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需要实实在在的幸福

2011-12-27 06:16唐剑锋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剑锋政绩过度

□唐剑锋

人民需要实实在在的幸福

□唐剑锋

现在,“幸福”是个时髦的词,领导讲幸福,群众讲幸福,媒体讲幸福,大会讲幸福,小会讲幸福,到处讲幸福。似乎“幸福”就是一个筐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幸福不在于说得有多好,而在做得有多实。上海世博会期间,一位外国游人曾说:“论夜晚霓虹灯的亮度和高楼的摩天程度,上海恐怕并不输给东京和香港,比纽约也没逊色多少,更不用说欧洲的大多数城市了”,然而,“中国的城市最缺的,不是先进,反而是一种属于更古老的‘美好’的氛围——比如,你和邻居早上出门上班的时候,会微笑着互道‘早上好’;你出门在外的时候,可以把狗托付给邻居老人而不是宠物店;楼下的某个有数十年历史的手工传统食品小店总是让你回味无穷……”

有人说,心灵归属感是最实际的幸福;有人说,幸福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创造。谁不想幸福来得更快一些、更早一些?但不管做什么事,欲速则不达。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强调:“如果现在过分地追求让群众有幸福感,同样也会出幸福的政绩工程,也会出形式主义的幸福”。

为什么这样说呢?不可持续的发展和幸福,是件可怕的事情,会给人民群众带来“吃干榨尽”的可怕后果。一些干部只管自己任期内的“政绩”,打着让人民群众幸福的旗帜,却干着“分光吃净”的勾当,不顾长远,以为只要拿出钱来就可以让大家幸福,甚至有人不顾长远利益,搞什么“提前发展”,恨不得把所有的资源都用来追求眼下的“快速发展”上,结果却是损害了长久的发展和群众的根本利益。你这一届任期结束了,留下的却是一大堆没有人埋单的烂摊子。这种吃子孙饭、过度开采、严重污染、过度发展的短期行为,实质上是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急躁病。使本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断送在“对幸福感的过度追求”上。其做法也违背了客观规律——所有的幸福,都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没有道德的可持续发展,没有精神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没有法制的可持续发展,就不会有长远的幸福生活。

关于实实在在的幸福,汪洋用三副对联加以诠释,分别是“加快转型升级政府是关键,建设幸福广东匹夫也有责”、“人人是创造幸福的主体,个个是享受幸福的对象”、“我为别人的幸福努力工作,别人为我的幸福创造条件”。最为特别的是,这三副“幸福”对联的横批都是“共建共享”,它们的共同内涵都是:幸福不是“天上掉馅饼”,也不是只管自己、不顾别人;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幸福,也都有责任建设幸福;用双手创建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不是海市蜃楼。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在东莞市政协会议上也表示:“有关部门要认真对待那些善意的建议,鼓励大家讲真话。如果讲话有顾虑,哪有什么幸福感?”幸福,不管是省里讲的、市里讲的,还是县里讲的,最终都得由群众“说了算”。群众认可的幸福,每一件都是“看得到、摸得着”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群众说幸福,才是真幸福。

建设幸福生活,不是一想就成,一蹴而就的,要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共同奋斗。这一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会遇到种种阻力和挑战,甚至是艰苦的,而不会是一说幸福就幸福得不得了,一说幸福就一点困难都没有了、一点矛盾都不见了。把幸福简单化,阶段化,说到底就是急功近利,就是哗众取宠,就是对事业的长远发展不负责任。

幸福不在宣传口号中,不在政府的文件中,而是在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共同的奋斗历程中。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抛开自私的政绩观,把正确的幸福观传达到人民群众的心里,并且扎扎实实地和他们一道,创造实实在在的幸福,长远的幸福。这样,我们的发展才会持续久远,人民群众性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南县商业局)

责任编辑:张燕翎

猜你喜欢
剑锋政绩过度
过度情绪反应的背后
蛼螯烧卖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张剑锋书画作品选登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The world is the youngest backpacker Wenwen’s kindergarten
篆刻
王剑锋 作品
“政绩”何以成“政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