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2011-11-27 08:34吕本勋罗明义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1年6期
关键词:支柱产业战略性旅游业

吕本勋,罗明义

(1.广西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530006;2.云南大学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650091)

国务院于2009年首次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如何更好地认识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定位是当前的热点话题。罗明义在回顾我国对旅游业认识的转变和提升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战略特征和现实基础,提出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充分认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发展任务[1]。熊元斌、张文娟从旅游业所具有的突出功能来认识其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并就实现旅游业的战略支柱产业地位探讨了6个方面的内容[2]。高雄论述了国内市场需求和旅游产业贡献,并就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旅游产业政策优化、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生态旅游6个方面论述了广西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问题[3]。南京市旅游局论述了从其旅游产业现状出发,通过推进4个整合,加快4个转变来把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4]。云南坚持用现代旅游理念谋划推动,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5]。面对着国家对旅游业作为战略支柱产业的定位,学界和业界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实践,但对旅游业作为战略支柱产业的内涵缺少深入的探讨和准确的把握。因此,本文将从社会分工、产业演进、产业序列等方面系统阐述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内涵,并就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实现条件和功能领域进行研究,以全面研究旅游业作为战略支柱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一、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概念分析

(一)社会分工深化与旅游业:国际产业演进视角

1.三次大分工与古代旅行

从唯物史观来看,产业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同社会分工的产生与发展相联系的。在远古时期,人类所有的生产劳动几乎就是采集和狩猎等维持生存的基本活动,所以也谈不上产业。随着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经历了重要的转折,这就是出现了劳动分工,使农业生产活动从狩猎活动中分离出来。农业由此开辟了人类生产生活的一个崭新时代,农业成为当时古代社会的决定性产业部门。随着农业逐渐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又接连发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大分工是在原始公社的新石器时代,表现为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公社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表现为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奴隶社会初期,表现为专司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的形成,即商业的独立化,这三次社会大分工,实际上已形成了三大产业: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

从三次社会大分工来看,三大产业的形成得益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升生活水平的过程,是社会剩余产品不断增加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不断传播的过程,是一种自然速度的分工进化过程。其间,人类经历了被动地接受自然选择、有意识地谋求工具化生存、发现性创造产品和积极主动性商业旅行等阶段,这一切在某种意义上不但为后期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创造了更加优越的物质基础,也为古代的旅行和游憩的萌芽与成长创造了条件。

2.三次产业与旅游业

爆发于18世纪下叶的产业革命,把工业推到历史前台,农业作为最重要的产业的地位开始动摇,机器大工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6]。近两百年来,世界整体上就处在工业化进程中。1935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格·费希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在前人提出的第一、第二产业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产业”这一术语。1940年科林·克拉克在他的《经济进步的条件》第一版中,证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是与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相对壮大同时发生的。在该书第三版(1957年)中,把产业分为三大部门。他把除第一、第二产业部门以外的经济部门归为第三门类,并改称为“服务产业”。他认为,这一门类主要是由服务性活动组成。这就是三次产业划分的雏形。三次产业分类的主要原则,就是把全部经济活动按照经济活动的客观序列与内在联系,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7]。

可见,三次产业的演进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工业革命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现代生活的物质基础,而且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领域为人类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和内容,即以服务为内容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起来了。其间,19世纪40年代,托马斯·库克首次组织了以戒酒为主题的团队性火车包租旅游活动,成为了现代旅游业的开始,并奠定了现代旅游业运营方式的雏形。此后的150年间,伴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依托现代工业技术经济基础,巨大的人流、信息流、物质流推动着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加速发展;而与此同时,旅游业为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机遇,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类不断升级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旅游业作为终端消费产业也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工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和提升。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的一项战略性产业。旅游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得到肯定和提高。

3.产业演进视角中的旅游业

从三次社会大分工和三次产业发展来看,产业的演进是以分工为基础的,以需求为最终动力、以科学和技术手段的创造及运用为支撑,是伴随着人类物质文明不断提升和精神文明日益丰富的过程。历史经验表明,产业演进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而外在需求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外在动力。现在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以需求为导向和动力的时代。而旅游业作为终端需求满足的消费性产业,由于其自身产业关联性广、综合性强的特点,不但成为现代经济物质生产领域的一大动力,成为世界上最大就业容量的领域,更成为现代社会精神领域的缓冲避险地,成为现代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旅游业对国民经济整体的重要性得到了凸现。

(二)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演进:国内产业序列角度

产业序列是属于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产物,是政府对产业从发展态势、特征、阶段和产业贡献的考量上对各种形态的产业的一种发展政策上的排序,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指导产业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变化是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演进的背景。下面将以我国改革开放为序,参照国内产业序列来探讨旅游产业地位的演进。

