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聚度演变的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2011-12-28 07:25万三敏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河南省制造业企业

万三敏

基于产业集聚度演变的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万三敏

(河南教育学院地理系,河南 郑州 450046)

产业集聚在四方面影响产业转移:能产生集聚经济效应,从而吸引同类企业入驻;能带动更多上下游及相关企业入驻;有利于吸引高素质务工人员,缓解产业转移中用工荒难题;能有效降低产业转移成本。运用EG指数模型对河南省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及能源供应业、建筑业、物流业、IT行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九大行业2000—2009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量,发现3个规律:集聚度分层明显;近5年产业集聚度变化有明显规律;产业发展水平低。据此提出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1)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制造业、IT业的集聚度,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集聚优势;2)依靠当前集聚优势,自然承接其它7个行业的转移;3)培育精品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程度;4)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区,打造完整产业链。

产业集聚;EG指数;承接产业转移;河南省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达地区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尤其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为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河南省矿产资源、土地资源、能源、劳动力等要素十分丰富,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良好,经济发展迅速,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使得河南省在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产业选择是承接产业转移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承接产业转移不能无序进行,而应找准区域优势产业,进行有序承接。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有着重要作用[1]。为了分析河南省如何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笔者通过测量河南省产业集聚度,为制定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措施寻找科学依据。

1 产业集聚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

1.1 能产生集聚经济效应,从而吸引同类企业入驻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表明,产业集聚至少有五方面的集聚经济效应:知识外溢效应、中间投入品关联效应、市场接近效应、市场共享效应、集体行动效应[2],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存在着显著的关联,产业集聚形成企业竞争与合作,实现信息、技术与人才等创新资源的共享,促进行业技术外溢,提高技术进步水平[3]。Cohena等通过对美国食品工业的实证研究表明,产业集聚有利于本行业、供应方、需求方产生溢出效应,从而吸引相关企业入驻[4]。

由于这些集聚经济效应的存在,一些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并不具有优势的地方也能吸引大量的企业迁入,如洛阳市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集聚度较高,其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产业在全省一直遥遥领先,吸引了更多同类企业入驻。因此,产业转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承接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和性质。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那些集聚度高且产业集聚度仍然在不断增加的产业和地区往往为投资商所青睐。

1.2 能带动更多上下游及相关企业入驻

产业集聚区能使区内企业更有效地获得配套产品和专业化服务,共享劳动力市场,获得市场竞争信息[5]。当某种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时,其原材料需求就形成了非常庞大的市场,上游企业为了更便利地提供原材料,会选择转移到附近,而一些下游加工企业为了节省原材料运输费用,也会选择在附近开办企业。因此,当区域产业集聚度提高时,产业聚集会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或相关企业在集聚区布局。如河南虞城县是国家商品棉生产基地,棉纺业是其传统优势产业,由于棉纺产业集聚达到了较高的程度,2011年计划入驻虞城的纺织服装及纽扣、拉链、缝纫线、鞋帽、箱包等相关企业达42家,产值达40亿元[6]。

1.3 有利于吸引高素质务工人员,缓解产业转移中用工荒难题

由于我国产业工人流动性较高,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我国多个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的难题。表面上看,用工荒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这些地区企业的工资水平相对下降,对务工人员已失去吸引力,主要原因还是产业集聚度不高。随着区域产业集聚度的增高,其生产经营效益不断提高,该产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会不断被吸引前来,本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也会相对减少,从而缓解用工荒的难题。

1.4 能有效降低产业转移成本

产业转移需支出考察成本、配套设施成本、研发成本、劳动力招聘成本等,很多企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由于无法支付转移成本,往往选择不转移。承接产业转移地区的产业集聚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这些转移成本,由于产业集聚区的区域范围较小,使转移企业的考察范围大为缩小;产业集聚区配套设施往往较为完善,不需转移企业额外建造;产业集聚区的技术外溢效应,使转移企业的研发成本大为降低;产业集聚吸引了大量高素质务工人员,使劳动力招聘成本也大为降低。

2 河南省产业集聚度演变实证分析

2.1 产业集聚度模型选取

目前学者们主要采用首位度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等传统指标衡量产业集聚[7]。首位度指数容易受到主观选取的地区数的影响,赫芬达尔指数的结果不太直观,区位熵不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空间基尼系数则没有考虑到地区内企业规模的差异[8]。鉴于此,Ellision等提出了新的集聚指标来测定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9],即EG指数(也称为γ指数)。该指数充分考虑了企业规模及区域差异所带来的集聚影响,在空间基尼系数的基础上引入了赫芬达尔指数,从而避免了因为某一企业规模过大而造成的偏差,具体公式为:

