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与红旗渠的不解情缘

2011-12-23 11:15赵倡文
中华魂 2011年6期
关键词:造反派林县红旗渠

文/赵倡文

杨贵与红旗渠的不解情缘

文/赵倡文

数十年前,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红旗渠早已全国闻名,而她的缔造者杨贵却鲜为人知。

因红旗渠而名震一时

1954年4月,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河南省林县县委书记。林县对于这位15岁就入党,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年轻人来说,他虽没在此奋战过,可他也不陌生,他知道林县这个位于河南北部,靠近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地方,是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的贫瘠山区。早在山中打游击时,他就听说过,林县十年九旱,老百姓平时都不洗手脸,长年累月都不洗衣服,只有在婚丧嫁娶这些大事来临时,才舍得去缸里舀出一点点水来,全家人合用一个洗脸盆,你洗完了我洗,洗完的水也舍不得丢掉,或是给牲口喝,或是去浇菜。因此,林县的姑娘嫁人是“不图你的万贯家产,就图你有水洗脸”。

来到林县后,杨贵暗下决心,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也要让在政治上翻了身的林县人民,在生活上也来个大翻身,而要让林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的关键在于解决缺水问题。他组织县委一班人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根据林县境内几条河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充分利用好河里的水,挖掘出地下的水,蓄存住天上的水”的解决规划。按照这个规划,他带领群众打了很多旱井,并从1955年开始又带领群众相继修建了抗日渠、天桥渠、英雄渠和3个中型水库。

就在杨贵为林县人民生活将得到改善而欣慰时,1959年的一场大旱又将他的美好愿望击了个粉碎。这场大旱让流经林县的几条河流全部断流,已建成的渠道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打下的旱井也已干涸。面对这些形同虚设的水利设施,杨贵从陶醉中清醒过来——必须得走出林县找水去。

1959年6月,林县派出了3个调查组顺着漳河、淇河和淅河逆流而上,寻找新的水源。很快,他们就把目标锁定在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漳河上。漳河最大流量达7000立方米每秒,常年流量30立方米每秒,即使在枯水季节也不少于10立方米每秒。

为了让山西方面同意引水,杨贵除了请河南省委与山西省委协商外,还趁春节之际给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打电话拜年,恳请曾在林县工作过的他帮助协调解决。

在杨贵的努力下,一切顺利进行。1960年春节刚过,杨贵就带领近4万名修渠民工,自带口粮、被褥和简易工具进驻了工地,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没有款项、物料自己筹,不会技术干中学,知难而进,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苦干10个春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高151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在太行山中建成了闻名中外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杨贵也因此而名震一时。

因红旗渠而被批斗迫害

红旗渠开工时,正值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参加修渠的干部民工每天每人只有一斤原米,一斤半蔬菜。这看似很低的生活标准,可在全国来说已经是高得不行了,因为“大跃进”、“浮夸风”已经使许多地方的群众断了口粮。在这种情况下,1960年11月,中央发出通知,全国实行“百日休整”,基本建设项目全线下马,红旗渠也面临着停工的危险。

作为县委书记,杨贵明白,中央要求休整,是因为全国粮食紧张,以停止工程建设,来全力保证老百姓的生命。可杨贵更明白,由于自己在“浮夸风”盛行时没有跟风,县里还有几千万斤的储备粮,并不会饿死人。如果执行上级政策,工程停下来,整个工程很可能就会因此夭折,如果不停,又违反中央政策。最后,杨贵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绝大部分民工回生产队休整,留下300多名青壮劳力,继续开凿二期工程的咽喉——600多米长的隧洞“青年洞”。

杨贵的这一折中方案授人以柄,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到上面告了杨贵的状。1961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到新乡纠正“大跃进”造成的“左”的偏差,一听说林县县委不顾群众死活,还在大搞红旗渠建设,非常生气,随即指示撤了正在新乡开会的林县组织部部长的职,还把杨贵叫到新乡开会,准备也撤了他的职。在会上,杨贵详细汇报了林县的实际情况,谭副总理听了立即派人到林县调查,证明杨贵讲的是实际情况后,才恢复了组织部长的职务。然而,随着“文革”的开始,杨贵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1966年9月21日,林县“文化大革命”拉开了序幕。这天凌晨,安阳地委一名副书记带着地委机关200多人,开着7辆汽车来到林县,用大喇叭高喊“打倒杨贵”、“杨贵是搞资本主义的黑典型”、“杨贵是反对毛主席的”、“修红旗渠是杨贵为了捞政治资本”、“红旗渠是黑渠”等口号。

