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二十七年发展脉络梳理

2011-11-27 03:18李守培郭玉成
武术研究 2011年5期
关键词:太极拳竞技武术

李守培 郭玉成

(1.河北联合大学体育部,河北 唐山 063000;2.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中华武术》二十七年发展脉络梳理

李守培1郭玉成2

(1.河北联合大学体育部,河北 唐山 063000;2.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文章从发展历程及栏目设置两方面对《中华武术》杂志自1982年创刊至2009年7月的27年发展脉络作了系统梳理。站在“武术传播内容流变”的角度,将杂志的27年发展历路划分成了四个阶段,即:1982年——1996年:挖掘整理社会武术,推广宣传竞技武术;1997年——1999年:竞技武术与社会武术并行,太极拳渐现峥嵘;2000年——2004年:太极拳法独领风骚,竞技散打一现昙华;2005年——2009年7月:社会武术兴盛,学术版应需而生。并在所划阶段的基础上,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栏目设置情况做了详尽的解析。有助于武术研究者们全面把握《中华武术》杂志的27年发展史。

杂志 《中华武术》 武术 传播 历程 栏目

“一部武术发展史就是一部武术传播史”,在几千年的岁月演进中,武术始终于荆棘丛生中艰难前行、传播。如今,社会的更迭已悄然将武术推入了一个几千年未有之境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样有着千载难逢的机遇。武术杂志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武术的重要媒介,在武术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加引人瞩目。《中华武术》杂志作为中国唯一国家级武术刊物,其在自1982年创刊以来的27年(至2009年第7期)成长历程中,始终以传承与弘扬中华武术为己任,焚膏继晷,在中华武术的发展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身影。

然而,迄今为止,尚未见有学者从武术传播的视角出发,对《中华武术》等武术类杂志做出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此,笔者在系统研究了《中华武术》杂志27年传播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对其栏目设置进行了详尽地解析,所展示出的是杂志27年不断前行的武术传播之旅,是27年间武术的发展情况,更是杂志、社会和武术三者在27年间不断协调的心路历程,有助于武术研究者们全面、系统地把握《中华武术》杂志和武术的27年发展史。所谓“知史以为鉴”,该研究不仅有助于《中华武术》等武术杂志对自身的发展与定位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对其他期刊也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正如马明达先生所言,“研究历史的意义在于向它寻求借鉴,特别是为了记取教训,并不是为了倒退,为了发思古之幽情。”[1]

1 《中华武术》杂志的发展历程梳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神州大地,生机盎然。武术,在经历了十年浩劫的寒冬之后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1979年,国家体委发布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并组成了调研组到全国13个省市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研与考察。同年,国家体委为了更深入的挖掘整理武术遗产,于5月22日在广西南宁成功地举办了全国第一届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来自全国29个省市和香港、澳门等地区的284名运动员表演了各种流派的武术项目达510项,规模空前。由于当时国内尚没有公开发行的武术类刊物杂志,在这次全国武术挖整工作会议上,武术刊物的创办被提上了日程。

值此改革开放之际,广东的《武林》杂志于1981年7月率先创刊,由广东省体委(现为体育局)和科普出版社广州分社(现为广东经济出版社)双层管理。同年,《新体育》杂志在北京创办了增刊《武术健身》,主要介绍武术的健身功能。这些都给当时的国家体委武术处震动很大,武术处认为,“广东的《武林》办得不错,但是作为一份地方刊物,其自身具有局限性;《武术健身》办得也不错,可它并非武术专业刊物,并且只偏重于一个方面。大家一致迫切希望创办一个立足全国、面向世界的武术权威刊物!因为,武术要广泛、深入的宣传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宣传阵地,以此反映武术界的声音和前进的步伐![2]”

