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微博如何走向“专业”

2011-12-25 10:01甘昕鑫王卫明
中国记者 2011年1期
关键词:火灾受众专业

□ 甘昕鑫 王卫明

(作者分别是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本文系2010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党报党刊在青年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微博的兴起,微博新闻逐渐普及开来。本文是就微博新闻如何更“专业”与防“假”进行一些观察与思考。

一、与纸媒配合作差异化传播

微博新闻受微博140字的限制,信息量有限,虽在传播速度和时效性上超过传统媒体,但在深度上纸媒依然占尽优势。微博新闻的先天不足,使它在某些时候不得不与纸媒配合,因此受众看到的微博新闻往往是以一两句简短的话语高度概括新闻事实后,再附上纸媒电子版的网站链接,以供读者获取更细节、更有深度的信息。

例如:2010年11月18日下午,杭州《都市快报》国际部发布一条以“最甜蜜工作”为关键词的微博,用不到140个字讲述英国人安格斯·肯尼迪每天吃甜食,写食评的工作。在这一百多字中,对于每天怎么吃完数不清的甜食,这份工作的甜与苦,吃这么多身材还特别苗条等问题,读者获取不了更多更深层次的信息。这时,就需要读者点击进入官方微博提供的网站链接自主获取。此时,微博新闻担当的功能类似于 “导读”。

二、尽量多文本传播信息

登录新浪微博的首页,可以发现图片、音乐、表情、视频等链接。这就使得在进行微博新闻报道时,信息发布者不仅能进行文字直播,还能上传现场图片、视频和声音,实现多文本传播,真正达到“全媒体”。

例如:2010年11月23日,《青年时报》的官方微博发布一条以“墨西哥28岁女子成全镇唯一警察”为关键词的新闻,新闻内容为信息十分简短的一则关于这名女警的介绍,再无更多内容。除这几十个文字外,还有一条链接,以及一张该女警的照片。

三、尽量采访,核实有关细节

虽然微博能为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提供便利,但网友自行发布的微博新闻,由于受各种原因限制,真实性有时会大打折扣。作为专业记者编辑,在采用微博新闻时,需要仔细斟酌,深入调查核实。

比如,发生一些大型突发事件时,如地震、泥石流、海啸等,专业记者没办法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或是主流通讯设施中断,有时只能通过“公民记者”来完成报道。这时,开通了微博的纸媒会通过转发这些微博传递信息,但并不是所有被转发的微博都能称为“微博新闻”。

例如,2010年11月15日,某媒体官方微博发一条即时新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网站今天突然宣布,美国时间11月15日将宣布一则足以让全人类震惊的消息。”同时还附上了NASA官方网站的链接。随后,该条微博被转发四万多次,评论接近一万条。

然而,就在当天晚上21∶30,该媒体发布“更正并抱歉”启事,称“今日该条消息中,‘足以让全人类震惊’乃媒体评述,并非原文内容,如对阁下情绪造成影响,敬请谅解”。

第二天0:48,又“即时跟进”说,“据考证发现,该消息:1. 不存在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搜索结果;2. 不存在于NASA新闻公告(PRESS RELEASE)栏目;3. 不存在于美国主流网站CNN、NPR等网站搜索结果……究竟是真消息,还是恶作剧?谜底即将揭开。”

上述例子告诉我们:微博能够成为新闻,但只有那些经过记者调查、采访、核实的真实记录的微博才是新闻。媒体在采、写、编微博新闻时,要本着“新闻真实性”的要求采访、核实,即使转载也该注明哪些经过核实,哪些有待核实,以确保真实性。

四、尽量进行直播式报道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的时效性不是以日计算,而是以小时计算,而微博比一般的网络新闻还要快。 微博各类客户端功能的开通,使用户不仅能通过电脑客户端发布新闻,还能通过绑定手机,下载掌上客户端,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另一方面,省去新闻的审核环节,信息可以经过记者(发布者)直接上传到网络中,节约编辑、整合时间。