10月份,造反派对杨贵的攻击变本加厉,可杨贵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心扑在工作上,1966年11月下旬,一个针对杨贵的阴谋正在悄悄地实行。

这天,安阳地委书记和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来到林县找杨贵谈话,说是要协商解决林县和安阳的对立问题。他们向杨贵说,希望换个地方谈话,杨贵没有任何戒心就同意了。他们带杨贵到了红旗渠上的南谷洞水库去谈话,一天后,又要求换地方,这样,共换了三次后,杨贵随他们一直来到安阳,被关进了地委机关一间只有5平方米的小屋里。这时候,杨贵才知道自己受骗了。

第二天,杨贵被连推带搡地拉到一帮人面前。“你说,你是不是走资派?你修建红旗渠是不是为自己树碑立传?你是不是挥霍了国家的退赔款?”一连串的质问,把杨贵搞得目瞪口呆,他咬着牙,与他们分辩:“我不是走资派,修建红旗渠是造福林县人民的,连周总理都支持我建红旗渠!”

逼供没有得逞,地委的造反派们便来到省委,逼迫省委撤销杨贵的职务。省委的主要领导顶不住造反派的压力,只得同意撤了杨贵的职。

1966年12月5日,安阳城召开了5万人参加的批斗杨贵大会,并让一个刑满释放分子到会上揭发,说是杨贵迫害她……会议一结束,又把杨贵拉出去游街。然后将其关在安阳地委的一个小院子里。在这之后的日子,杨贵一直成为造反派攻击的对象,直到他离开林县到北京工作。

因红旗渠而受总理特别关照

就在1966年9月份,安阳地委机关造反派与林县曾反对杨贵修建红旗渠的一些人联合起来,准备在安阳和林县掀起更大规模的造杨贵反的运动时,消息传到了周总理办公室。周总理非常着急,立即请谭震林副总理给河南省委打电话,让杨贵火速来北京参加国庆观礼,以脱离造反派的冲击。省委将电话打到安阳地委,却被扣压。周总理见杨贵没有到北京来,便二次让河南省委打电话,谁知,依然被造反派们给扣下了。最终杨贵被造反派扣押。

1967年,当周总理得知杨贵受迫害受摧残的情况后,极为重视,亲自打电话给河南省革委会筹委会主任刘建勋,让他无论如何找到杨贵,确保他的安全。1968年4月,在周总理的特别关照下,杨贵担任了林县革委会主任。

重新开始工作的杨贵很快从被批斗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从7月份开始便带着近万民工,拉开了修建红旗支渠的大幕。到1969年7月,整整一年时间,杨贵和他的挖山勇士,斩断了1004座山头,跨越了850条沟壑,修建渡槽90多座,凿通大山隧洞70多个,共修建了41条支渠,终于使红旗渠工程彻底告竣。

当支渠上插着的红旗迎风招展时,杨贵却跑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哭了。他对着太行山大喊:“总理!我建完了红旗渠,我终于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林县的老乡们!我终于可以让你们有水吃了!”

1969年7月8日,《河南日报》发表了 《规模宏伟的林县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的文章,详细报道了红旗渠全面完成的情况。7月9日,《人民日报》又以《林县人民十年艰苦奋斗,红旗渠工程全部建成》为题,进行了详细报道,并配发了社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一曲凯歌》。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来参观红旗渠的人络绎不绝,每天达几千人,甚至近万人,再加上《红旗渠》纪录片在全国放映,红旗渠的名声响彻了中华大地,甚至超过了这时候的大寨。

周恩来总理在这年年末接见外宾时说:“当代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在北京,他不断地鼓励中国各级领导者和国际友人到林县去参观,去感受林县人民的壮举。为此,1970年,林县被正式批准为对外开放县。

就在此时,曾经偃旗息鼓的造反派们又纠集在一起,四处造谣,什么“红旗渠是刘少奇、邓小平唯生产力论的活标本”,“杨贵是只抓生产不突出政治,穿新鞋走老路”,等等。为了达到整倒杨贵的目的,这些人跑到省里向省革委会的一名副职告状。这名副职本来对刘建勋安排杨贵出来工作就非常不满,可碍于周总理的关照,只得如此。而这时的刘建勋经常生病,不能上班,这位副职一听某些人的诬告,便如获至宝,他召集有关人员开会,做出指示:杨贵修了一条小小的红旗渠有什么了不起的,他不突出政治,与中央唱对台戏,从现在起,要在林县对其进行彻底地批判!这位副职的指示一到林县,杨贵马上就被告状的那些人拉出来批斗。