经过国家体委党组的认真讨论,决定创办一份统揽全局、高水平、带有指导性的武术专业刊物。1982年10月25日,《中华武术》——我国第一份全国性的武术科普期刊创刊。创刊伊始,它由中国武术协会主办,《中华武术》编辑部编辑,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暂由武汉市邮局发行,后由北京报刊发行局总发行。以“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武术,造福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为办刊宗旨。以“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武术运动的方针、政策;加强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大力提倡武术道德修养;实行‘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团结广大武术工作者及各拳种流派,共同推动武术遗产的‘挖掘、整理、提高、推广’”为指导思想。读者对象定位在“广大初中文化以上的海内外武术工作者、爱好者及青少年”。具体内容“总的讲,应办成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一定思想内容的专业性综合刊物。强调真实性、科学性、指导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普及与提高并重,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兼容,既涵通俗性,又应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既要有重点,又要照顾全面,每期要有重点及重头的文稿,兼顾各拳种及门派,要学会“弹钢琴”;还要深入浅出,文图并茂,开卷有益,成为广大读者的知心朋友”。

2000年第1期(总第186期),《中华武术》杂志改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人民体育出版社主办并出版。2000年第3期(总第188期),杂志即改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主办并出版至今。《中华武术》于1982年至1983年两年内是作为季刊出版的,1984年则作为双月刊发行,1985年正式以月刊面世至今(1993年是双月刊)。

《中华武术》自1982年创刊以来已走过了27个春秋,27年来,她始终以弘扬中华武术为己任,在探索中前进,在开拓中发展,其内容风格可谓一脉相承,始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竞技武术与社会武术“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内容深刻广泛,集权威性、时效性、知识性、欣赏性于一体。但由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形势各异,杂志在不同时期传播武术内容的侧重点便有所不同。笔者正是站在“武术传播内容流变”的角度,在系统研究了《中华武术》杂志27年传播内容的基础上,将杂志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表1):1982年——1996年:挖掘整理社会武术,推广宣传竞技武术;1997年——1999年:竞技武术与社会武术并行,太极拳渐现峥嵘;2000年——2004年:太极拳法独领风骚,竞技散打一现昙华;2005年——2009年7月:社会武术兴盛,学术版应需而生。纵观《中华武术》27年的光辉历程,她艰苦不懈的努力,为发扬和光大中华武术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表1 《中华武术》杂志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

2 《中华武术》杂志不同发展阶段下的栏目设置解析

栏目是区分文稿的基本单位。期刊的栏目功能众多,归结起来主要是“四导”功能。[3]一是导编功能:栏目大多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编辑人员的编排稿件与刊社领导对全社工作的统筹安排皆以此为指向。每一个栏目都反映了一定的编辑意图,体现着一定的编辑思想,向读者和作者传递着具有强烈导向性的编辑信息。二是导研功能:期刊栏目的变化反映了学科发展动向和编辑意图,作者将会根据栏目的设置来调整自身的研究方向。三是导投功能:作者为了投稿方便,必将以栏目提供的导向性信息为指标来修改和规范稿件。四是导读功能:栏目对文稿有归类作用,方便读者根据兴趣阅读所需文章。概言之,栏目是融编者、作者及读者三者意识为一体的产物。现将《中华武术》杂志不同发展阶段的栏目设置解析如下:

2.1 1982年——1996年:挖掘整理社会武术,推广宣传竞技武术

14年间,《中华武术》杂志不论是以季刊或双月刊发行,还是以月刊面世,均于当月的15日出版,且每年的第12期后均附有杂志当年的总目录。杂志创刊伊始开设有“专稿”、“专论”、“评述”、“名拳精选”、“传统名拳”、“名拳选登”、“伤科诊疗讲座”、“武术知识”、“入门讲座”、“少林拳法”、“教学与训练”、“练功方法”、“人物春秋”、“名人与武术”、“套路精选”、“武术健身”、“探索与求真”、“武术史话”、“十八般兵器”、“知识之窗”、“行家答疑”、“辅导站”、“术语选释”、“挖掘与整理”、“武林轶事”、“国际武林”、“中国武术在国外”、“武术天地”、“武术之乡”、“武术与文艺”、“运动员生活”、“武术书刊评介”、“群言堂”和“读者·作者·编者”等30多个专栏,除一些主要栏目外,其它轮流出现,每期一般保持18个左右。在此阶段,杂志的栏目设置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动,只是些许栏目的名称有所变更而已,如:“每期一招·一招制敌”更名为“一招鲜”,“传统功法”更名为“功法秘术”,“人物春秋”更名为“武海撷英”,“大家谈”更名为“武苑沙龙”,“养生指南”更名为“养生保健”等等。