式中:H表示赫芬达尔指数,M为地理区域的个数,smi表示m地区的i行业就业人数占该行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xm表示m地区的就业人数占全省总就业人数的比重,X代表全省i行业总就业人数,xir代表i行业中r企业的就业人数,N代表某行业全部的企业数。

为了使EG指数更具可操作性,Ellison等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空间集聚度的判定标准[10]:γ<0.02的产业为低集聚度产业;0.02≤γ≤0.05的产业为中集聚度产业,该产业分布较为均匀;γ>0.05的产业为高集聚度产业。这一拓展研究,使得EG指数的可操作性、科学性进一步增强。EG指数作为第二代产业集聚程度测度方法,具有极大的优点[11],EG模型是目前对产业集聚进行测度的最佳方法。因此,本文选取EG模型测量河南省产业集聚度。

2.2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河南省统计年鉴》(2001-2010)数据,由于年鉴中各年所统计的行业类型有所差别,为统一数据口径,选取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能源供应业(即统计年鉴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运输流通业(即统计年鉴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IT行业(即年鉴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在计算赫芬达尔指数时需要用到区域内企业的就业人数数据,由于每个企业的就业人数数据不易获得,本文在计算时采用李文秀等的估算方法[12]。

2.3 结果分析

2000—2009年河南省分行业产业集聚度指数(EG指数)如表1,河南省产业集聚存在以下特点:

表1 2000-2009年河南省各行业集聚度指数Table 1 Agglomeration degree index of industries in Henan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09

(1)集聚度分层明显。2000—2009年,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建筑业一直属于高集聚度产业,而这3个行业也一向是河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河南省农林牧渔业主要集中在南阳、信阳、商丘、驻马店、周口5个省辖市,采矿业主要集中在平顶山、郑州、濮阳、鹤壁、三门峡、焦作等省辖市,而建筑业则主要集中在郑州、安阳等省辖市。制造业、能源供应业、运输流通业、金融业、房地产业5个行业的产业集聚度在2003年均出现大幅下降,从高集聚度产业变为低集聚度产业,说明这些行业在各省辖市的空间分布越来越平均;引起集聚度突然下降的原因与2003年“非典”肆虐有关,也说明这几个行业在河南省尚不属于优势行业,受社会突发性事件影响较大。

(2)近5年产业集聚度变化有明显规律。近5年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能源供应业、IT行业4个行业的集聚度有增大趋势,金融业、采矿业的集聚度有减小趋势,建筑业、运输流通业的集聚度较为平稳。河南省的农林牧渔业属于高集聚度行业,其集聚度还在不断增大,说明该行业在河南省是优势行业,符合河南省农业大省的地位。由于河南省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也是传统优势产业,属于高集聚度行业,但是近5年来其集聚度不断下降,这与河南省某些矿产资源的储存量较低有关,如焦作的煤矿、灵宝的黄金矿近于枯竭,导致一些大型采矿企业关停。由于当前各个城市都在进行城市建设,因此建筑业的集聚度变化不大,但是建筑企业更多地集中在各省辖市,因此集聚度较高。自2003年开始,国家对房地产业加强了宏观调控,注销了一些小型、资质不足的房地产企业,使该行业的集聚度不断增加。

(3)产业发展水平偏低。产业集聚度的高低有其规律性,罗勇等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度由高到低的行业依次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13]。而近几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2009年河南省建筑业、采矿业与农林牧渔业集聚度高,这3个产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低;运输流通业、金融业、制造业、能源供应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或资金密集型行业,其产业集聚度水平最低,远远低于低集聚度产业的标准。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河南省的产业发展仍然处于低水平,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中的IT行业及制造业,规模经济比较显著,本来应该是高集聚度产业,但是在河南省这几个行业集聚度非常低,说明河南省的制造业及IT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这些行业在全省(市)均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较为平均。

3 对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启示与建议

3.1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制造业、IT业的集聚度,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集聚优势

制造业与IT行业均属于市场空间大、成长迅速的行业,对于促进河南省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是目前河南省产业升级的重点。目前河南省的制造业、IT业的集聚度都比较低,而低集聚度产业不具有集聚优势,对外来投资者的吸引力较小,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处于劣势。因此,河南省需要采取措施,对省内各地制造业、IT业进行调研,在企业自愿的情况下,促使这些企业在省内转移,从而提高制造业、IT业的集聚度,产生集聚经济效应,增强河南省制造业、IT业的优势,从而增强对东南沿海准备转移的制造业、IT业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河南省制造业中,纺织服装、食品加工、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色金属、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及装备制造业属于传统六大优势产业,这六大产业的集聚度需进一步提高,才能更加具有竞争力,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吸引力。纺织服装业向郑州、商丘、南阳等省辖市集聚,食品加工向郑州、漯河等地集聚,造纸及纸制品业向郑州、新乡、许昌等地集聚,有色金属向洛阳、郑州、焦作等地集聚,汽车及零部件向郑州、新乡等地集聚,装备制造业向郑州、洛阳等省辖市集聚,使这些产业的集聚度得到提高。