1972年10月,朱德的夫人康克清来到林县考察。当她得知杨贵被迫害的消息后,亲自起草了一封信,派专人紧急送往北京周总理办公室。

周总理阅罢,非常气愤,通知杨贵火速来京参加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的河南省委常委和河南省军区党委会议。正在洛阳农村搞调研的杨贵,一接到通知,便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京西宾馆。

杨贵一走进会议室,李先念副总理便握住杨贵的手,亲切地说:“杨贵同志,委屈你了,康克清同志反映你挨整的信,我们都看了,总理也看了,他们把你整得好苦哇!”说完,李先念又指着河南省革委会的那名副职,说:“你为什么要整杨贵?他修建红旗渠是个大功臣呀!周总理让我给你带个口信,你为什么要反红旗渠?为什么要整杨贵这样的好同志?你必须要给总理说清楚。否则,你是过不了关的!”李先念的一番话,让杨贵极为感动,那位副职被说得哑口无言。

11月2日晚,周总理接见河南与会的全体人员,他握着杨贵的手无限深情地说:“杨贵同志,整得你好苦呀!”说完,周总理坐在正面的沙发上,厉声斥问那位副职:“××呀,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整人家?你为什么非要把人家打倒,为什么毛主席培养的干部你都要打倒?我听了你整杨贵的情况,我实在是很难过!”说到这里,周总理流出了眼泪,不再说话了,整个会议室一片寂静。10分钟后,周总理有些激动地说:“××,你说红旗渠是欺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你到过林县吗?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派工作组到林县,是不是要把红旗渠搞垮不可?你今天必须得给我说清楚。你说杨贵修了一条小小的红旗渠有什么了不起,小小的红旗渠你修了几条?……”

这个会议,对杨贵修建红旗渠的创举给予了公正的评价。会议结束时,根据周总理的提议,河南省委决定调杨贵任安阳地委书记兼林县第一书记。

1973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经周总理提名,杨贵被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1月在周总理的安排下,杨贵调到公安部工作。

因红旗渠而和林县人民心连心

俗话说,天地之间有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杨贵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深深赢得了林县老百姓的心。就在1966年9月21日,安阳地委机关200人到林县造杨贵的反时,林县的群众纷纷走上街头,质问车上的造反者:“你们凭什么要打倒杨贵?杨贵带领我们修建红旗渠是领我们走富裕路,怎么能说他是反毛主席,是搞资本主义?”“你们到林县来造杨书记的反,是不是昧着良心?你们说杨书记在搞个人崇拜,你们有什么证据?我们林县人就是崇拜杨书记,没有杨书记能有今天的红旗渠吗?”……林县群众的愤怒和质问,把车上的造反派问得哑口无言,车上的人不得不说他们也是不明真相就被拉上车来的。

1967年2月末,安阳地委机关造反派将杨贵交到了林县造反派组织。这些人用汽车拉着杨贵,一个公社一个公社地轮换批斗。每场批斗都有一个县委副书记在会上揭发杨贵如何反对毛主席、如何反对学毛著、如何搞资本主义……经过几个轮回之后,便将杨贵关押到县一中的一间教室里,由几个人昼夜看守着。

这个时候,林县的广大群众,尤其是从渠上停工下来的人,无不忧心忡忡,十分担心杨贵的生命安全。大家经过秘密磋商,决定铤而走险,救出杨贵书记。

1967年5月10日,正当看管杨贵的几个人睡午觉时,5个陌生人推开杨贵囚室的门,不等杨贵分辩,便架着他上了一辆卡车向红旗渠疾速行驶。来到红旗渠的渠首,车上的几个人才对杨贵说:“杨书记,你不用担心,我们是来救你的,现在我们把你拉到这里,是想再让你看一眼你亲手建造的红旗渠,然后,我们准备把你送到山西去藏起来!”杨贵望着眼前的几个陌生人,眼泪禁不住在眼圈里涌动。

自1973年11月杨贵离开林县这个既让他闻名,又让他伤心的地方后,转眼十几年过去了。这十几年,他一直没有回过林县,不是他不想红旗渠,不是他不想那些可亲可敬的乡亲们,而是他心有余悸。

转眼来到了1990年,这时,林县县委书记杜魁兴有感于红旗渠的精神应当加以提倡,遂决定搞一个红旗渠通水25周年的纪念活动,真诚地邀请杨贵参加这个活动并回林县看看红旗渠。有这样的机会,杨贵虽兴奋不已,但他还是婉拒了邀请,而代之以一个贺电。

