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丁俊辉效应”析中国斯诺克运动的发展

2011-12-07 07:58邓武装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斯诺克台球竞技

邓武装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 466001)

从“丁俊辉效应”析中国斯诺克运动的发展

邓武装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 46600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目前中国斯诺克运动的“丁俊辉效应”和“丁俊辉模式”进行分析,得出中国的斯诺克运动在2005年之后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诸如竞赛的竞技化程度提高、职业化程度提升、斯诺克文化改善、观众欣赏水平提高和普及化程度提高等,但是我们还应该从“丁俊辉模式”带来的影响、斯诺克人才的培养方式和"瓦塔纳现象"来反思目前中国斯诺克运动发展的现状,促使相关部门改善斯诺克运动的培养模式和竞赛体制,多渠道发展斯诺克后备人才,促进斯诺克运动社会发展的产业化,使斯诺克运动在中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丁俊辉效应”;“丁俊辉模式”;斯诺克;发展;“塔瓦纳现象”

随着丁俊辉在2005年中国公开赛的夺冠,斯诺克运动就开始在中国飞速发展,中国也迅速成为世界上除英国本土外斯诺克运动开展最好的国家。2010年,中国境内拥有世界斯诺克职业巡回赛7站中的2站,中国公开赛、上海大师赛聚集了世界上最好的斯诺克球员,BTV精英赛、江苏精英赛也聚敛了众多高手。中国斯诺克运动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了亚洲乃至世界斯诺克发展的格局,未来中国斯诺克的道路应该怎么样走成为了困扰中国斯诺克运动管理者的关键问题,“丁俊辉模式”是不是应该成为斯诺克运动发展的主要途径等问题也已经成为业内人士思考的热点问题。“丁俊辉效应”成为了中国斯诺克运动目前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丁俊辉效应”来分析目前中国斯诺克运动的发展现状,寻找其中的经验,探索一条更适合中国斯诺克运动发展的道路

1 “丁俊辉效应”和“丁俊辉模式”

“丁俊辉效应”是指在斯诺克运动中,依靠世界级球手丁俊辉的个人力量,迅速将中国带到世界斯诺克运动强国的行列,在中国掀起斯诺克狂潮。目前斯诺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极佳,甚至会在未来几年达到更高的水平,但是中国斯诺克运动的迅速发展与丁俊辉的一鸣惊人,一举成名有直接的关系。斯诺克运动已经进入中国有几十年的时间,但是真正被大众所接受的是2005年丁俊辉的横空出世,5年的快速发展时间内,中国的斯诺克运动几乎都被刻上了丁氏烙印。

丁俊辉开启了一个时代,“丁俊辉模式”表现为他完全脱离了“业余体校—体校—专业队—国家队”的传统体育人才成长模式,而是走一条“家长重金栽培—海外深造—自力更生—比赛成名”的模式[1]。相对于刘翔们成长的“举国体制”,“丁俊辉模式”被很多业内人士称为“举家体制”。出生于1987年4月1日的丁俊晖8岁就开始打斯诺克,2002年在中国斯诺克公开赛首次亮相,是他所参加的第一个高水平的赛事。从此,他连续多次获得过不同级别的冠军奖杯,在2年中先后将亚锦赛、世青赛、亚运会、中周排名赛等8个冠军揽入怀中。最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冠军奖杯是2002年世界青年锦标赛的冠军,这是我国第一个斯诺克世界冠军,也使他有资格去英国参加职业巡回赛,并且能够与世界顶级高手比赛。2005年中国公开赛之前,他的排名上升到第54位,中国公开赛的夺冠不仅让世界职业斯诺克排名赛冠军榜上有了第一位中国人的名字,而且还成为世界职业斯诺克界首位持外卡夺冠的球手。随着丁俊辉的成功,这种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复制,出现在英国谢菲尔德斯诺克学院的中国球员数量越来越多。与传统“举国体制”与高校“体教结合”相比,家庭培养模式是指依靠家庭成员的力量,对运动员的培养完全由其家庭出资进行培养,家长负责运动员的生活、学习和训练,通过聘请教练,自费外出参加比赛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在培养运动员过程中,家庭力量的作用占到了主导作用[2]。

