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我国期刊改革发展方略*

2011-12-19 05:10龚维忠
关键词:印张刊物图书

龚维忠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叩问:我国期刊改革发展方略*

龚维忠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从我国新闻出版业的产能比较中,分析传统出版业书报刊的出版发展状况,再从书报刊体制改革的进程比较中,分析得出期刊出版体制改革落后于图书与报纸。在探其原因的同时,结合我国期刊出版现状,提出扩大总量,科学调整结构;鼓励“抱团”,品牌期刊“选择兼并”、同类期刊“引导组合”、部门期刊“跨行牵手”;加快期刊的数字化出版进程,创建新媒体等几项具体的新措施。

出版业;产能;期刊;改革;新措施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新闻出版业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产能,或说无论是从出版物的产量,还是产值上,都有了飞跃式提升与发展。这些成果的取得完全得益于我们对改革、创新的坚持。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书、报、刊三大传统出版产业,虽然同样有了令人欣喜的发展,但是无论是从行业改革的现实进程,还是从产业产能的实际数据都在表明,三大出版产业与新媒体以及三大出版产业之间的发展距离在逐步拉大。这是一个貌似平常,实为关系产业政策、产业结构和产业机制改革、调整及出版产业发展的大事。究其原因,探其方略是本文之设想。

一 从我国书、报、刊三大传统出版业的产能比较说起

根据2010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2009年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状况数据[1],在新闻出版的众多产业中,经济规模综合排名进入前三甲的依次是印刷复制业、出版物发行业、数字出版业。也就是说,三大传统出版业已落伍于新兴的数字出版产业之后。针对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从书、报、刊产能发展的不平衡中寻找症结,由此首先对2009年书、报、刊产业的产能情况作一个基本比较分析。

图书出版:全年共30.2万种,总印数70.4亿册,总印张565.5亿印张,定价总金额848.0亿元。图书出版总产出477.7亿元,营业收入462.8亿元,利润总额74.8亿元。

报纸出版:全年共1937种,平均期印数2.1亿份,总印数439.1亿份,总印张1969.4亿印张,定价总金额351.7亿元。报纸出版总产出646.0亿元,营业收入627.6亿元,利润总额70.4亿元。

期刊出版:全年共9851种,平均期印数1.7亿册,总印数31.5亿册,总印张166.2亿印张,定价总金额202.4亿元。期刊出版总产出150.3亿元,营业收入146.0亿元,利润总额12.4亿元。

以上是按照书、报、刊利润总额的多少排序。下面分别再从三者的总印张与定价总金额、总印张与营业收入、总印数与种类、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等四个方面列表进行对比分析。

表1 2009年书、报、刊出版产能相关指标比较

从表1分析可知:(一)第一列的数据表明,从三种纸载体出版物的定价总金额与用纸总印张的均比中,可分析各类出版物的均价比。亿印张平均定价以图书为最高,期刊次之,报纸是图书的1/8.3,是期刊的1/6.8。换言之图书定价是报纸的8.3倍,期刊是报纸的6.8倍。书、报、刊三者比较,报纸定价大大低于图书和期刊。

(二)第二列数据说明,各类出版物通过实际经营后,亿印张平均收入最高的为期刊,原亿印张定价最高的图书,屈居第二,虽然报纸位列第三,但是与亿印张平均定价中的图书和期刊差距大大缩小了。亿印张平均收入期刊是报纸的2.75倍,图书是报纸的2.56倍。从第二列数据对比分析可知,尽管亿印张平均定价图书最高,而其亿印张平均收入却落到期刊之后,并且与其定价差距很大的报纸也追了上来。这是由于期刊和报纸都拥有广告经营,以及期刊种类平均发行的总册数约超过图书,报纸种类平均发行的总份数远超过图书和期刊(见表1的第三列数据)。广告和发行数量都是报纸、期刊增加经营收入的主要原因。

(三)表中第四列数据主要表明,书、报、刊三种出版物经营利润所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由此可知,期刊出版成本最高,报纸次之,相对而言,图书最低。

综合以上书、报、刊年产能指标比较数据分析、归纳得知,当前期刊出版存在“两高两低”现象。即期刊的定价较高,种类平均的发行数量较低,出版成本较高,产业利润较低。令人欣慰的是,亿印张平均收入的产能效益,以期刊为最。这不仅是表明期刊产业大有发展潜力,并且也正是促使笔者进一步了解和探讨期刊出版为何呈现“两高两低”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 书、报、刊出版产业的改革进程比较与分析