14年间,《中华武术》杂志一直以挖掘、整理社会武术为己任(以专栏“套路精选”和“挖掘整理”等为代表),探索求真(以专栏“探索求真”为代表),为发扬传统武术的技击(以专栏“一招鲜”与“搏击大观”等为代表)与健身功效(以专栏“健身功法”和“伤科诊疗”等为代表),传播武术知识(以专栏“知识宫”和“武史钩沉”为代表)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陆续完成了竞技武术的基础推广工作(以专栏“国家规定套路”和“套路精选”等为代表),如:四路查拳和少年拳等体委挖整组的工作成果,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陈氏太极拳竞赛套路、南拳竞赛套路和枪术竞赛套路等国家规定套路,以及简化太极拳和散手技术等。

另外,杂志从1988年第10期起正式开始对海外武技的介绍(以专栏“海外武技”和“环球扫描”等为代表),拓展了国人的视野;“武术在海外”、“友谊之波”和“国际武坛”等栏目记录了武术的域外发展点滴;“武影世界”、“武术文艺”和“影视武行”等专栏则从艺术的视角展现了武术的魅力;“气功与武术”、“气功园地”和“气功精选”等栏目对一向带有神秘光环的气功进行了阐秘;“人物春秋”、“轶事趣闻”和“武海撷英”等栏目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给人以教育启迪;杂志还通过专栏“亚运专题”对1990年的亚运会前后做了较为详尽的系列专题报道。可以说,1982年至1996年期间的《中华武术》杂志积极遵循了国家有关武术的方针政策,是国人在媒介资源缺乏的困境中了解武术在国内外发展情况的窗口,为武术知识的普及和竞技武术的推广尽了应尽之责。

2.2 1997年——1999年:竞技武术与社会武术并行,太极拳渐现峥嵘

《中华武术》杂志于1997年改版,这是其自1982年创刊以来首次对栏目设置及版式做出大幅度调整。改版后的《中华武术》采用的是当时国际上流行的双封面、双杂志样式,即杂志从中间被划分为两个集团版块,它们有各自的封面、彩页及内文,界线分明且相关内容集中,可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读者。杂志的两个集团版块为《武坛风云·武艺大观》专版和《社会武术·文艺欣赏》专版(见表2):前者主要包括“热点话题”、“竞技看台”、“十八般武艺”、“知识史话”、“名流写真”、“环球扫描”、“信息专递”、“搏击大观”、“传统功法”、“拳理剑经”和“专题论坛”等栏目,其主要涉及内容为国内外武术热点、时事、赛事,名家、明星、风云人物报道,各拳种流派的技术、理论介绍等;后者则主要含有“采风广场”、“养生保健”、“今日馆校”、“影视武行”、“萍踪侠影”、“读者园地”、“风云人物”和“民间武林”等专栏,主要涉及的内容有社会武术纪实,民间武林采风,影视、武侠艺术等。概而言之,改版后的“总体构思是遵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社会武术与竞技武术‘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力求版块合理、信息广博、内容丰富、手法新颖,突出可读性、趣味性、知识性和观赏性,强化装帧与设计的艺术性。希望奉献给读者的是一本博览天下武林事,习武修性广收获的好杂志。[4]”其中,“热点话题”主要向读者报道国内外武术界所发生的大事、要事以及大家普遍感兴趣的话题;“竞技看台”则以使读者对国内外赛事和竞技武术明星的情况了如指掌为目的;“采风广场”的目的是让读者对社会武事和民间武林的各方面有所了解;“养生保健”以向读者介绍养生之道,使其身体保持健康活力为终极目标;“十八般武艺”,顾名思义,以网罗各色武艺为能事,介绍各流派拳种的技术理论;“名流写真”主要是对名家、明星、风云人物的报道;“读者园地”是杂志与广大读者的联系纽带,其主要安排了三方面内容:“读者信箱”负责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联谊桥”无偿刊登个人资料,助读者以武会友;“武迷茶座”则是供读者发表高论之所。

