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联动”构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

2011-12-24 05:32唐旭生欧阳君缪韵笛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当代青年研究 2011年7期
关键词:三区专项园区

◎唐旭生 谢 峰 欧阳君 缪韵笛(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三区联动”构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

◎唐旭生 谢 峰 欧阳君 缪韵笛(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社会实践是青年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重要平台,强化大学生实践观念和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对高校人才培养极具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所显现的综合性能力,包括内在动机、基础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①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实践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者内部动力;基础实践能力包括个体在实践中的基本生理和心理机能;专项实践能力指个体在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专项技能;情境实践能力是指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实践者根据自身能力和具体情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恰当地决定行动路线并付诸实现的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着模式固定、形式单一、资源整合度不够等问题。“三区联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通过加强校区、生活社区、企业园区的联动,拓宽当代大学生的实践平台,利用多方资源,创新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现状分析

为深入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现状,课题组以松江大学城为样本,随机抽取了各年级在校大学生500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有效率100%。

学生的实践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高。调研数据显示:学生认为自身实践能力有欠缺的从大一到大四成递减趋势,分别为89%、58%、39%和32%。这表明,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与年级成正相关,年级越高,实践能力相对越强。

学生最欠缺实践能力是情境实践能力。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具备基础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的比例依次为80%、60%和30%。这表明,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主要是基础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根据不同的实践项目均有不同程度涉及,而最为欠缺的是情境实践能力。高年级(大三、大四)同学在找工作或实习时最为欠缺的能力也是情境实践能力,分别占到了45%和50%。

校内基本实践平台成果明显,校外实践范围有待拓展。调查数据显示,参加过社会调查、社会志愿服务、参观学习类社会实践的学生分别占到了总数的64%、73%和57.5%,而通过其他方式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则为数不多。对于学校建立的现有实践平台,60%以上的同学通过参与传统的团学联等学生组织活动或各种校园文化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而通过其他途径如学生社区、企业等载体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却只占30%左右。

三区联动顺应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和发展规律。调研数据显示,93%的学生认为,若学校加强与企业园区的联系与互动,对培养情境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关于校区与园区联动的有效形式方面,有82%的同学认为是建立企业实习基地;52.5%的同学认为是参加与企业相关的各类竞赛,在真实的环境中实现真实的能力提升;90.5%的学生认为,若学校进一步与社区进行合作,有利于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70%左右的同学认为是定期到社区进行志愿服务;60%左右的同学认为是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从调研数据反映的整体情况来看,传统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虽然具有一定成效,但是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于实践能力发展的新需求,当代大学生尤其需要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提升情境实践,渴望走进企业、社区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学校迫切需要构建能够实现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满足学生全面提升实践能力的新需求。

二、“三区联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内涵与特点

“三区联动”理念最早源于2004年上海市政府的决策报告,指的是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三区联动”被作为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教兴市的一个重要抓手而广泛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上,“三区联动”有利于整合校区、园区、社区的各种实践资源,全面、快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模式内涵

“三区联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循学生成才发展的规律,紧密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和社会要求,通过校区实践教育体系、生活社区和社会企业的实践教育平台之间的紧密联动,将学生纳入仿真和全真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多维度、全过程、立体式、渗透化的渠道,激发大学生实践动机,培养大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情境实践能力。在“三区联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中,学生在学生社团、学生社区习得一般实践能力培养的初体验,进一步激发实践动机;在学校提供的专业仿真模拟、专门化培训教学体系中,奠定了专项实践能力的基础;在社会社区和企业园区学会生活、工作,实现情境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图1 “三区联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二)模式特点

“三区联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大学生在本科四年期间实践能力的成长规律为主线,根据不同阶段需求的差异性在模式各载体中开展探索实践,实践能力的四个基本要素和整个大学四年的培养过程相互连结。

大一侧重于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机。高中到大学过渡期的目标缺失是大多数新生面临的首要问题,盲目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导致精力分散、能力培养效果有限和内需弱化。要引导大学生在社团、新型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区中获得一般实践能力提升的体验,进一步激发他们提升个人实践能力的内需动力。

大二侧重于提升学生的一般实践能力。在获得较强的自我提升动力和实现一般实践能力初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如何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一般实践能力。在大二阶段,要继续以社团、新型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区为平台,以提升大学生一般实践能力为重点。

大三侧重于提升学生的专项实践能力。大三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佳准备期,解决具体问题的专项技能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各类专业模拟仿真教学实践系统和专项培训着力提升学生的专项实践能力应该作为此阶段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

图2 不同年级学生实践能力成长能级

大四侧重于提升学生的情景实践能力。随着毕业临近,大学生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怎样尽快顺利转变角色成为一个社会人,这需要他们认清角色并具备适应和胜任职场的能力,就是我们所强调的情景实践能力。通过这一阶段的培养,一方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三区联动”的培养模式完成一个阶段性循环。