4月5日,纪念红旗渠通水25周年纪念活动隆重召开,杨贵的贺电在大会上一宣读,全场立时沸腾。原来,林县的老百姓多年来仍日夜思念着他们的杨书记,只是不知道杨书记的下落,以至于林县流传着杨贵早已去世了。杨贵的贺电一宣读,表明杨贵还健在。因此,这个通水25周年的活动霎时间伴随着“老杨还活着”、“老杨还健在”的呼声被推向了顶峰。

林县人民对杨贵的思念,很快传到了远在北京的杨贵那里,这让他按捺不住了。恰在此时,国务院扶贫办在大别山召开了一个扶贫会议。杨贵借开会之便,于5月9日上午,悄悄来到了林县。

当他来到已经解甲归田的原红旗渠指挥长马有金的家时,马有金简直惊呆了,竟孩子似地呜呜哭了起来。接着,马有金陪同杨贵又看望了红旗渠特等劳模中的任羊成、王师存、郭秋英、李改云、张买江。

当天晚上,林县县委紧急安排了一场《红旗渠之歌》文艺晚会来欢迎杨贵。演出结束,台上台下,演员和观众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人们一声又一声地呼唤着杨贵。杨贵两眼闪着泪花,不断地向群众合掌致意。

此后,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为红旗渠题词:“发扬红旗渠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991年4月27日,杨贵应邀出席了在林县召开的李先念主席给红旗渠题词的揭碑仪式。现场,当主持人介绍到杨贵时,会场5000人沸腾了,雷鸣般的掌声,此起彼伏,长达十多分钟。

会议结束了,台下的人却依然不动,全都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遍一遍地呼唤着:“杨贵!杨贵!”杨贵含着泪走下了主席台,颤巍巍地把双手伸向了群众,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杨贵,都希望能够面对面地看一看他们的老书记,他们的好书记。无奈人实在太多,杨贵刚握了一个人的手,又被另一个人抢去了,就这样被簇拥着来到了会场外。外面更是人的海洋。“杨书记还活着”,“杨书记来看我们了”,“杨书记我们想你”,“杨书记是林县的大恩人”……各种亲切感人的呼声响彻会场内外。

晚上,杨贵住在林县宾馆,又是一番景象。人们一拨一拨地赶来,不知不觉就到了天亮,杨贵居然与乡亲们见了一宿面。

身临其境的李长春省长目睹这感人肺腑的场面,无限感慨地说:“一个县委书记,调离岗位20多年了,还能得到人们如此的拥戴,这实在是奇迹啊!这也充分说明了杨贵当年领导林县人修建红旗渠是正确的,是造福人民的。”

林县群众的热情终于打开了杨贵的心结,1993年5月,他携夫人韩小信第三次回到林县,而这次回来,他如同当年下乡一样,一头扎到村民家,走了一村又一村。老乡们看着当年风华正茂的杨书记,如今已经满头银发,真心希望他常回来看看。

2010年9月24日,80多岁的杨贵老书记又再次回到了他生活战斗了二十来年的山城。

这天下午,他来到河顺镇可乐山村、东山村看望群众。

在可乐山村,老书记信步走进村民郭成福家里。郭成福夫妇一听说老书记回来了,激动得赶忙出门迎接,这时老书记已走进他们家的院子。夫妇俩拉着老书记的手把他迎进屋里。老书记到他家卧室摸摸被褥的薄厚,摸着暖气片询问自制暖气的取暖情况,然后与他们一起坐在炕头拉起了家常。当听到农民现在“每天吃的不是白面就是大米,生活比过去好多了”,老书记高兴得不住地点头说:“好,好。”随后,老书记又到他家厨房看看他家里平日的生活质量,还仔细询问农田的收成情况。从郭成福家出来,老书记又拐进了另一农户家中……

随后,老书记一行又来到河顺镇东山村。在东山村民兵营修桥纪念碑前,老书记仔细读着碑文,好像又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村里的老人们听说老书记回来了,纷纷涌到大路上,他们多想再看看领导他们修建生命之渠、摆脱没水吃历史的老书记。老书记与他们一一握手,并询问他们的年龄、身体。让人惊异的是,他们中有许多人是这样回答的:“我比您小两岁”,“我和您同岁”。

记忆穿越几十年的时空,他们不会忘记老书记的音容和年龄……✿

猜你喜欢
造反派林县红旗渠
《红旗渠》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造反派”特朗普能走多远
《红旗渠》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红旗渠赞
1980:“造反派”头头考研记
1980:“造反派”头头考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