表2 《中华武术》杂志于1997年改版成两大版块的主要涉及栏目和内容

经过6个月的实践,《中华武术》杂志的版式于第7期(总156期)再度调整,将以前的《武坛风云·武艺大观》和《社会武术·文艺欣赏》两个集团版块变易为《武坛风云版》、《十八般武艺版》和《社会综合版》三大版块。但经研究发现,其具体内容并未发生本质性的变动,大多只是将原有的专栏按类做了重新划归(见表 3):《武坛风云版》主要包括“热点话题”、“竞技看台”、“民间武林”、“图片窗”、“信息传递”、“人物写真”和“专题论坛”等专栏;《十八般武艺版》主要包括“武艺大观”、“实战搏击”、“传统功法”、“知识史话”、“拳理剑经”、“养生沙龙”、“环球扫描”和“少儿学艺”等专栏;《社会综合版》则主要包含“采风广场”、“影视武行”、“萍踪侠影”、“读者园地”、“广告频道”、“今日馆校”和“武术大市场”等专栏。对比可见,调整后的版面只是新增了“少儿学艺”、“武术大市场”和“专题论坛”等少数专栏,且并非杂志主要内容。其他的变化只是专栏名称的变易而已,如“养生保健”易名为“养生沙龙”,“名流写真”易名为“人物写真”,“搏击大观”易名为“实战搏击”及“十八般武艺”易名为“武艺大观”等,均未影响到杂志的内容承接性。

表3 《中华武术》杂志于第156期调整为三大版块的主要涉及栏目

1998年第4期(总165期)的《中华武术》杂志内容在与前面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又有所调整,总体版面不再按以前三大版块的划分模式,且将“竞技看台”易名为“龙虎榜”,“热点话题”易名为“热点访谈”,“实战搏击”易名为“搏击擂台”,“少儿学艺”易名为“少儿演武厅”,“拳理剑经”易名为“拳经讲习所”,“养生沙龙”易名为“百年养生”,“采风广场”易名为“八方采风”等,但易名后专栏的具体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新增的专栏有“名师登场”、“武协之声”、“正义剑出鞘”、“明星报道”、“世纪回忆”、“刑案目击”、“武苑茶庄”、“七彩李小龙”、“侠客岛”、“精品屋”、“段位考场”、“李小龙网站”、“武林博览”、“功夫卡通”、“武林风”、“跆拳道场”、“兵器库”和“竞技场”等,其中较主要的有:“武协之声”是中国武协的扩音器;“世纪回忆”是于世纪之交的特设栏目,主要介绍了一些老革命家、武术家的传闻轶事;“明星报道”与“龙虎榜”有所不同,主要报道了武术学术界和传统武术界的一些名家;“精品屋”是对一些优秀拳种的连载,如醉八仙,咏春拳等;“兵器库”是对矛等冷兵器的介绍。新增栏目中最主要的是“名师登场”,1998年的几期是对陈式太极的连载介绍,至1999年第一期则开始了对陈、杨、武、吴、孙及赵堡太极的大规模介绍,并且在“拳经讲习所”和“搏击擂台”等专栏中也有对太极拳的相应介绍,此时的《中华武术》杂志太极之光愈见明朗,太极拳渐现峥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1998年第1期(总162期)始,《中华武术》杂志推出了电子网络版,开始了它的网上征程,其包含了印刷版的大部分内容,还有一些武术名家、明星及武术赛事的相关信息,但从总体来看,在内容的丰富性上仍欠缺较大。