正如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所说,改革是新闻出版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回顾我国 “十一五”规划建设的五年改革发展进程,图书出版业的改革成果喜人,全国528家经营性出版社,435家完成了转企改制,93家正在转企改制之中,转制率99%;全国581家图书出版社中已有90%开展了电子图书出版业务。2009年,我国国产电子书,电子阅读器销量约71.6万台,承载图书3000多万册,销售额超过25亿元。

全国已组建出版集团29家,报业集团39家,期刊集团5家。1069家非时政性报刊出版单位登记或转制为企业法人。

比较分析以上几组数据。首先比较书、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情况。图书出版社的转企改制率已达到99%,而报纸、期刊出版单位登记或转制为企业法人仅为1069家,只占报纸、期刊两者种类总数(1937+9851)的9.1%。

再比较整合资源的情况。改制组建集团方面,全国共有581家图书出版社,其中大学出版社102家,国家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182家,地方出版社297家。截止到2009年12月已组建出版集团29家;全国共有1937家报社,已组建报业集团39家;而全国有期刊9851家,仅组建期刊集团5家。虽然在29家出版集团和39家报业集团中也包含了极少数量的期刊在内,但从书、报、刊的出版单位数量与各自组建出版集团数量之比分析,说明期刊业的转企改制工作远远落后于图书出版业,也大大落后于报业。

为何期刊业的改革进程滞后于图书业和报业呢?笔者曾经在2006年的撰文中已提出了四点[2],在此就不重复了。本文将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任何事物的产生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单从外因分析期刊业改革进程滞后的原因,就可归纳出以下三点:

(一)从书、报、刊的数量分析。我国的图书出版社、报社数量远少于期刊社。期刊社是出版社的17倍,是报社的5倍多。期刊行业改革涉及的刊社单位面广,人员数量多。

(二)从书、报、刊隶属管理和主办单位分析。我国581家图书出版社,分属国家各部门、地方省市出版集团和高等学校三大块管理及主办;1937家报社主要分属国家各部门、地方省市各部门两大块管理及主办,只有极少数的几家教辅类报纸在高校;而9851家期刊隶属及主办的部门多且庞杂,分属国家各部门、地方省市各厅局、全国性群众社会团体、地方省市出版集团、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家及地方各企业等七大块管理及主办。比较可知,期刊社的管理条块和主办单位均远多于出版社与报社。期刊行业改革涉及到各级不同部门、各类不同条块。

(三)从书、报、刊出版的内容类别分析。相对而言,报纸出版的内容类别主要有时政类、科技类、文艺生活类、教辅类、综合类等五大类。按照期刊业界对刊物出版内容类别的规范分类[2],通常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门类的基础上,各自又可分为五个类别。社会科学有学术类、时政类、文艺类、教辅类、综合类;自然科学有学术类、技术类、科普类、医学类、综合类。两大门类共计分为十个类别。图书出版的内容类别与期刊完全相同。图书出版与期刊出版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图书出版内容的十个类别均分别有相对应的地方出版社按照各自的专业分工出版,例如人民出版社主要出版时政类、综合类,文艺出版社主要出版文学类、生活娱乐类,教育出版社主要出版教辅类、教材类,科技出版社主要出版技术、科普、医学类,美术出版社主要出版美术、摄影类,古籍出版社主要出版各类古籍图书,少儿出版社主要出版适于青少年阅读的各类图书。学术、综合类图书分别按照不同出版社的分工,分由与之出版内容相关的出版社出版;高校出版社以出版与各高校培养专业有关的高校教材、学术著作,辅以出版少量文艺、综合类图书。国家各部门出版社也是根据图书出版的分工原则,不同分工的出版社负责出版不同内容类别的图书。也就是说,我国图书出版分工明确、内容类别归口明细、出版管理分类明晰,同类别、同学科图书出版集中。便于管理与产业集约化。

期刊出版内容的类别与图书一致,不同的是,在我国通常不管是相同内容类别,或者不同内容类别的期刊大多单独分属不同的单位主办出版。虽然也存在部分单位同时主办几种不同内容或同类别的期刊,例如高校、科研院所及期刊(出版)集团均主办了多种期刊。但是绝大多数单位只主办了一种刊物。然而无论是一家单位主办一种期刊的,还是一家单位同时主办多种期刊的,每一种期刊的管理、编辑、出版和发行都是各自为战,自成一体。换言之,与图书出版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在我国期刊出版业中,全是单刊出版的运作模式。