以2010年11月15日下午2点,上海静安区胶州路大楼失火事件为例。众多火灾亲历者通过微博更新最新消息,甚至做到同步直播的程度。由此,微博新闻的即时性、现场性可见一斑。

火灾发生当天下午16:12,“脖友”@vegra通过手机客户端发布自己关于火灾的第一条微博:“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灾,发生在我们小区,我在火灾前十五分钟离开了房子,愿逝者安息,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并附上仰拍的失火大楼冒浓烟的照片。18∶15,“脖友”@一滴冰冷的汗通过手机彩信发布仅有6个字的微博——“我们家着火了”,并传上失火中的大楼照片。 随后的两天时间里,“脖友”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发布最新的火灾后续:灾后的居民楼、受灾居民如何安置等大家关心的问题。

从上述微博中,我们可以看出,“脖友”将自己正在经历的与火灾有关的信息同步发布到网上,一条不到140字的微博言简意赅,包含诸多大家想知道的信息。

五、最好署名,若是媒体发布的微博新闻,最好写上电头。

比如,《南方都市报》发布的很多微博新闻都清楚地表明采写这一新闻的记者名字,通常以“南都全媒体记者XXX”结尾。另外,由于微博新闻的特殊性,使得署名不像传统媒体一样署在文章开头,而是在新闻结尾加括号注明采写新闻的记者。

例如:2010年11月23日19∶01,《南方都市报》发布一条微博新闻,全文如下:【千张亚运闭幕式门票等你来】从明天中午12时开始,广州亚组委将再次面向公众发售亚运会闭幕式门票,配额为第二阶段未售完的公众闭幕式门票。记者了解到,之前对外销售的5000张闭幕式门票中,只售出4000张左右,还剩约1000张没卖出去。(南都全媒体 记者游星宇)

当然,不是所有微博新闻都必须加上电头署名,但加上电头署名的微博新闻显得更专业,让受众一看就明了新闻是由哪位记者采写,既有利于记者个人成长,也有助于增强知识产权意识。

六、多使用引语(特别是直接引语),多描述细节

微博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形式,要想吸引受众,争取读者眼球,新闻语言必不可少地需要形象生动。一方面,对于新闻现场的描写要细致、选取最能体现新闻主题的角度对场面进行白描,让读者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一方面,对新闻人物说的有特点的语言,也该抓住最能体现人物特征的直接引语,直接放入微博新闻中,引起受众注意。

例如,《南方都市报》在2010年11月23日11∶49,发表一条微博新闻,全文如下:【“盲”箭客】帮助韩国队获得射箭团体金牌的林东贤是一位法定上的盲人,他10岁开始射箭,17岁视力不断下降,现在只能看到20英尺远的东西。“我的视力问题没有给我的射箭生涯造成不便。”林东贤说,“我所能做的就是区分不同颜色,假如连颜色都看不到,那就真成问题了。”(南都全媒体 记者徐显强)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我的视力问题没有给我的射箭生涯造成不便。”像这样能反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的语言应该写进微博新闻中,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真实感。

七、交代新闻发生时间

一则完整的新闻,不管字数多少,内容多么简单,都应该包括新闻的五要素,即受众读完这则新闻后,能知晓新闻的主角、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微博新闻的碎片化,不等于其内容不包括新闻五要素。

如:《南方都市报》在2010年11月23日发布的一则微博新闻,这么写到:【著名宪政专家蔡定剑逝世】中国著名宪政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蔡定剑昨日凌晨3时30分在北京去世。这个周六,他本应迎来他的55岁生日。

这则仅有65个字的微博新闻,言简意赅地将新闻五要素全部包含到位,信息准确,解决了受众的基本问题。

当然,不是所有的微博新闻都必须交代新闻的五要素。但是,至少应当交代“发生的事情(what)”和“事情发生的时间(when)”。从微博新闻的实际情况来看,“事情发生的时间(when)”常常被人们遗漏。

猜你喜欢
火灾受众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掌握火灾逃生知识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离奇的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