三、“三区联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具体运作

(一)深入激发大学生提升实践能力的内在动机

“三区联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从基本直接进行实践知识能力的培养转向首先注重实践能力自我提升动力的激发,从外部刺激实践知识能力的内化转向环境塑造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内需上的挖掘。高校要通过学生社团、新型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区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机制建设,深入激发大学生的实践动机和自我提升内需力。致力于通过新型学生组织从自主激励、实践成就和实践压力三方面对学生实践动机进行系统激励,并对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进行深入培养。以学生社团举办的各类活动为基本载体,以满足大学生自我归属需要、交往需要、娱乐需要和成就需要为目的,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与校园生活、体验实践成就、实现自我教育。如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创建自励中心,推出“自励之旅”、“讲述活动”、“感恩家信”、“立成才规划,建理想档案”等感恩、成才活动,让学生分享思想,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形成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自主激励体系。

(二)着力奠定大学生专项实践能力的基础

大学生专项实践能力的获得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1)产生式的习得;(2)产生式联结的加强;(3)自动化。这里的每一个产生式都包含一个由条件和动作组成的指令,条件就是我们通常情况下执行的任务所必需满足和存在的背景条件,动作就是符合这些背景条件时将要执行或者被激活的动作或行为。

产生式的习得。专项实践能力产生式的习得主要的来源于专业课程和专门化培训,高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以就业岗位对毕业生的专项实践能力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优化,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包含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讲座和专业学术报告在内的四层次阶梯式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帮助大学生累积众多产生式的习得,也就是单一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

产生式联结的加强。基于大学生专项实践能力产生式的习得,通过校内专业仿真模拟教学系统进行产生式联结的加强,将各产生式的习得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专项实践能力元素组合,这种能力元素的组合功效体现在能熟练使用专业仿真模拟教学系统完成模拟任务。大学生在各种专业仿真模拟教学系统的训练下,逐步培养较强的专业技术平台操作能力。

自动化。自动化是指大学生在校内仿真模拟实践平台中运用各种专项实践能力元素组合的过程,是在产生式的习得和产生式联结的加强的基础上完成大学生专项实践能力获得的过程。高校主要通过开展的一系列学术科技类活动,创设一系列专业仿真模拟学术平台,培养大学生专项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认知,增进其对前沿研究的理解和学习,培养其良好专业思维模式,提高大学生的项目组织筹划、人员管理、研究与书写、公开发言辩论、外语综合运用以及与他人沟通交往、商务礼仪等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三)全面提升大学生情境实践能力的能级

能级的情境内化。大学生的情境实践能力是在反复实战的基础之上逐步培养的,形成大学生对自身能力与具体情境关系的准确评估,对实践过程中各环节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出详尽预案,在实践中能及时对突发问题做出准确判断和决策。高校要努力把社会社区和企业园区融入到实践平台中,向学生提供丰富、真实乃至于复杂的问题情境,以此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提升大学生情境实践能力的能级。

能级的区级依托。(1)能级提升的泛社会社区平台。高校要积极整合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与社会社区需求,鼓励大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在高校与社区间建立相对稳定、可持续性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合作平台,将大学生成长成才与社区文化繁荣紧密结合,广泛开展挂职锻炼、“三下乡”、“四进社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合作共建等活动,使大学生走进生活,了解、服务百姓,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优良品质、提高就业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深入培养大学生的生活情境实践能力。(2)能级提升的泛企业园区平台。高校要积极寻求和企业园区合作,通过建立一批就业创业实习基地,开展大学生创业团队孵化,校企结对、集中参观、企业调研等各种活动,使大学生提前介入企业工作环境,让学生了解工作流程、熟悉工作要求,从而锻炼、提升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学习新知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人事关系技巧等,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工作情境实践能力。

(四)有效构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开放行动体系

主体流——系统式联动。挂职流动机制是指大学生个体四年在校区、社区和园区各完成所需实践活动的横向培养,同时完成大学四年不同时期不同实践能力侧重点的纵向培养。挂职流动机制下设3个活动系统,分别为校区活动系统、社区活动系统和园区活动系统。校区活动系统包括学生社团、新型学生组织、专业仿真模拟系统、专项训练,侧重培养大学生基础实践能力和专项实践能力;社区活动系统包括社会社区、学生社区,侧重于培养大学生情境实践能力;园区活动系统包括实习见习基地等,侧重培养大学生情境实践能力。

主题流——互通式联动。主题流的联动机制通过主题活动贯穿三区来实现。要将三区联动起来就需要有一个载体在三方都参与的情况下,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此开放行动体系中可以设计以下几类载体:以励志为主题的奖助学活动和以成功经历为主题的讲述活动,侧重激发大学生实践动机;以“四进社区、园区”为主题的志愿活动和以素质拓展为主题的三区联合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基础实践能力;参加以发展为主题的论坛和以企业专业知识为背景的学科竞赛以及各类企业模拟实战平台,培养大学生专项实践能力;通过园区、社区联合实习基地和三区联合创新实践平台实现大学生情境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

①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4).

责任编辑 许 臻

■唐旭生 谢 峰 欧阳君 缪韵笛

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对高校人才培养极具重要性和紧迫性。传统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当代大学生尤其需要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提升情境实践,渴望走进企业、社区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三区联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校区实践教育体系、生活社区和社会企业的实践教育平台之间的紧密联动,将学生纳入仿真和全真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多维度、全过程、立体式、渗透化的渠道,激发大学生实践动机,培养大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情境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三区专项园区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伞兵三区海上起义的前前后后
“藏地三区”文学空间的多样性
汽车智能三区空调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