2.3 2000年——2004年:太极拳法独领风骚,竞技散打一现昙华

2000年第1至5期的《中华武术》杂志在栏目设置上基本保持了1999年的风格,但具体内容有所变化,专栏“名师登场”中介绍太极拳的份额有所减少(1999年每期大多均有6至7篇文章介绍太极拳。2000年的第1期有3篇,第2期有1篇,第3、4、5期没有涉及),其他拳术的内容相应增多(2000年1至5期的“名师登场”对地趟拳和实用擒拿法进行了连载),并新增了“名拳博览”、“武术教学”、“拳经讲坛”、“螳螂拳专栏”、“三皇炮捶专栏”和“戳脚翻子拳专栏”等栏目,对一些优秀的武术拳种着重加以介绍,如形意拳、螳螂拳、三皇炮捶拳等。较之以前,“竞技场”和“搏击擂台”等专栏对散打的关注渐增,几乎每期均涉及多篇有关散打的文章。一些专栏的名称较之以前亦有所变更,如“百年养生”变更为“健身顾问”,“明星报道”变更为“武林英杰”等,但具体内容未变。

自2000年第6期(总191期)起,《中华武术》杂志的版面又划分为《新闻版》、《技术版》和《综合版》三个版块(见表4)。《新闻版》主要含有“‘散打王’系列报道”、“奥运视窗”、“焦点访谈”、“通风报信”、“九运看台”、“亚锦赛特别报道”、“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专版”、“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专栏”和“国际少林武术节特辑”等专栏;《技术版》主要含有“名将绝招”、“名拳博览”、“冠军教推手”、“实战搏击”、“兵器库”、“拳经讲习所”、“武史钩沉”、“养生功法”、“经验之谈”、“百家说法”、“武苑杂谈”、“少林功夫”、“世界武道”、“民间功法”、“探索报告”和“太极专页”等专栏;《综合版》则主要含有“英雄本色”、“李小龙网站”、“今日馆校”、“西洋景”、“名人传记”、“少年武生”、“悦来客栈”、“武迷情感录”、“萍踪侠影”、“正邪较量”、“昨日重现”、“武术健身”、“武林博览”、“运动损伤诊所”、“百家说法”、“百年养生”、“跆拳道专栏”、“功夫影视”、“武林传奇”和“海外掠影”等专栏。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栏目名称不稳定,同一内容风格的专栏名称时有变易,如“武术健身”与“百年养生”等;而专栏归于不同版块的划分也时有交叉,如“养生功法”归于《技术版》,“武术健身”又时而划入《综合版》,“世界武道”也有类似情况。虽然各栏目名称不稳定,但具体内容基本和以前保持一致,关于各栏目的内容情况,前已有论及,不再赘述。如此来看,本阶段栏目设置方面稍显混乱,但瑕不掩瑜,这一时期的特色明显,重点突出,以民间传统武术和竞技散打为主,民间传统武术中仍以太极为主,特设了专栏“太极专页”,并配合当时的焦点事件,将杂志2001年第3期办成了“首届太极拳健康大会特刊”;竞技散打方面则不仅开展有“‘散打王’系列报道”专栏,其他专栏中也有许多相关散打的文章,整本杂志几乎处处透漏着散打的“火药味”。在竞技散打风风火火的同时,相较而言,此时期的竞技套路似乎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很少有人撰文涉及。

