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历史文化暨杨家将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1-12-10 09:46
关键词:杨家将陕北研讨会

刘 蓉

陕北历史文化暨杨家将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刘 蓉

陕北历史文化暨杨家将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8月13-14日在延安大学召开并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研讨会与会代表共一百余人 提交会议论文约70篇。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交流陕北历史文化的相关课题 标志着 “陕北”开始真正成为区域史研究的完整对象。本次研讨会的一个亮点是高校的学者们与陕北各地的草根专家们既展示了各自的优势和长处 同时也真正开始了相互交流和切磋 标志着陕北历史文化研究在整合研究力量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本次会议在陕北历史文化暨杨家将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就陕北历史文化研究而言 与会代表们在一些基本理念上形成了共识。大家一致认为 必须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 拓展合作领域 深入发掘、研究、弘扬陕北文化 致力于打造陕北的文化品牌。这方面 杨家将文化的研究正在为我们树立一个典范。众所周知 军事色彩浓重是陕北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 与一河之隔的山西相比 我们的商业文化、农业文化都不够突出 但我们有杨家将、折家将 有韩世忠、李自成、张献忠 他们的忠烈、勇武、不屈不挠 正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闪亮的部分之一 千百年来深受民众的敬仰爱戴 是我们所有陕北人的骄傲。因此 杨家将作为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值得我们陕北人全力以赴 去发掘 去研究 去弘扬。塞北《诗词视野中的杨家城与杨家将》、佘占宏《佘氏宗亲述略》、扬升南和朱玲玲《潘美与杨业之死》、孙鸿亮《晚清民国〈杨家将〉鼓词文献综述》、杜林渊《神木杨家城的历史学观察》、肖健一等《神木县麟州故城考古调查》、项世荣《杨家城与陕北旅游》等论文 既有从考古、历史方面所做的扎实的基础研究和深入的学术探讨 又有从文学艺术、影视传媒、民俗文化等方面丰富品牌的内容和创新品牌的表现形式 真正做到了多角度、多渠道 在打造杨家将文化品牌方面 进行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探索。

2.在具体的研究领域 无论是研究视野、研究方法 还是选题方面 较之以往 都有了新的突破。毋庸讳言 陕北历史文化研究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表现在研究视野太过狭窄、研究方法相对单一、选题学术分量不够 现有的研究更多停留在描述的层面 研究者感觉、感受的东西更多一些 缺乏细节化的论证 缺乏有力的支撑材料。但这次会议上这一情况已经开始有了可喜变化 研究者普遍对于陕北历史的关注有所增强 论文选题涉及陕北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 如黄寿成《唐德宗朝京西北防御体系中的 坊镇》、李大海《明代九边延绥巡抚始设与辖区新探》、朱鹏东《北宋治延州方略》、高越《北宋与西夏麟州争战考述》等对唐代 坊镇、宋代延州及麟州、明代延绥镇相关问题的探讨 梁福誓《延川县伏羲太极文化圣迹的田野考察报告》、谢伟峰《从环境与民族论商周时期陕北的文化特征》、王炜林和马明志的《陕北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文化地位变迁之理解纲要》等 对上古伏羲文化、上古及商周时期的陕北文化进行了考古学观察 显示了研究观念的转变和研究视野的拓宽 不少有关陕北的个案研究和考证性文章 如李裕民《刘敞〈杨无敌庙〉诗考释》、秦燕《近代陕北乡村经济习俗中的伦理特征》、高叶青《建国以前陕北地区旧志纂修情况探究——以安塞、延长县为例》、冯瑞荣《话古考辨永宁关》、李贵龙《绥德汉画中西王母神坛图浅析》、贺小娜《从汉画像石墓看陕北地区民族融合的表现及特点》、康华《从画像石管窥汉代陕北游艺民俗》等 分别对陕北方志、地名人物考辨、陕北汉画像石等进行了研究 显示了研究者较为扎实的学术功底 同时也表明学者们开始坐实并深化了陕北历史文化的相关研究。

3.陕北历史文化研究显示出新的个性特点 学者们普遍开始关注社会问题 担当社会责任。众多学者

猜你喜欢
杨家将陕北研讨会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陕北迪士尼
——碧麟湾
党建地图·陕北
台湾女硕士在陕北乡下写生的那三年
王国钦《知时斋说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李元洛《诗美学》研讨会”在京召开
杨家将戏曲作品在元明清三朝的主题流变
京剧《辛追》剧本研讨会
告诉你一个不《平凡的世界》研讨会在西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