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深呼吸”看地方台舆论监督

2011-12-25 10:01邬晶晶
中国记者 2011年1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评析理性

□ 邬晶晶

(作者是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新闻深呼吸”实现有效舆论监督的成功原因在于:节目定位准确,智囊团支持,犀利大胆评述热点话题,主持人富有个性和见地,贴近本土观众。

“新闻深呼吸”是浙江经视晚上十点半的一档深度新闻评述和脱口秀节目,主要梳理评论当天的重大新闻热点事件,创办于2009年1月。敢于进行舆论监督替百姓说话是这档节目的最大特色。虽然这档节目深夜播出,但创办近两年来,已实现收视率、影响力、广告效应三丰收,主要观众为机关干部、老师、企业管理层、年轻白领等关注时政并有一定文化的人群。

“舒口水”没有口水话

作为省级地面频道的舆论监督栏目,“新闻深呼吸”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

1.节目定位成功。“新闻深呼吸”把民生新闻公共化、时政新闻民生化,争当意见领袖。节目内容有新闻事实,有观点引用,有对评论的评论,都是最新发生的、重大的、关注度高的事。评述时不求猎奇,而是由此及彼,巧妙引导,重在解决问题。

2.智囊团有“深度”。由资深媒体人士、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政府各部门决策顾问和特约新闻评论员组成智囊团,为栏目提供特别的支撑并不断生产思想。

3.犀利大胆地评述最新热点话题,理性务实。2010年11月,浙江经视选取“新闻深呼吸”近两年来发表的135篇评论,集结成《舒口水》一书。笔者以这135篇评论为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其中有114篇评论是针对最新的国内外新闻事件针砭时弊,帮助公众了解政府、社会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促使社会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发展。

在这114篇评论中,有44篇是监督浙江省内的公共事务,其中杭州市27篇。这说明作为浙江省的地面频道,“新闻深呼吸”并没有回避本地问题,而主要针对政府部门的不当作为,且在评析时非常犀利,毫不留情。在这114评论中,共有52篇是监督政府部门的不当行为,有10篇批评腐败或不为民办实事的官员。其他37篇评论内容包括两会、党员直选、民企发展、学术建设、媒体操守、环保等,都是老百姓关注的话题。

4.主持人富有个性和见地,评论旁征博引、大胆辛辣独到。优秀的新闻评析节目需要核心灵魂人物,“新闻深呼吸”的主要主持人舒中胜是这档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1963年出生的舒中胜,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做过10年培训教师,有16年职业律师资历,目前是浙江经视新闻部主任。另外,他还是一名英语翻译工作者。

网友评论“新闻深呼吸”的主持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不帅,如隔壁大伯跟自己聊天一样亲切……

主持人似邻家大伯

舒中胜在“新闻深呼吸”中的评论有以下特色:

1.语速快,一口气评析多则新闻,短时间里信息量大。舒中胜每天除浏览《新京报》《东方早报》《新华每日电讯》等国内媒体,还会从国外媒体网站获得最及时的消息,这一块内容特别吸引年轻白领。

2.表述口语化,具有亲和力。舒中胜不是专业新闻播音员,普通话不标准,但带着浙江腔的普通话对于本地观众来讲却有种亲切感,更能接受和认同。在评论20余则新闻后,每次节目结束时,舒中胜都会一本正经地说“时间不早了,洗洗睡吧”,让人倍感亲切又忍俊不禁,不同于一般节目的正式结尾,却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

3.鞭辟入里,铿锵有力,气势十足,让受众有比看电视剧还过瘾的感觉。虽然舒中胜的评论口语化,通俗易懂,但是深入浅出。他凭借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和深厚的多学科文化底蕴,将评论既说得实在凝练、通俗形象、一针见血,说出观众的心里话,还独具慧眼,能对观众进行法律、伦理、人性等方面形而上的引导,让人受益匪浅。

4.除兼顾导向,还有善意、理性、建设性。作为新闻人,舒中胜坚持在评论中寻找常识,要求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多些慈悲之心,要理性和富有建设性。公民社会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舆论监督不是骂街,正是善意、理性和建设性,使“新闻深呼吸”赢得生存空间。虽然他在批评政府时毫不留情,犀利辛辣,但是节目所批评的很多省内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通过“新闻深呼吸”,观众可以监测环境、抒发情绪、增长见识,还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理性地思考社会应该如何健康有序地发展。

[1]朱永祥,《价值营建:“新闻立台”的一种市场逻辑》,《新闻实践》2010年7月。

[2]舒中胜,《民生新闻的服务功能与评论提升》,http://www.nbtv.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7&id=17204)

[3]《浙江广电探索“新闻立台与社会责任”》(来源:中国记协网)。

[4]浙江经视编著,《舒口水》,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评析理性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