在延续2001年的栏目设置特色的基础上,2002年的《中华武术》杂志再次做出调整,将专栏划归为《中国武术版》、《世界武道版》和《读者服务部》三大版面(表5),这一划分一直保留至2004年第12期结束。《中国武术版》主要包括的专栏有“大事记”、“热点追踪”、“‘散打王’系列报道”、“通风报信”、“实战搏击”、“太极世界”、“民间功法”、“英雄本色”、“李小龙网站”、“再回首”、“经验之谈”、“功夫影视”、“百家说法”、“段位指南”、“少年武生”、“武史钩沉”、“历史回顾”、“博武专栏”、“竞赛套路”、“百年养生”“兵器大观”、“悦来客栈”、“特别关注”、“今日馆校”、“纵横四海”、“独家连载”、“萍踪侠影”、“运动损伤”、“少林功法”“奥运论坛”、“图片报道”、“武迷情感录”、“新书推介”、“现身说法”、“名将行动”和“书讯”等,除一些主要栏目外,其他间或出现,每期一般保持10个左右。其中,“热点追踪”、“‘散打王’系列报道”、“太极世界”和“实战搏击”等几乎每期均有设置,且“热点追踪”和“实战搏击”也大多是关于散打和太极的论述,整个《中国武术版》已成了散打和太极的天下。为了临时适应社会大事件的发生,将2002年第8期(总第217期)办成了“散打世界杯专刊”,将2003年第6期(总第227期)办成了“太极拳健身专刊”。2004年的第3期至第12期中不再设有“散打王”专栏,散打的相关论述有所减少,但“太极世界”依旧昌盛。《世界武道版》包含的专栏主要有“泰拳专栏”、“跆拳道专栏”、“空手道专栏”、“其他武道”、“拳击专栏”、“世纪猜想”、“合气道”、“K-1”、“日本格斗技”、“巴西柔术”、“印度武术”和“踢拳术”等,每期一般保持3个左右,大都轮流出现,以“拳击”、“跆拳道”、“空手道”、“泰拳”及“合气道”为多。《读者服务部》包含的专栏主要有“名家信箱”、“陈老师信箱”、“曹涛信箱”、“坤青信箱”、“今日馆校”、“广告”、“通风报信”、“创刊20周年系列活动”、“武术名校访谈录”、“读者信箱”和“龚编辑信箱”等,每期一般设置4个以内。一些新增栏目之内容,顾名思义,亦可想见,旧有栏目涉及内容前已有论,此处不再赘述。

2.4 2005年——2009年7月:社会武术兴盛,学术版应需而生

2005年的《中华武术》杂志不再延续2004年将专栏划分为《中国武术版》、《世界武道版》和《读者服务部》三大版块的划分方式,而是直接以专栏划分,涉及到的专栏有“武协”、“人物”、“史话”、“套路”、“观点”、“馆校”、“太极拳”、“功法”、“李小龙”、“小说”、“消息”、“信箱”、“封面”、“彩插”、“健康”、“散打”、“意拳”、“摔跤”、“高校”、“武术之旅”、“教学”、“拳种”、“纵横”、“书讯”、“专稿”、“学术版”、“十运”、“影视”、“擒拿”、“泰拳”、“图片报道”、“武迷”、“功法”、“活动”、“热点”、“搏击”、“交流”、“名家”、“实战”和“海外”等。以上专栏中只有“太极拳”、“套路”、“十运”、“武协”、“拳种”、“人物”、“学术版”和“馆校”等经常出现,“太极拳”则期期必载,“学术版”从第5期开始几乎每期均设,其他栏目大多只是昙花一现。综观2005年的《中华武术》杂志发现,社会武术较竞技武术稍占优势,太极拳依旧兴盛。“学术版”的诞生给武术人提供了一方探讨武术学术的平台,改变了《中华武术》杂志纯粹科普期刊的性质,对杂志而言意义深远。

《中华武术》杂志于2005年的第11期试改版,2006年正式改版,并将风格一直保持至2007年结束。改版后的《中华武术》主要划分为《卷首》、《太极养生版》(涉及“人物”、“功法”、“太极”和“养生”等专栏)、《竞技武术版》(涉及“专稿”、“人物”、“赛事”、“搏击”和“散打”等专栏)、《社会武术版》(涉及“专稿”、“摔跤”、“人物”、“活动”、“套路”、“观点”、“拳种”、“搏击”、“赛事”、“史话”、“交流”、“兵器”、“馆校”、“小说”、“海外”、“书讯”、“协会”、“武迷”等专栏)、《武术教育版》、《功夫巨星版》、《特稿》、《读者服务部》(涉及“消息”和“信箱”等专栏)、《世界武道版》、《武术之旅》、《武术文艺版》、《学术版》和《特别报道》(涉及“专稿”、“武林大会”、“赛事”、“人物”、“名家讲堂”等专栏)等版块,每期的主要版块(表6)是《卷首》、《太极养生版》、《竞技武术版》、《社会武术版》、《学术版》、《特别报道》和《读者服务部》等。因此,从武术内容的视角出发,改版后的杂志内容风格与2005年相比可谓一脉相承,依旧延续了社会武术较竞技武术占优势,太极拳论述尤多,努力办好“学术版”的势头。