2 “丁俊辉效应”对中国斯诺克发展的贡献

2.1 斯诺克赛事竞技化程度提高

近几年来,亨得利、奥沙利文、希金斯等世界著名球星频频在中国现身,这一切都是缘于神奇的2005年。丁俊辉在2005年拿到了中国公开赛的冠军,中国球星的出现改变世界斯诺克的传统观念,世界斯诺克协会开始重点关注中国市场。2005年之前,中国公开赛就辗转于中国的深圳、上海、北京等地,赛事的组织和安排全部由世界斯诺克协会主办,基本没有什么中国色彩。2005年开始由中英双方共同经营,加上本土球星的号召力,中国公开赛成为了世界斯诺克职业巡回赛的常规赛事。2007年,世界职业台球协会与北京时博国际体育赛事有限公司签订了8年的运营合同,华东地区的上海大师赛几乎同时也顺势而生。2010年也诞生BTV精英赛、江苏精英赛等赛事,这些现象都是因为顶级球星的出现为中国斯诺克带来的名人效应。另外与众多的国际赛事相对照,2007年诞生的中国巡回赛也异军突起,该赛事分区赛制,全年4站分站赛和1站总决赛,每年都有100多位职业球手参加,丁俊辉、田鹏飞、刘闯等国内著名的球员都会参赛,并且赛事水平颇高,7局4胜,每年都有30多杆过百。中央电视台开始在黄金时段长时间播放斯诺克的比赛,并且收视率超过了篮球和足球,2010年的中国公开赛,为了转播丁俊辉和威廉姆斯的决赛,中央电视台甚至放弃了CBA半决赛的转播计划。2006年17亿人次观看了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世界斯诺克协会与中央电视台签订了不少于25h直播的协议,实际转播时间远远超出这个数字。斯诺克最有市场的英国同行甚至震惊中国最大的电视台在足球亚冠联赛的赛季期放弃足球而转播斯诺克,这在英国是不可思议的。

2.2 斯诺克运动的职业化程度提高

众多世界级的斯诺克球星到中国参加比赛,一方面因为中国的两站赛事竞技水平和积分需要,另一方面也因为中国斯诺克比赛主办方高昂的奖金。在金融危机之前,斯诺克运动已经因为烟草革命而改变。2002—2003赛季,欧盟禁止公开发布烟草广告,导致英国三大烟草商取消了对斯诺克赛事的赞助,先是冠军奖金急剧下降,此后是温布利大师赛首次因为没有赞助出现“裸奔”。而最近几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导致的经济危机,使得越来越多的比赛开始“裸奔”,2009—2010赛季世界斯诺克职业巡回赛减至7站,但是中国的两站比赛依然坚挺。在世界斯诺克比赛因为缺少赞助商举步维艰的时候,上海大师赛的冠名赞助商签了5年长约,中国公开赛虽然近几年冠名赞助的企业一直在变化,但是赛事主办方始终掌握着选择赞助商的主动权。国内大批制造台球产品的企业则打开了视野,招揽世界级球星、扩大品牌知名度成为主要的营销手段。星牌成为了这些企业的代表性品牌,亨得利、丁俊辉、傅家俊、马克.艾伦等6名世界前16的球手成为签约球员。绅迪和奥德威的签约球员虽然不多,但是都是极具人气的球员,前者名下有奥沙利文和梁文博,后者旗下则是塞尔比和希金斯。中国的斯诺克相关企业在这个方面投入多,竞争激烈,连艾伯顿这样的过气球员都被中国企业敛到自己名下。虽然英国的职业球员对英国之外的比赛并不是很感冒,但是高额的奖金和赞助让他们不得不来到中国参加各种赛事,这也相应增加了中国公开赛、上海大师赛等一系列比赛的竞技水平。

2.3 斯诺克运动文化品位的改善

斯诺克运动以“绅士运动”著称,世界级球员亨得利、戴维斯在场上的一举一动都给人以优雅的感觉。但在中国,早期从事台球运动的大多是一些无业年轻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存在着“优则赌”的思想。由于文化素质较差,在他们的斯诺克技术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就很难再获得更大的提高,很难成为职业选手。由于这些原因,在民间,台球从一开始就和光膀子的街头运动联系在一起,加上港台片推波助澜,使台球与麻将、游戏机并列为三大不务正业的行业代表,被普通公民排斥在正常体育活动之外,加之文化部规定:严禁青少年非周末时间进入台球厅,学校100米以内不允许开台球厅,更使家长对台球厌恶之极,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台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3]。丁俊辉的成功,加上媒体宣传力度的加大,从根本上改变了许多人对台球运动的认识和看法,使很多人明白台球是一项文明和绅士的运动,更多的家长愿意投入按照“丁俊辉模式”开始培养孩子成为职业球员,位于英国谢菲尔德的斯诺克学院聚集了众多的中国台球少年,2003年丁俊辉转为职业球员,2005年梁文博、2006年田鹏飞也转为职业球员,随后刘闯、肖国栋、李行、张安达、梅希文等均陆续转为职业球员,并且都为85后年龄段的,我国在这个年龄段形成了集团优势。

