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女足比赛中向对方防线后空间传球分析

2011-12-09 05:26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前场女足传球

庄 谦

世界女足比赛中向对方防线后空间传球分析

庄 谦

通过对世界高水平女足比赛中在不同场区向对方防线后方空间不同路线传球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比赛场区这种传球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并通过中外对比发现中国女足与外国女足在这一传球环节上存在较大差距,为今后女足战术训练和比赛起到借鉴作用。

世界高水平女足;向对方防线后空间传球;场区

在足球比赛中,进攻队员在控球前或控球后,首先要观察场上情况,然后根据场上情况及同伴或防守者的位置,把球传到防守的最薄弱区,或把球传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对手;或引诱传球(如转移拉开传球)。[1]而足球比赛中的由攻转守时刻,防守队员最难对付的事是向其身后的传球,防守队员可能为了接应进攻而向前推进得过远,致使身后留下更多的空间;也有可能一名或更多队员失去注意力,在防守队员回位和恢复注意力之前,攻击目标明确的向防守后方空间传球是最有威胁的。同样,在门前的渗透配合中,向防守后方空间传球,也是最具攻击性的。总之,向防守后方空间的传球可以给对手提出更多的防守难题,在选定一条缺乏野心的进攻路线之前,所有队员都应寻求向防守后方传球的可能。[2]向对方身后空间传球若能成功,就意味着防线的突破,就能给对方球门构成极大的威胁,这是传球者的第一选择。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世界女足排名靠前的德国、美国、挪威、巴西、瑞典、中国等队的31场次比赛。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1.3统计的概念与尺度。

1.3.1 向防守后方空间的传球:运动员有目的地将球传向对方整条防线后方空间的传球(不包括边路传中球、定位球)。

1.3.2球场区域划分(见图1)

图1 球场区域图

前场:在守方罚球区一侧距底线30m之内的场区。

中场:在中线两侧各约20m的范围。

后场:在攻防罚球区一侧距底线30m之内的场区。

中前场:在守方半场的中场区域。

中后场:在攻防半场的中场区域。

1.3.3传球效果。

成功:传球的时间及时、力量适中、方向准确,球传到了同伴脚下或目标区域。

失误:传出的球未到位或接应队员未及时到位接到球,使本方失去控球权。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场区向对方防线后方空间传球情况。

表1 不同场区向对方防线后方空间传球

注:成功、失误的单位均为:(传球)次数(以下同);*: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表示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以下同)。

根据统计数据,从传球次数看,在中前场最多,向后依次是中后场、前场。即向对方防守后方空间传球主要运用于中场。通过观看比赛录像,在中场传球时机主要是在守方队员重新获得控球权,在攻守转换时,利用对方立足未稳,身后留有较大空间,直接或通过少数几脚传、控球,发起直接或迂回的快攻。在前场,主要运用于阵地进攻,由于对方防守密度大、身后空间小,运用的难度加大,所以运用的次数较少。在后场利用向对方防守后方空间传球的次数很少,且成功率较低。在前场的成功率最高;向后依次是中前场、中后场。 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场区的后移,传球的距离越长,传球的突然性、隐蔽性、准确性越差,给对方防守队员位置调整的时间越长,跑位接应队员接球的难度越大,所以传球成功率逐次降低。

2.1.1中外对比。

统计数据和检验表明,中外女足运用向对方防线后方空间传球次数,依次均是中前场、中后场和前场。在前场,二者的运用次数有显著差异,成功次数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中外女足的成功次数与失败次数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国外女足的成功率明显高于中国女足。在中前场中外女足的运用次数没有显著差异,但成功次数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二者的成功次数与失败次数间也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国外女足的成功率明显高于中国女足。在中后场,中外女足的传球次数和成功次数虽然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从成功百分比上看,二者仍存在差距,外国女足高于中国女足。

综上表明,中国女足在各个场区运用这种威胁性、冒险性大的传身后空间球时,无论是运用传球的次数还是成功率均处于非常大的劣势,特别是在中前场和前场。通过比赛录像观察发现,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传球队员的传球路线选择,接球队员占据有利位置和快速跑动接应能力;二、前场30米区域的通过传切配合穿透对方防线的能力。具体差异情况,在下面的传球路线内容中再做分析。

2.2向对方防线后方空间传球路线情况。

向防守后方空间传球既有较固定的传球路线,又有队员的临场即兴发挥。通过借鉴有关资料和结合比赛录像,将向对方防守后方空间传球的路线主要分为以下五种:

路线1:向同侧对方中卫和边卫之间的后方空间做直线传球。(见图2)

路线2:向同侧对方中卫和边卫之间的后方空间做斜线传球。(见图3)

路线3:以斜长传越过中路防守队员头顶,落点在异

侧边卫身后空间,或落点在中路防守队员身后空间。(见图4)

路线4:由边路向同侧对方中卫和边卫之间做斜线传球,落点在中路防守队员身后。(见图5)

路线5:在中路向对方中卫身后空间做直线传球。(见图6)

图2 路线1

图3 路线2

图4 路线3

图5 路线4

图6 路线5

2.2.1前场。

表2 在前场向对方防线后方空间传球路线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世界高水平女足在前场运用向对方防线后方空间传球的路线主要是:线路1和线路2,即向同侧对方中卫和边卫之间的后方空间做直线传球和向同侧对方中卫和边卫之间的后方空间做斜线传球。两种路线传球的目标区域都是对方中卫和边卫之间或边卫的后方空间。通过录像观察,在前场中间区域人员比较拥挤,进攻方利用场地宽度,拉开进攻,将球传向有一定接应距离的两侧,再利用接应队员从后面插上射门或通过边路传中、回扣的方式进攻。而且若能在边路多次突破,必然会吸引对方并侧移,无疑中路防守就会松动出现破绽,这样一来为中路进攻创造了条件。从两种路线的运用次数和成功率上看,线路2均高于线路1,并有较大差异。主要因为线路1较线路2,传球虽然渗透性更强,速度更快,但传球路线是直线,只有纵深,没有宽度,防守者对传球路线更容易判断和进行抢断。路线3、4、5的进攻目标区域主要是门前中路,由于在前场打对方身后球往往是在阵地进攻中实施的,而此时,防守方在门前区域重兵防守,身后空间有限,进攻方利用的机会较少,三条路线加起来的传球次数才占总次数27%。但是从成功率看,进攻方在前场获得控球权,一旦有机会发起快速进攻,利用线路4和5直接打对方的身后,还是有一定的成功率而且对球门的威胁也大。

2.2.1.1中外对比。

统计数据表明,中外女足在运用线路1在前场打对方身后球的成功率分别是27%、30%,外国女足高于中国女足。从每场运用次数和成功次数看,二者有较大差异,运用次数分别是11/11=1次和40/20=2次,成功次数分别是3/11=0.3次和12/20=0.6次。中外女足在运用线路2在前场打对方身后球的平均每场传球次数、平均每场成功次数、成功率均有较大差异,分别是20/11=1.8次比77/20=3.4次;6/11=0.5次比36/20=1.8次;30%比47%。表明国外女足在前场更敢于冒险打身后球,一旦成功就可威胁大门,甚至得分,即使失败,离本方球门距离较远,无直接危险;而且在运用中表现出强有力的突破和穿透能力,给对方的防线带来非常大的冲击和扯动。中国女足在前场运用打对方身后球的能力与之有较大差距,从而给对方球门的压力和威胁都小于国外女足。由于后三种传球路线,在前场运用较少,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即兴发挥,在此不做比较。

2.2.2中场。

表3 在中场向对方防守后方空间传球路线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在中场,向对方防守后方空间传球路线中,从传球次数看,路线1、2、3运用次数较多,路线4、5的运用次数较少。从成功率看,路线2的成功率最高,依次是路线1、3、5、4。通过对不同路线的传球成功次数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见表3)

表4 向对方防守后方空间传球路线情况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路线1、2与路线3、4、5的传球成功次数存在显著差异,路线1与路线2间无显著性差异,线路3、4、5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是由各条路线的传球次数和成功率决定的。线路1、2的传球次数与成功次数均高于其他路线,路线3虽然与路线4、5间没有显著差异,但传球次数和成功率都明显高于后两者,所以路线1、2、3是主要的传球路线。

从攻击目标看,路线1和路线2都是向同侧对方中卫和边卫之间的后方空间传球,主要攻击对方防守较薄弱的“肋部” ;路线3向异侧对方中路防守队员身后空间或边后卫身后空间传球,既能攻击对方的身后空间,又可以大范围转移进攻方向,调动对方防守布局;路线4类似于边路传中,主要攻击对方两名中后卫身后罚球区前的空间;路线5是从中场中路攻击对方两名中后卫身后空间。

