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无锡,为什么是东莞?

2011-12-25 00:41■杨
决策 2011年6期
关键词:尚德珠三角东莞

■杨 敏

无锡、东莞,相距1655公里,分属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区。如果将这两座城市放在中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去观察,就会发现在几轮区域竞赛的路径选择上,它们殊途同归,走向一个新的战略选择的交汇点。

话说从头。

1978年,9月,一位名为张子弥的港商来到东莞虎门,开办了太平手袋厂,这是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一度成就了东莞,也成就了珠三角。

由此北望,彼时的长三角,正因乡镇企业的胎动而名噪一时。在无锡东亭乡,中国第一家乡镇企业春雷造船厂的创富传奇,成为苏南模式抹不去的一个历史印记。

东莞、无锡,一个是珠三角外向型经济的发轫地,一个是长三角苏南模式的领头羊,这两座城市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历史地位不容小觑,它们承载着梦想,也背负着期望。

此后多年,即使乡镇企业韶华不再,“三来一补”日渐褪色,但两座城市在第二轮区域竞赛中,依靠“大招商、大发展”的路径选择,依然能够续写二线城市的财富传奇。

2000年,无论是对于东莞还是无锡,其经验可以简单概括为招商引资,作为一种主流思想,招商引资被视为一种风险最小、效益最大的发展模式。此时,全球性的产业梯度转移,让中国城市迸发出近乎狂热的发展冲动与招商热情。

这一年,“海归”施正荣,正揣着那200页手写的《太阳能产业化可行性报告》,奔走在国内多个城市,为寻求产业化机会而四处碰壁。对大多数城市来说,能够立竿见影的招商项目,远比施正荣的“纸上画饼”更有诱惑力。

无锡,却在百般的犹疑中接下了这个“画饼”。

2003年,施正荣的尚德还在襁褓之中。千里之外,夹在广深之间、富可敌省的东莞在迎来它的极盛时期的同时,一副沉重的“大锁”已显露峥嵘。

土地、劳动力、环境频亮红灯,曾经英姿勃发的东莞开始带上“镣铐”跳舞,无锡也不可避免遭遇“成长的烦恼”。

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的时候,国际金融危机,犹如一个巨大的幽灵正从大洋彼岸日夜兼程赶往中国。无锡、东莞,都迎来了一个转捩点。

曾经具有“双重优势”的东莞,面临着“双重风险”的困境。金融危机不仅让原料、市场“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险象环生,地租经济、食利阶层所产生的社会板结,也让诸多社会问题浮出水面。东莞,成为珠三角的风险阀门,倒逼“经济社会双转型”提上议事日程。

相较于东莞,无锡是幸运的。在“大投入、大产出、大招商、大发展”模式走到穷途之时,施正荣与尚德明星般的崛起,让无锡在这样一个小概率事件的启发下,找到了另一扇门。

复制尚德,是2006年5月,无锡抛出“530计划”时最朴素的想法。当整个中国,从政府到企业,都在为转型的具体路径苦苦寻觅时,“尚德神话”使得一种还未成熟的模式浮出水面——一个开明的政府,把各种资源,包括政策、资本、技术、市场整合在一起,支持企业,然后功成身退。

530、后 530、泛 530,无锡甘冒“千金买马骨”的风险,在本轮发展方式上,延续多年苏南强势政府拉动传统,扮演了天使投资者的角色,以高端产业增量稀释传统产业存量。

2008年以后,城市“猎人”借金融危机纷纷抄底海内外人才,上海、大连、苏州、武汉诸多城市开展全球性的“狩猎”活动,超前一步的无锡,赢在抢占先机。

围场狩猎,硝烟渐起,东莞怎么办?

在东莞,政商两界经历3年转型阵痛,人才意识苏醒,意识到产业升级的逻辑起点必然是人力资本的升级,2011年4月,“人才东莞”战略出台,抛出50亿作为“猎才筹码”。此时,东莞与无锡,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终于走向新的战略选择的交汇点。

放眼望去,长三角、珠三角,城市之间对要素资源的争夺,已经由招商引资过渡到招才引智,从经营土地转向经营“土壤”,从关注对物的投入转到关注对人的投资。

变化,已经开始。抛开“浮华的外表,沉重的肉身”,无锡、东莞今日所动,也许正是中国更多城市明日之抉择,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无锡、东莞由此具有了样本价值。

猜你喜欢
尚德珠三角东莞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尚德学校的德育工作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尚德机构2018财年Q2净收入4.818亿元,净亏损2.718亿元
画家要做修身尚德的人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走进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