2.4 观众对斯诺克的欣赏水平逐年提升

斯诺克运动有“绅士运动”的美称,斯诺克运动所表现的“心”、“意”、“念”相结合的运动方式,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行兼备”、“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结合”“以柔克刚”等神韵相符[4]。斯诺克运动也是一种文化,观众应当礼貌、有秩序,为选手创造一个良好安静的比赛氛围,会促进选手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水平,反之将导致选手情绪不稳,影响竞技水平的发挥,进而影响比赛质量。2005年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因为媒体的关注而曝光度增加,比赛组织和过程几近完美,但美中不足的是赛场不够安静,手机铃声、窃窃私语声、不合时宜的掌声、观众喝倒彩声和口哨声,致使英国裁判多次中断比赛来维持秩序,暴露出观众素质不高的现实。随着斯诺克运动在中国普及,观众观看比赛的机会增多,中国的斯诺克文化逐渐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也逐年提升,现场打手机、闪光灯拍照的现象越来越少,而打球的人也逐渐重视自己的衣着装扮,变得更加绅士。

2.5 斯诺克运动大众化程度提高

斯诺克运动属于典型的休闲体育,具有消遣性,其运动强度适合各年龄段的人们。它既是一种身心放松的运动,又是一种高雅的交际活动。它是一种有别于酒桌、牌局的交际活动,其交际功能在当今社会发挥着更为广泛的作用,它的交际价值正是体现在其融大众娱乐与健身生活于一体的特性方面。随着2005年之后斯诺克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斯诺克球房在中国迅速的遍布各地,在斯诺克运动开展最好的北京和上海,这个数字经过粗略统计达到了1600家和1400家,广州和深圳的数量少于这两个城市,但是台球房的占有率相对较高。而英国一家专业斯诺克网站有关资料显示,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伦敦的斯诺克和台球球房锐减到只有10家左右。国家体育总局小球中心二部部长王涛介绍,中央电视台的粗略统计,斯诺克的平均收视率在1.1至1.4之间,这意味着中国至少拥有1500万固定的斯诺克观众,而斯诺克的圣地英国的全部人口不过6000万。

3 我国斯诺克运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丁俊辉模式”反思

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业余体校—体校一省体工队—国家队”,丁俊晖的成功,完全脱离了传统的举国体制的模式,家长重金栽培、海外留洋、自力更生。这种以家庭出资培养运动员在目前中国还只是个别项目中的个别现象,但已足够引起人们的重视。“丁俊辉模式”使他获得了成功,成为球迷、赞助商、媒体关注的焦点。但在丁俊晖夺冠之前,他的培养之路一度陷入困境,仅靠父母对他的巨大投入和近乎倾家荡产的“赌注”。成功将之前的风险降为了零,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丁俊晖一样幸运登上世界冠军的位置,也并不是只要近乎倾家荡产就能培养一个世界冠军。目前的中国球员除了田鹏飞家境比较富裕,其他家庭包括梁文博、肖国栋、刘闯等球员为了练球都是倾其所有。这种模式使中国目前的职业球手数量越来越多,在85年龄段已经形成了集团优势,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丁俊辉的高度。丁俊辉的成功说明他已经具备优异的竞技实力,但是丁俊辉的综合能力、文化素质也具有相对局限性,另外常年的封闭训练使他的训练过程也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丁俊辉在最近5年的成绩呈现了巨大的“V”字形,只读过小学的丁俊辉尚缺乏较强的抗压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近5年时间的调整,才逐渐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具备了优异的心理素质,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