1.建国至改革开放前:事业性接待,新兴产业萌芽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制度,国民经济整体上处于重工业化发展阶段。在三次产业中,农业是基础产业,工业逐渐从主导产业演化为支柱产业,重工业化趋势明显。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增强国家工业实力。在国内,基本不存在市场经济意义上的服务业,整个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在国内,旅游作为一项外事接待活动的内容,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旅游仅限于政府外事接待和极少数劳动者的福利性休养活动,私人性旅游消费处于萌芽状态。在入境旅游私人消费方面,旅游活动是少量的,也基本上是以不计成本的事业性、友好接待为主。

2.改革开放至1999年首个黄金周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探索中逐步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和建立市场经济制度。国民经济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国民经济三次产业中,以商品和服务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得到井喷式发展。以此为基础,人民群众在温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本消费品日益丰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无限向往,旅游意识在大众传媒的渗透下得到明显提高,外出旅游也逐渐成为了新富阶层的一项消费活动。国民出境旅游慢慢启动,呈现出良好态势。作为出口贸易一部分的入境旅游成为中国赚取外汇、平衡国际收支的重要途径。

3.1999年黄金周至2008年金融危机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国内以商品流通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日益繁荣,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市场经济意识和对外开放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突破。各种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演进,第三产业的重要性不断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民生产业,得到了政策扶植。旅游业也从此成为普通老百姓可以自由享受的消费领域,国内旅游规模在随后的10年间从小到大,逐渐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主体。出境旅游也在高速发展,成为人民群众国内旅游活动的替代性消费领域;中国出境旅游成为了国际旅游市场上一个亮点。同时,入境旅游继续成为我国出口服务贸易和创汇的主要领域。旅游业在国内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发展速度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之一;在很多地方,旅游业也成为当地发展的先导产业。

4.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

2008年前后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70年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在国际经济贸易、格局和产业结构上所带来的影响至今仍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而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动力中,出口受到了严重影响。国家面临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外在压力和内在机遇,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将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一项任务。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无论是在发展趋势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都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我国国内旅游蓬勃发展趋势未改,出境旅游依然坚挺,入境旅游虽有波折但恢复弹性明显,旅游业整体表现出支柱产业所应具有的强劲生命力。因此,旅游业是以其终端消费产业的特性、在三次产业中的关键位置和需求收入高弹性下的未来前景而得到极大的重视,国务院将其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5.旅游产业定位的演进分析

在我国,旅游业先后经历了事业性接待产业、出口创汇产业、改革开放和中西部开发的先导产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和现今战略性支柱产业几个阶段。从我国旅游业近30年来的发展、产业定位和趋势来看,旅游业依托国民经济发展之基础,以其高速的增长态势、庞大的需求规模、高度的关联促进作用和持久的产业贡献的一贯趋势,而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得益于国际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得益于我国市场经济发育、得益于三次产业分工的深化、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得益于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转变。旅游产业定位的演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沿和成果。从旅游产业地位演进的实践来看,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价值取向是一脉相承的、是一贯的。

(三)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内涵

从三次社会大分工、三次产业演进和我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产业序列中地位的变化可以看出,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并充当起了经济发动机的角色。在未来国际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仍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在我国,旅游业以其所具有的扩内需、调结构、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的突出功能而成为一项战略性产业。因此,“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就是指旅游业在我国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在我国产业序列定位中居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位置,具体来看就是依托国内经济产业发展基础,继续并充分发挥旅游业高关联带动性、高附加值、高收入需求弹性特性和处于三次产业中消费的高端的综合优势,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国家经济增长为主线,为实现其长期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一次深度定位。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二、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条件分析

(一)环境条件

我国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特别是经历了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变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经历了30年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贡献度不断增加,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行业。由于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即终端消费型、高增长、高效益、高关联带动性、低投入、吸纳就业能力强、低污染、高产出、增长的持续性等特征,它已经成为中国在新时期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选产业之一。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成为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环境背景条件。

(二)需求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不断提升,国民收入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据统计,在2002年,人均国民收入突破了1 000美元;在2008年,人均国民收入突破了3 000美元。我国旅游进入了休闲旅游时代。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居民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在其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经过10年黄金周旅游市场的培育,旅游已经成为国民休闲消费的首选。而在旅游者中,旅游需求收入弹性较高且具有旅游需求持续的特点。因此,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民需求的持续扩大和增长是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需求动力基础。