单刊出版就是指,一种刊物从管理、编辑、出版到发行都是采取自行独立运作。简言之,人力资源需求多,成本资源消耗大,信息资源利用少的“多、大、少”现象是其主要表现特征。由于期刊的单刊出版现象普遍,不论是单位全额拨款资助出版的期刊,或是一半靠拨款,一半靠自营出版的期刊,还是全部依靠自负盈亏出版的期刊均需一套完整的期刊出版流程体系。而相对一家图书出版社,无论出版多少种类和数量的图书,从管理、编辑、出版和发行都是同一出版流程体系。根据传播学理论及期刊出版的规律与实践,可以界定单刊出版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文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读者的阅读兴趣与爱好也相应有了变化。期刊单刊出版模式的管理、编辑、出版、发行及信息采集与利用等使得出版流程运作成本不断提高,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和传播的需要,甚至为了降低刊物出版成本,常常采取压缩读者文化阅读需求的内容。此外,期刊所属主办单位五花八门,刊物出版管理与经营的模式各异,根本无法实施产业的集约化运作。

综上所述,可知期刊改革所涉及的问题要难于图书和报纸,施以改革的力度也必须要大于图书和报纸。

三 期刊改革的方略探讨

前面主要是从我国期刊与图书、报纸的出版产能,及三者的改革进程进行的基本分析比较,其实在期刊的发展现实中,行业改革还将涉及到相关具体的实际问题。例如我国对期刊的总量控制与刊物的种类结构关系,从期刊原来的“只生不灭”到逐步实施“有生有灭”的年检审核的“退出机制”,期刊质量评估规范体系与实际操作细则等等。显然,在这些问题中,有的直接涉及行业改革,有的间接与行业改革有关。例如期刊质量问题就是属于行业改革中的期刊管理问题。纵观当前我国期刊出版现状,笔者以为要加速推进期刊改革的当务之急必须着重抓好和切实落实以下几项工作。

(一)适当扩大我国期刊种类的总量,重点增加消费性期刊数量,合理调整期刊种类结构

首先对比分析目前我国期刊出版种类的结构状况。若从通行的市场经济体制角度分类,一般可把期刊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消费性期刊,另一类为非消费性期刊[2]。欧美发达国家两类期刊的比例与我国恰恰相反。欧美国家消费性期刊种类数量通常占期刊总量的50%~60%,凸显出期刊的传播性质与价值。粗略估算我国消费性期刊数量约占期刊总量的15%~20%之间。我国9851种期刊,按照消费性和非消费性分类,非消费性期刊的组成主体,为高校、科研院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约占期刊总数的50%~60%,还有部分国家、省市各部门和部分全国性群众社会团体等主办的行业与学术性期刊,约占期刊总数的15%~20%;消费性期刊的形成主体,有期刊(出版)集团、和企业、部分国家、部分省市部门、部分全国性群众社会团体等所主办的相关刊物。

比较欧美期刊的两类结构比例,结合我国期刊发展实情,可知我国期刊的消费性和非消费性类别比例明显呈现不平衡。非消费性期刊的数量过多,所占期刊总量的比重过大,学术期刊的种类数量超多是其主要因素。

而学术期刊数量庞大的主因有二:其一,从内因上分析,我国高校期刊存在“三多”现象,数量多、相同类别多、涉及学科多。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我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数量共计2165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742所、高职<专科>院校1109所、独立学院317所),不计独立学院和部分新升格的高职院校,目前我国约1500余所高校办有多学科综合性质的同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报(含社会和自然科学综合合刊的)近2000种。在742所本科院校中除均办有文理两类学报外,大部分高校根据各自办学专业规模的不同,还分别主办了其他相关优势专业学科的期刊,多则10余种,少则3~4种。据不完全统计,办刊数量达到3000余种。此类刊物以学术期刊为主,专业涉及的学科面广、单科知识专,读者群体小为其主要特征。此外,还有国家与省市二级科研院所、全国性群众社会团体主办的学术期刊近1000种。

