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发展现状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2011-12-04 09:10邹敏谢明黎鹰
职教通讯 2011年8期
关键词:物流业课程体系岗位

邹敏,谢明,黎鹰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32)

物流业发展现状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邹敏,谢明,黎鹰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32)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巨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学科地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物流人才供需存在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人才结构比例不合理,中高级物流人才较少,而初级物流人才却相对过剩。因此,主要从高职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物流发展状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很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人才的培养是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开展现代物流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与课程改革的研究,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的需要,也是积极开展高素质技能型物流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理论探索的需要。

一、物流业发展现状

物流业发展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物流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就业、增效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9年湖南省物流业主要指标与国内其它一些地区比较表

随着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湖南省为例,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经营理念在不断转变,物流水平明显提高,物流专业化程度逐步提升,物流发展环境和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湖南省物流业已经初具规模,但总体上看,物流业还处于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初级阶段,与国内国际先进物流业发展趋势及经济发展的需求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2009年度湖南省物流业主要指标与国内一些地区比较差距明显(见下表)。

数据表明湖南省现代物流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江苏、深圳等地方相比较,物流业水平发展相对滞后,并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湖南省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移,主要表现在:(1)现代物流理念尚未较好形成,物流业的发展整体规划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有的地方在思想上认识不到位,未将现代物流作为湖南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来对待,对现代化物流发展态势及其先进技术缺乏了解,知之甚少。二是一些工商企业看不到现代物流业“第三利润”的巨大潜力,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家家自办”企业物流,3PL比重小。三是一些物流企业自身缺乏现代物流理念,满足于简单、传统的运输、仓库物流业,为在服务创新、能力提升上下功夫;(2)物流企业经营方式落后,尤其是中小民营物流企业更为突出,发展不充分、成本偏高;(3)企业规模小、综合实力差,物流有效需求有些不足。一是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94%以上是个体户,现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0.24%。二是全省进入全国50强的企业仅一家,且无一家5A级物流企业。三是多数物流企业服务品种单一,无法提供完整的诸如流程网络设计及货物整个供应链全过程服务。四是外向度差。(4)设施相对落后,绿色物流十分薄弱,中高端物流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二、物流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分析

现代物流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充分了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动向,笔者对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同时,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调研对象为行业内优秀专业物流企业,具体包括湖南一力物流有限公司、新疆阿凡提物流集团公司湖南分公司。首次调研共分发调查问卷30份,回收30份,剔除统计口径不同的样本11份,共有19份合格调查问卷。

1.物流人才缺乏不仅是在总量上,还有结构性的缺乏。物流人才从人才层次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战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从专业结构上可分为医药物流人才、食品物流人才、航运物流人才、仓储物流人才,运输物流人才、配送物流人才等。

2.湖南省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主要集中在操作层和管理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应该培养能动手、懂操作的管理型人才。

3.高职物流专业还应该加强学生在仓库管理、客户服务、车辆调度、理货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由于湖南物流业在不断发展,绝大多数物流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湖南省的物流企业与相关行业就业,但有约30%毕业生选择在沿海地区就业。

三、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创新

(一)改革与实践基于物流职业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满足订单企业和市场人才需求为目标,落实“两个系统”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思想(即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选择教学内容,设置实践技能教学系统和基础理论课教学系统,实现职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整合构建基于物流职业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物流职业岗位分析见图1。

图1 物流职业岗位分析

基于物流职业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职业基础、职业技术、职业拓展四大模块,实现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职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1.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模块。该模块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交际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使用计算机、英语等工具顺利工作的能力。

2.职业基础模块。根据“理论够用、实用”的原则,培养学生具有对物流市场进行调查、获取经济信息的能力,以及会计处理、市场经济统计应用分析、生产企业管理应用分析、信息检索与分析、物流相关法律应用分析、语言与文字表达、团队协调和组织等基本技能。

3.职业技术模块。针对物流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学生包括运输、储存、配送、供应、信息、保管等物流作业能力,是课程结构的重心。

4.职业拓展模块。考虑到社会对复合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和职业迁移能力,设置了职业拓展模块课程,实现扩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就业面,增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可适应性。基于物流职业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见图2。

图2 基于物流职业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按认知与体验、基础岗位实训与技能考证、综合模拟实训与生产顶岗实习四个层次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职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进的局面。由联合办学企业兼职教师担任校内实践教学与指导工作,以及校外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将学生岗位训练与综合训练、实践训练和技能鉴定、专业模拟和专业顶岗有机结合,实现物流信息处理能力训练和物流业务处理能力训练同步进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职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进的局面。

(三)完善“4+1”循环式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分岗位、重操作”的实践教学特点,进一步完善“4+1”循环式教学模式的操作和管理。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协调沟通、组织指挥、计划控制、演讲表达、策划、营销等能力。学生在校期间,第2-5学期在系属公司或学生超市安排生产性顶岗实训,实施工学结合的“4+1”循环式教学模式。

(四)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围绕订单驱动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种类、层次、规格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和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一致性。同时,找准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切入点,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全面结合起来。

邹敏,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高职管理。

G710

A

1674-7747(2011)08-0041-03

[责任编辑 秦涛]

猜你喜欢
物流业课程体系岗位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物 流 业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西安市物流业发展问题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