时间步入2008年,《中华武术》在综合考虑读者需求及社会热点的前提下,于保留以前优秀栏目(“海外武道”、“学术版”、“武苑杂谈”、“武林人物”、“武林旧事”、“卷首”、“武林大会”、“太极养生”、“读者服务部”和“赛事活动”等)的同时,又开辟了“特别策划”、“奥运专栏”、“武术文娱”和“技理技法”栏目。“特别策划”于每期设一个话题,大胆直面敏感事件,以权威的采访,独特的视角,精辟的剖析,全面分析事件表象,深度挖掘话题内核,是《中华武术》杂志的特色栏目;“奥运专栏”则成为了人们了解北京奥运会的窗口;“技理技法”是武术人提升武术修为的宝典,尤其满足了传统武术练习者的需求;“武术文娱”是杂志与影视等时尚元素的契合处。2009年,作为“全运”之年,金牌大户武术项目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专栏“全运看台”立足探索各个省市的运动队,以此满足竞技武术爱好者的需求。专栏“太极世界”、“技理技法”等依旧兴盛。如此,2008年和2009年的《中华武术》在社会武术与竞技武术并行的同时,社会武术的权重日益加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WMA于2009年成立,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武术初次踏上职业化之路,专栏“WMA”从第4期开始应运而生,跟踪解读。

表4 《中华武术》杂志于2006年正式改版后主要版块的主要涉及栏目

整体而言,2005年至2009年7月份的《中华武术》杂志尽管依旧奉行竞技武术与社会武术“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竞技武术不得不逐渐让位于社会武术而致使其前景堪忧,杂志甚至专设话题讨论竞技武术的发展,而社会武术则愈加兴盛,其中的太极拳更是一马当先。另外,“学术版”的诞生成为杂志立足“科普”兼容“学术”的定位表征,改变了《中华武术》杂志纯粹的科普性质,意义深远。

3 结语

武术杂志,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武术的关键平台,其重要性已为众多学者所阐扬,并已被社会实践所验证,它以自身独特的连续性、及时性、深刻性、权威性和普及性决定了其在众多武术传播媒介中的不可替代性。本文从发展历程梳理和栏目设置解析的层面,对《中华武术》杂志的27年发展历路做了认真地回顾与审视,对杂志的发展历程及栏目设置情况做了细致的梳理与分析。所谓“向后看是为了向前看”,希望笔者的努力能对《中华武术》等武术类杂志的后续发展有所裨益,对武术学人全面把握《中华武术》杂志的27年发展史,以及对近三十年武术发展之认识有所增进。

[1]马明达. 说剑丛稿(增订本)[M]. 北京:中华书局,2007:375.

[2]昌 沧. 人心齐泰山移——忆《中华武术》杂志创刊前后[J].体育文化导刊,2002(1):72.

[3]郭林妮.栏目设置在期刊总体设计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1999,11(1):9.

[4《]中华武术》编辑部. 本刊就《中华武术》'97新版答读者问[J].中华武术,1997(1):19.

Overview of the Twenty Seven Years Development Course of Chinese Wushu

Li Shoupei1Guo Yucheng2
(1.Department of Sport,Hebei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 063000;2.Wushu School,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the column setting of Chinese Wushu.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nt change of Chinese Wushu,we can divide its history into four stages:1982-1996,popularized competitive Wushu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Wushu;1997-1999,competitive Wushu and social Wushu were both popular,and Taiji took a leading role;2000-2004,the world of Taiji and Sanda;2005-July,2009,quot;Academy Sectionquot;waslaunched,social Wushu became popular.

magazine Chinese Wushu Wushu spread course column

G85

A

1004—5643(2011)05—0021—05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S30803;华北煤炭医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10101208。

1.李守培(1985~),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传播。2.郭玉成(1974~),男,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传播。

猜你喜欢
太极拳竞技武术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中华武术
竞技精神
武术
花与竞技少女
42式太极拳
竞技体育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