其二,从外因上分析,涉及到我国对科研人员的评价政策与评估体系。为何95%以上都要依赖主办单位全额拨款出版的学术期刊能够在实施市场经济体制运作十余年后,还能如此“生机勃勃、稳健壮大”。这不能不说与我国对科研工作人员的人事业绩评估政策,及高校、科研院所对人才的评价机制和条件要求有关。国家科研院所和高校人事部门都明文规定,以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作为考核评价科研、教学人员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撰写与发表学术论文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科研、教学和相关管理人员的晋升职称、提职、加薪和福利奖金。这些都与个人工作、生活的优劣息息相关。这也正是学术期刊数量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从我国期刊种类数量的消费和非消费两类比例看,调整期刊总体类别结构是推进我国期刊改革发展的关键一步。实际上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早就在这方面进行了调整改革,2008年以辽宁、河北两省作为试点。总的效果是:成果颇丰,种类结构调整“甚微”。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均有其两面性,高校以培养高精尖人才为其要务,学校培养手段是通过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推动科研创新来实施。此外,国家各级科研院所和高校承担了国家、省市下达的数以千计的各类科研项目,国家各业的迅速发展,完全有赖于各类科研项目创新性成果的支撑。我国2000多所高校和遍布国家各部、省市各级的科研院所拥有数百万教学、科研与相关管理人员。他们是国家文化、科技、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如果完全不考虑我国国情,在总量不变原则下,单纯地采用大幅度压缩学术期刊数量,盲目无序地扩增“消费性期刊”。这样又将会导致期刊种类结构的另类不平衡。

笔者以为适当地扩大我国期刊种类的总量,重点增加消费性期刊数量,合理调整期刊种类结构,特别是调整约占期刊总数60%的学术期刊种类结构,将为我国期刊深化改革,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目前我国对外正式公开出版发行的期刊总数为9851种。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大文化产业的投入与发展精神,综合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人口数量、文化普及率和学历文化提升的相关比例,以及遵循期刊的传播功能与效应规律,我国期刊总量可控制在11000—12000种之间,较为符合我国国情;新增的数量主要用于鼓励策划、培育创办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和广大读者亟待需求的消费性期刊种类,推动文化市场的繁荣与满足人民群众对时政信息、文化娱乐的需求;由于原来实施计划经济体制之故,曾经我国期刊种类一直呈现的学术类刊物占“大头”、行业部门类刊物占“中头”、其他类刊物为“小头”的局面。“大头与中头”均属非消费性期刊。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经过数次实施期刊的“并、转、停”改革措施,行业类期刊“中头”已有了“瘦身”,但学术类“大头”依然如故,并且还有所增大。虽然为数众多的学术期刊为广大的科研、教学和管理人员提供了展示成果“业绩”的方便,然而长期的“只生不灭”,逐步形成了同学科重复设刊、内容同质化等严重的现象,刊物种类多集中于老学科,新学科期刊稀缺。因此调整期刊种类结构,首先应适量减少学术期刊种类,其总量可控制在5000种左右,占期刊总量的40%较为符合我国国情。在此同时认真清理部分学科重复办刊现象。清理重点应在合并的高校,几所高校合并为一所,相关专业有合有分,也有建有拆。但合并前各校的原有刊物,一种都不少汇聚到一起。合并后的新高校处理方式大同小异,大多随新校名更换了新刊名,部分改为了其他类刊物,也有个别刊物原封不动(甚至连原校名都没改),照常开办。相应地出现了同高校、同类高校、同学科、同类学科的学术期刊重复设刊、争抢稿源、质量下滑,而大有发展前景有待深入研究的新学科、或与国家经济、科技等相关的新兴专业学科,却难以创办新刊物。国家新闻出版部门应深入各高校、科研院所调研,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商,科学合理调整重复设置的学科刊物。调整出的刊号,支持创办新专业学科期刊,或鼓励创办直接面向文化市场的消费性期刊。与此同时也应对政府部门、协会和企业的行业性刊物,进行全面的清理调整,同样对由于各种原因不适宜继续出版的期刊进行调整。调整出的刊号,支持开办新技术学科期刊,或倡导创办面向文化市场的消费性刊物。以上期刊主办单位,若两者都无法做到,则由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统一收回刊号,纳入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

(二)鼓励与支持期刊“抱团”,采取品牌期刊“选择兼并”,同类期刊“引导组合”,部门期刊“跨行扩充”。全力加速地走中国特色的期刊出版机制改革之路

期刊出版机制改革实属“老调重弹”。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出版业界开始提出机制改革,当时期刊界呈现出的是“高枕无忧”之态。接下来进入本世纪初我国加入“世贸”,国内传媒界一片“狼来了”的惊呼,出版业界重提机制改革,期刊界有觉醒者,有徘徊者,也有茫然者,还有不屑一顾者。时至今日,数字化传播方兴未艾,面对新媒体传播的挑战,传媒中的改革先行者凭借“两力”,即机制“活力”和集团“合力”,在多媒体的竞争之中表现出的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应对沉着的姿态。应该说此时传媒机制改革的“号角”已最后再次地“吹响”,当前期刊业界有跟进者,有焦虑者,也有观望者,还有麻木者。