3.2 斯诺克竞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目前我国的斯诺克发展和推广还是标准的英国模式,是比较传统和保守的发展模式,因为斯诺克是非奥运项目,因此发展相对受到了制约。随着丁俊晖、潘晓婷等本土选手的成名,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准备尝试进一步的振兴计划[5],尽可能享受“举国体制”的优势,也就是在小球中心的管理下,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让斯诺克运动在开展时得到充分的训练、比赛等条件保障,使这些项目在国际赛事上取得持久的而非偶然的优异成绩。另外如果管理部门能够在家庭投资培养丁俊晖成长的过程协助和一些体育企业签订培养成长合同,是否更能减少他父母的负担,是否会使丁俊晖成长之路更加广阔等等问题都成了业内人士讨论的热点。如国外体育经纪公司发现一些具有运动天赋但苦于没有训练条件和机会的孩子,往往会与他们签订合同,为他们分担风险,届时共享回报,这种双赢的方式能使“丁俊晖模式”的风险大大减低,同时创造一条更广阔的培养人才之路。从丁俊辉开始,很多年轻球员都有了自己的经纪人和赞助商。2009年,肖国栋首先与世界著名的斯诺克经纪公司110体育经济公司签订协议,使其成为中国第一位与国外顶级斯诺克经纪公司签约的中国内地球员,梁文博、张安达和刘闯等年轻球员都找了各自的赞助商和经纪人。

3.3 “瓦塔纳现象”的启示

没有丁俊辉,斯诺克运动在中国的关注度肯定会下降很多,甚至说斯诺克运动由低迷到现在风靡全国完全是因为丁俊辉的出现和成为世界优秀球员的原因。单纯依靠个人力量来推动一项运动发展的产业链相当脆弱,因此需要全面发展和推广该项运动,像中国的男子110米栏目前已形成相对优势的集团作战状况。上世纪末的泰国,是世界上除英国之外斯诺克运动发展最好的国家,也是带动远东地区斯诺克运动发展的启动国家,泰国球王瓦塔纳是撑起亚洲斯诺克运动发展的英雄,3站巡回赛冠军,单杆147分足以使其成为在亚洲带动该项运动发展的旗帜性人物。他的成功使斯诺克运动在亚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也使泰国产生了众多的斯诺克爱好者,然而随着瓦塔纳的状态下滑,泰国的斯诺克运动发展也走入了死胡同,最近一次举办斯诺克比赛还要追溯到2002年,目前泰国国内最盛行的台球运动也仅仅是改良后的6球运动。塔瓦纳的状态下滑导致了泰国斯诺克运动的快速衰退,这应该引起中国斯诺克界的重视,应该在顶尖选手的名人效应下,扎实地提高斯诺克运动基础水平,避免昙花一现。

4 未来中国斯诺克发展的建议

4.1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竞技斯诺克规范管理

斯诺克运动是非奥运项目,在中国的奥运战略中并没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国家队能从小球管理中心获得的国家财政拨款相当有限。但是台球运动一直是最近几届亚运会的比赛项目,多哈亚运会中国获得了3枚台球金牌,广州2010年亚运会更是设置了10枚台球金牌,也有必要归入国家正式竞技体育运动管理,享受到举国体制的优势。随着我国众多台球手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亚运会等洲际比赛中为国家争金夺银,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也准备尝试新的振兴计划,力争使运动员在参加国际职业巡回赛等高水平比赛的基础上,为国争光。管理部门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让台球运动在开展时得到充分的训练、比赛等条件保障,使这些项目在国际赛事上取得持久的而非偶然的优异成绩。力争设立专业队伍,采用我国已成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进行建队及日常管理。

4.2 举办高水平比赛,提高中国整体竞技化程度

目前我国举办的高水平国际赛事还是具有相当水准,中国公开赛、上海大师赛占据了世界斯诺克职业巡回赛7站中的2站,而2010年也诞生了BTV精英赛、江苏精英赛等赛事,这些现象都是因为顶级球星的出现为中国斯诺克带来的名人效应。众多的国际顶尖高手每年都数次出现在中国境内,这也增加了中国国内的高水平球手与国际高水平球手更多的交战机会。2009—2010赛季参加世界斯诺克巡回赛的球员中有9名中国选手,由于成绩一般,到2010—2011赛季就只有3名选手具有参加世界斯诺克职业巡回赛的资格。因此,在国内举办高水平的国际邀请赛和精英赛会给国内的球手更多的参加高水平赛事的机会。