(三)科技条件

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运用,即互联网、计算机和3G个人终端网络在文化传媒和终端消费者网络交易领域的普及性运用,特别是中国高铁技术的突破和低成本航空(低空领域的开放)推动下未来10年间高速铁路网的建设所带来的区域交通状况的极大改善,将为中国未来旅游市场上旅游需求空间的扩展、旅游经营者的促销、旅游意识传播和旅行的通达性等方面带来极大的便利。因此,科技条件将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民需求规模的持续扩大、增长和满足的实现奠定了信息和物质技术基础。

(四)分工基础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发展,居民旅游需求呈现某种刚性。但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资福利水平的提高,以及旅游活动过程的多环节性,都会给潜在旅游者带来比较大的时间上的机会成本、体力精力成本、出行上的风险成本和信息查询上的搜索成本。从基于分工的产业演变和成本的比较优势来看,这必然需要社会上有专门的人从事专门的工作来服务于旅游者旅游活动的策划和服务供给,即旅游业存在和扩大的必然性。这也将促使旅游业内的更加专业化的分工趋势会得到延续,并进一步推动更加专业化和更加高效化的旅游服务运营体系的建立,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和升级。因此,分工基础将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民旅游需求的产业基础,也是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产业基础。

三、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功能思考

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影响深远和全局性质的特征,在具体的层面和具体的地区,它又具有不同的实际内容和表现形式。从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内涵和条件来看,并考虑到旅游业的功能的充分发挥,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旅游业战略功能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如下领域:

(一)对外开放的经济文化政治领域的软实力

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能量,使得中国出境旅游人数长期保持高位增长,形成了庞大的规模和影响力。目前,中国出境旅游者人数达到5 000万人次,已在人数和出境花费总额上超过日本而成为亚洲第一大、世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市场。自然,中国出境旅游客源成为国际旅游市场上一个亮点和世界各国旅游服务贸易的重要目标市场。伴随着中国庞大的出境旅游市场的是经济财富的输送、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和国际地位、声望的不断提高。中国出境旅游客源将在世界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经济文化政治领域的软实力的代表之一。

(二)经济结构转型与发展上的增长点

入境旅游长期以来是我国旅游市场开拓的重点,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扇窗户,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做出了贡献。近10年来,国内旅游市场在收入提高和假日制度改革的双重推动下呈现出蓬勃发展和高速增长的趋势,规模和消费潜力不断得到释放。由于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国民经济结构转型的具有高关联、高增长、高效益的特点,旅游业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国民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三)工业化背景下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从西方世界旅游活动和旅游业自身的产生及发展来看,旅游业是工业化时代居民生存方式和文化方式的一种转型和替代,也是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融合和传播的一种产物。在当前的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为中国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同时也带来了精神领域的压力和文化领域的泥沙俱下,更在经济领域带来了一定的冲突和不和谐的因素。旅游作为一种离开常住地、逃逸生活的方式,作为一种经济利益输送的方式,作为一种文化交流和自我重建的方式,有潜力和实力成为中国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四)地区间民族认同与融合导向的凝聚爱国情愫的文化产业

我国传统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地域辽阔、多民族的国家;地域之间的差异又更多地体现在丰富的地方民族文化上。丰富的地域民族文化是当前旅游需求和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亟需挖掘和升级;丰富的文化也是构建民族认同和融合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国民休闲教育和爱国教育的文化产业。旅游业将成为新时期地区间民族认同与融合导向的凝聚爱国情愫的文化产业。

(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的可选优势产业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突破点在中西部地区。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大多属于老少边穷的后发展地区,交通状况较差,使得这些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都受到极大的制约,而其优良的生态环境、旖旎的自然风光、纯朴的人文环境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已成为并将继续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热点资源,成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的可选优势产业。

(六)城乡及地区间均衡发展的先导支撑产业

长期以来的重工业、轻农业发展的历史传统,导致了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加剧,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梯度性、聚集性和现代工业对基础设施的高要求,我国中西部地区之间也形成了发展的梯度和明显不均衡化现象。因此,旅游业也可以成为城乡及地区间均衡化发展的先导支撑产业,有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潜力。

[1]罗明义.对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认识[J].经济问题探索,2010(6):145-149.

[2]熊元斌,张文娟.对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的认识[N].光明日报,2010-08-15(7).

[3]高雄.落实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要求 促进旅游业成为广西战略性支柱产业[N].广西日报,2010-04-15(10).

[4]江苏旅游政务网.开拓思路 创新举措 建设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EB/OL].(2009-12-16).

[5]云南网.云南坚持用现代旅游理念谋划推动,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EB/OL].(2010-09-12).

[6]杨公朴,夏大尉.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7]李悦,李平,孔令丞.产业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支柱产业战略性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房地产重回支柱产业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认识和思考
试论知识经济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代营粮食蔬菜种植业的条件分析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