按照期刊发展规律及传播学原理,期刊“单枪匹马”(即单刊出版)战“群雄”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在业界,对同类或相异媒体间组合的“资源共享”规律认知早已形成共识,纷纷组建集团,整合后的媒体进行集约化运作,均取得了实效与收益。由于期刊业界客观与期刊本身主观存在的种种原因,目前我国期刊组建的集团数量仅占期刊总数的0.05%。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期刊的“单刊出版”现象早已是“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于一体的现代传媒集团。由此,笔者根据我国期刊出版现状,以及借鉴国外传媒的发展经验与规律,专门针对各类不同期刊的特征,提出期刊“抱团”整合的三点具体措施。

1.让“两翼丰满”的品牌期刊任其挑选兼并刊物,给其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全力支持期刊扩张,把产业做大。

所谓品牌期刊,主要是指在消费类期刊中,已形成期刊传播的最佳效应,获得了期刊读者市场与广告市场双层认可的刊物。若从量化角度认定,此类刊物的期发量均应保持在20万册以上,并具有常态的广告量。在我国较为成熟的品牌期刊,保守估计约占期刊总数的8%~10%。此类期刊的主办者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刊物拥有善策划敢创新的采编队伍,具有熟知期刊市场的发行与广告业务的专业人员,并具备了较为雄厚的物质与财力基础。建议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给予具体政策,鼓励品牌期刊兼并其他刊物,支持期刊扩张,将产业做大。实际支持政策既应顾及促进期刊整体发展,又要考虑给予品牌期刊有自主挑选的权利。一般可从三个方面来体现:一是确定被挑选兼并的刊物发展确有困难,自身已无“回天之力”;二是原则上应是与品牌期刊相关类别的刊物;三是在被确定的期刊中,由品牌期刊自主挑选兼并刊物,出版管理部门不强行指定搭配与进行捆绑,主要负责提供办理兼并整合的服务工作。

2.对有市场和学科发展潜力“势均力敌”或“差异悬殊”的同类期刊,采取引导协调组合,促其“共享资源”,加强协作,快速拓展。

此处所指的同类期刊,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类中同类别的刊物。同类期刊具有共同的特征,例如有相似的作者群体,也有相似的读者群体,还有相似的刊物编排方式和规范等等,最大的共性就是分享与传播相似的资源信息。正是同类期刊具备的诸多共性特征,极其有利于同类刊物“共享资源、节约资源”,互惠互利,携手合作,组建“共同体”,促进拓展。以高校期刊为例,高校首先可将校内所有学术类期刊组合于一体,成立高校期刊社,下面设置社办公室(负责日常行政事务工作)、出版部(负责全社所有期刊的印刷业务)、发行部(负责全社所有期刊的发行业务),以及按照两大学科门类分别设置社科学术期刊分社、自科学术期刊分社。两大分社分别保留各自现有专业学术刊物编辑部(室)。两分社中同类专业刊物编辑的稿件、综合学术期刊与部分专业期刊编辑的稿件在确保学术质量的前提下,均可以互通有无、择优刊发。与目前现有的各自为战单刊出版的形式及部分高校“明合暗分”的期刊社比较,这种新的组合模式不仅能直接促进、加强高校学科学术间的沟通与交流,而且在共享资源信息的同时还大大减少了各刊物重复设置的行政、出版发行人员及刊物出版印刷资金、发行经费的开支。此外,并可由期刊社统一对外承接期刊广告业务,同一广告多种期刊刊登,影响面大、收效好,业务量必将相应增加,科研院所的期刊完全可依法炮制。将此种传播模式谓之曰“绿色低碳传播”毫不为过。

3.对长期享受行业“优势”或上级“拨款”、“机制各异”的部门期刊,重点促其“跨行牵手”、给力扩充,推进做实、做强。

部门期刊,又称行业刊物。主要是指国家、省市各部门、行业协会及系统企业主办的期刊。当前我国此类刊物发展状况极不平衡。由于此类期刊主办单位大多为政府机关部门、国家企事业单位,各自实施的管理机制相异,加之部门“优势”也不同,“造就”出了一个我国特有的期刊群体,其中有既“发挥”部门“优势”,又走市场化道路,较早实施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期刊;也有一手向主办“要钱”,一手自行经营,不想“断奶”的期刊;还有一直依赖上级“拨款”,满足“衣食无忧”,不能“断奶”的期刊。针对三种不同“经营”模式的部门期刊,笔者以为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首先鼓励最先主动走入市场,并获得成功的期刊跨行业“牵手”有发展潜力,可目前自身又无法“断奶”的刊物。此处“牵手”之意为泛指,包含兼并、组合和合作多种含义。“牵手”双方认为适合于哪种就采用哪种。在支持的政策上,既允许一刊“牵”一刊,也允许一刊“牵”数刊。促其在多种媒体的传播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不同“行业”的独有“优势”,展示不同“行业”期刊的独有“魅力”,真正把部门期刊做实、做强。