2007年诞生的中国巡回赛,是中国国内斯诺克人才培养的阶梯,使斯诺克运动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参加中国巡回赛正赛的32名选手,有16位名额是上次排名在前16位的选手、资格赛晋级的16名选手和4名持外卡选手决定余下16位参赛名额。积分不够的选手,首先要选择参加分区赛,之后才能参加资格赛,最后参加正赛,每年都能吸引一百多名球手参加,为中国职业斯诺克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前几年,丁俊辉处于低谷阶段,每年都会回国参加中巡赛找回自信,而在国外赛事屡屡止步于第一轮的田鹏飞、于德陆、刘闯等人也都依靠该项赛事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参加比赛的人数多了,中国斯诺克运动发展的基数就大了,群众基础就会更牢固,加上国内日益增多的赛事,会让中国更多的选手跻身于职业球员行列,中国斯诺克运动事业就会日益强大起来。

4.3 多渠道储备斯诺克后备人才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转型期。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体育事业必然随之变革,斯诺克竞技人才培养的发展从行政管理型转变到市场运行,不仅是斯诺克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我国斯诺克竞技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小球管理中心奥运项目和非奥项目分家,台球属于非奥项目,财政拨款屈指可数,没有经费、不能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是目前中国斯诺克面临的最大困难。目前我国的斯诺克发展和推广还是标准的英国模式,是比较传统和保守的发展模式,因为斯诺克是非奥运项目,因此发展相对受到了制约。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过程,国家在对奥运重点项目竞技人才进行培养的同时,往往很难兼顾到对非奥运的冷门项目运动员的培养,国家不可能投人大量的资金发展非重点的体育运动项目,要使非重点的项目在世界上达到领先水平,就必须多渠道挖掘民间的资本对竞技人才进行培养这种要求,挖掘优秀人才的潜力,提高竞技水平。家庭培养竞技人才方式的灵活性,可以作为举国体制培养人才的一种补充,为人才辈出设置宽松的成才通道,为国家节约培养投入,共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健康的发展。

4.4 结合社会力量促使斯诺克运动发展社会化

丁俊辉的成名迅速推动斯诺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丁俊辉效应”也将中国推到世界斯诺克运动舞台的最前沿。我们应当运用这个有利的契机将中国的斯诺克运动更好地发展起来,促使斯诺克运动商业化,使其群众基础更加深厚。5年的时间,斯诺克运动在神州大地快速发展,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台球俱乐部、台球中心、台球城、台球厅比比皆是。有关部门应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科学的研究,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台球产业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的台球运动在市场经营的时候被归入文化娱乐而非体育公益事业,营业税曾经高达20%,在2004年降到5%,但是依旧是“娱乐业”管理,高税率加重了经营者的困难,削弱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影响了项目的普及,使已初具规模的市场萎缩,抑制了台球产业的发展。文化部主管台球但不负责组织比赛,体育部门负责组织比赛但无管理权。管理局面混乱,台球运动发展缓慢,主管部门应当将台球管理权和组织比赛权统归入体育部门。适当放宽体育政策,国家办和社会办相结合,鼓励和支持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办体育,由原来的“政府型”逐步向“政府——社会”型发展,逐渐实现竞技体育社会化。

[1]翟庆文.“丁俊辉模式”在举国体制背景下的冷思考[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27(2):28—30

[2]程宝玉,贺峰.从案例分析看家庭培养竞技人才方式——以斯诺克运动员丁俊辉为个案[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6):626—627

[3]费瑛.对中国台球运动发展现状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1):84—85

[4]陈坚化.台球运动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5):61—62

[5]非奥运项目想沾举国体制的光[N].http://sports.QQ.com,中国青年报,2006—02—09(19:12)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nooker in China from the“Ding Junhui Effect”

DENGWu-Zhuang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Henan Zhoukou 466001,China)

This paper uses the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logical analysis to study the current Chinese snooker,“Ding Junhui effect”and“Ding Junhuimodel”.It suggests thatChina's snooker has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after2005.We should reflect the current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of snooker in China from the“Ding Junhuimode”and“Wattana phenomenon”.It aims to urge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mode and billiards competition system.

“Ding Junhuieffect”;“Ding Junhuimodel”;snooker;development;“Wattana phenomenon”

G812.6

A

1007-323X(2011)03-0098-05

2011-02-15

邓武装(1972-)男,河南周口人

研究方向:休闲体育、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斯诺克台球竞技
我国斯诺克运动发展的SWOT分析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女子斯诺克新里程碑! 埃文斯吴安仪获得职业资格
中国将“接管”斯诺克
台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策略研究
花与竞技少女
金牌台球吧
同台竞技
小小台球带给我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