从传球区域看,路线1、4的传球区在中场边路或靠近边路附近,线路2、3、5的传球区是中场中路。传球成功率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传球的方向、落点和距离造成的。

通过录像观察发现,这五种路线主要是采用中长距离的,可以减少越过防线层次的高空传球。传球路线1、5主要是通过直传球,分别利用直传斜插和直传直插的配合形式攻击对方身后。中长直传球运用得好,可起到攻击速度更快和穿透力强的作用,但直传球在进攻中只能在纵深这一个维度给对方造成防守压力,而不能在宽度上给对方造成防守压力,不可能在途中再一次进行突然变化,而且防守队员易于判断并采取防守行动。[3]特别是路线5 的传球目标区是中后卫身后罚球区前的空间,是攻击球门最直接、最危险的区域,也是对方重点防守的区域,所以相对成功率较低;传球路线2、3、4主要是斜向传球,分别利用斜传直插和斜传斜插的配合形式攻击对方身后,斜传球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突然变向的意义,所以它具有一定的突然变化的战术效果,能够使防守一方形成猝不及防的局面;其次斜传本身不但在纵深方面对防守一方能形成防守压力,还能在宽度上给对方造成防守压力。所以路线2的使用次数和成功率都较高,路线3向异侧身后空间斜传,球的跨越空间较大,运行时间较长,对方一般有时间调整防守位置,较容易破坏,所以成功率较路线2低;路线4 传球的落点在对方中后卫身后罚球区前的空间,传接球的难度较大,而且,如果传球落点再往前就可形成传中球,所以运用次数和成功率都最低。

2.2.2.1中外对比。

数据显示,中国女足除了在路线4的传球成功率高于外国女足外,二者在传球的次数与成功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特别是传同侧直传球时,差距较大。通过比赛录像观察发现,传球次数的差距首先是由于二者整体打法风格上的不同造成的,外国女足进攻更加直接、快速,中国女足进攻讲求节奏,控制,逐步渗透。其次从传球的效果看,中国女足跨区向前做中长距离传球的能力;打对方身后球时,队员间传、跑、接球的意识;对抗能力和奔跑速度与外国女足均有差距。最后从整体进攻看,中国女足没有充分利用场地的纵深距离,没有形成不同距离的纵深梯次,进攻队员不能够积极向防守队员身后空当穿插与突破。

3 结论

3.1世界高水平女足在比赛中向对方防守后方空间传球主要运用于中场。从传球次数看,在中前场最多,向后依次是中后场、前场。

3.2在前场,向对方防线后方空间传球的路线主要是:线路1和线路2,即向同侧对方中卫和边卫之间的后方空间做直线传球和向同侧对方中卫和边卫之间的后方空间做斜线传球。从两种路线的运用次数和成功率上看,线路2均高于线路1,并有较大差异。

3.3在中场,向对方防守后方空间传球路线中,路线1、2、3是主要的传球路线。路线2的成功率最高,依次是路线1、3、5、4。

3.4中国女足在前场和中场运用打对方身后球的能力与外国女足有较大差距。

[1]马冰.战术巧运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66.

[2][英]CHARLES HUGHES.足球获胜公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2.

[3]张廷安.足球比赛快速进攻的手段与攻击位置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4):50.

ClassNo.:G843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AnalysisofPassingBallthroughtheBacksideofDefenseZoneinWomenFootballGames

Zhuang Qian

Through statistic analysis of passing ball through the backside of defense zone from different fields in the world high level’s women football games, we can find that passing ball in different fields has different characters. And by further analysis between abroad and domestic women football, we can get that there exits great gap in this sector for Chinese women football which can be taken as a reference for women's tactical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in the future.

world high level’s women football; passing ball through the backside of defense zone; field

庄谦,硕士,讲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邮政编码:250355

1672-6758(2011)11-0145-3

G843

A

猜你喜欢
前场女足传球
2022全国女足锦标赛排位赛:海南女足力克陕西长安竞技
致敬女足!致敬为水产事业而奋斗的女神们!
水平二(三年级)《足球:脚内侧传球》教案
北纬二十五度的前场小镇
近年内西班牙国家队防守战术分析
冠军游行
我国高水平女足裁判员培训现状调查
我国优秀羽毛球女子单打运动员李雪芮的前场技术分析
篮球“五星传球”的组织与教法
浅谈篮球运动中传球技术的重要性及其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