(三)加快期刊的数字化出版进程,创建新媒体。力求顺网络传播之势,扬期刊内容之长,适读者阅读之需

20世纪90年代中期,《神州学人》的创刊标志着我国最早出版的网络杂志问世。接下来各类期刊的电子版相继上线,然而网络杂志却发展相当缓慢,直到21世纪初2005年我国的网络杂志才有了初步的推进。又过去了五年,网络杂志已成为定期出版的电子杂志[3](又称数字期刊或电子期刊),目前出版种数徘徊在800~1000种(此处不包括数量众多的纸质期刊电子版),80%以上的数字期刊均有随刊广告,并且大多数已从原来的网络免费阅读,改为付费阅读与订阅。由此表明电子杂志已从初创时的只有投入而无收入的“艰难”阶段,开始进入“微利”时期。当前业界对电子出版物的发展前景在认知上存在不同观点。而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部分同业者均承认电子出版物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但目前多数纸质期刊的主编们却对创办电子杂志兴趣不大。应该说原因有多种,例如数字传播技术对于大多数期刊主编们来说完全还是个陌生的领域,目前电子杂志的商业化运作既不明朗也不规范等等。但是笔者以为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时至今日仍有部分期刊主编似乎还未明显感受到来自业界相同和不同媒体以及新媒体的竞争压力。

笔者认为倘若从媒体传播未来的发展前瞻,时下纸质期刊在积极参与国家的期刊改制工作同时必须“未雨绸缪”,至少认真做好两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

其一,发挥期刊特长,注重创新传播内容,实现共享信息资源,尽早创办电子杂志。在办好纸质期刊的前提下,期刊主编们应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利用策划与编辑期刊内容之长,顺应网络传播之势,按照网络传播特征,开拓数字期刊,满足网络读者需求。换言之,纸质期刊创办电子杂志,要发挥自身之长,主要应以传播的“内容”取胜。

其二,力争实现数字化出版的真正目的——创建新媒体。此处所说的新媒体是泛指,其中包括创办电子杂志、网络报、手机报、手机杂志、网站等等,诸多数字化出版的新形式(新媒体)。笔者以为作为现代传播工作者开发利用数字化出版技术,绝不要仅仅停留在改善传统出版的组约、编收、审读、编校稿件和制版、印刷等编辑流程与技术手段之上,其关键之处应实现数字化出版的真正目的:大胆创新、敢于、善于创建新媒体。以期传统媒体的各项功能在当今数字化技术传播中产生新的活力与发挥新的效应。

[1] 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2009年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状况[J].现代出版,2010,(9):14-18.

[2] 龚维忠.现代期刊编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龚维忠.杂志数字化出版正当时[J].出版广角,2009,(4):53-54.

On the Strategie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eriodicals

GONG Wei-zhong

(College of Jounalism and Communic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With a profound comparison of news publishing industries in China,this paper makes a thorough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 process of structural reform in traditional publishing industries including books,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and then finds out the backward in periodicals.?By researched into the reason for the backwardness,and combined with current situation of periodicals publication,several new concrete measures are presented,which is to enlarge the amount of periodicals and regulate their structure scientifically,to encourage them to amalgamate into enterprise group,select and merge the brand magazines,guide and combine the similar magazines,integrate professional magazines,to accelerate the step of digitization publication and initiate new media.

publishing industry;productivity;periodical;reform;new measure.

G237.5

A

1008—1763(2011)06—0123—05

2010-11-16

2009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重点课题(湘教科[2009]36号,项目编号09A060)

龚维忠(1950—),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书刊编辑学.

猜你喜欢
印张刊物图书
刊物贺词
图书推荐
系列刊物介绍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2014年全国期刊业基本情况
行业刊物介绍(十六)
2011年全国期刊出版基本情况
全国少数民族文字期刊分类种数、印数、总印张、总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