河南省的高新技术行业较为薄弱,如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目前这些产业的大规模转移虽然尚未形成,但由于这些产业在未来区域经济竞争中将会有着重要地位,因此河南省也需要尽力承接该产业的转移,也可以首先自我培育几个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增强集聚效应,以增加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竞争力。

3.2 依靠当前集聚优势,自然承接其它7个行业的转移

对于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建筑业、能源供应业、运输流通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应顺其自然发展。河南省的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建筑业均属于高集聚度行业,具有较强集聚经济优势,较易吸引外来资金,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比较顺利;而且这几个行业必须依托区域资源自然发展。河南省的能源供应业、运输流通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的集聚度较低是正常的,这4个行业属于基础产业,是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在各省辖市均需得到发展,因此可以顺其自然。

3.3 突出集聚区主导产业,培育精品产业集聚区

河南省在培育精品产业集聚区方面已经做了大量有效工作,2008年12月24日,河南省政府召开了河南省土地利用城乡和产业集聚区规划工作会议,对原全省312个产业集聚区进行了整合,确认了180个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2009年6月25日,河南省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河南省商务厅确定了24家园区作为首批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这些措施为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强大助力。仍显不足的是,这些产业集聚区在确定本区承接的产业类型时,主导产业不突出,并未从提高全省产业集聚度角度考虑。河南省在确定这些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时,必须有助于提高全省产业集聚度,关闭一些无助于提高河南省产业集聚度的集聚区。

3.4 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区,打造完整产业链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需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耕地红线不被突破,致使产业集聚区土地使用受限。因此,河南省应对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分区进行科学布局,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区的土地资源,严格按照确立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和功能布局安排项目,凡不符合该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的项目一律不准入驻。还需要将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完整的产业链,集研发、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贸易为一体,并使之形成产业集群,从而进一步增加产业集聚度,增强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

[1]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

[2]赵祥.广东省内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1):86-92.

[3]池仁勇,杨潇.行业集聚度、集聚结构类型与技术进步的动态关系研究:以浙江省制造业为实证[J].经济地理,2010,30(12):2050-2056.

[4]COHENA J P,MORRISON PAUL C J.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industry location decisions:The impacts of spatial and industrial spillover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5,35(3):215-237.

[5]张华,梁进社.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2):14-24.

[6]刘建谠.虞城产业集聚区着力培育“商丘品牌”[N].商丘日报,2011-07-08.

[7]赵伟,藤田昌久,郑小平,等.空间经济学:理论与实证新进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83-192.

[8]刘斯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11):64-66.

[9]ELLISON G,GLAESER E L.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Political E-conomy,1997,105:889-927.

[10]ELLISON G,GLAESER E L,KERR W.What Causes Industry Agglomeration?Evidence from Coagglomeration Patterns[C].NBER Working Paper No.W13068,2007.5-12.

[11]乔彬,李国平,杨妮妮.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演变和新发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24(4):124-133.

[12]李文秀,胡继明.中国服务业集聚实证研究及国际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2):213-219.

[13]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8):106-127.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Degree in Henan Province:Implication for the Settlement of Carrying on Industrial Transfer

WAN San-min
(DepartmentofGeography,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Zhengzhou450046,China)

Analysis the impact of the carrying on industry transfer by industry agglomeration degree in four areas:1)industry agglomeration can generate agglomerate economic effects,attract similar companies;2)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can bring more and related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enterprises to enter;3)industry agglomeration will attract high-quality workers to ease the labor shortage problem in the industrial transfer;4)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ost of industrial transfer.EG index model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industry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agriculture-forestry-animal-husbandry-fisheries,mining,manufacturing,electricity,energy supply,construction,logistics,IT industry,finance,real estate industry of Henan Province during 2000-2009.Three rules were found:1)agglomeration degree is stratified significantly;2)it has significant laws of changes at agglomeration degree in the past five years;3)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is in low level.Then,four proposals were put forward:1)the measures should taken actively to improve 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IT industry and improve the combined advantages of industries;2)to attract the company of seven industrial naturally relying on existing agglomeration advantages;3)to develop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f high grade and improve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degree further;4)to us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intensively and build a complete industrial chai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EG index;carrying on industry transfer;Henan Province

F127

A

1672-0504(2011)05-0060-04

2011-06- 09;

2011-08-11

2010年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02102310057);2010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0-ZX-053)

万三敏(1979-),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E-mail:wansanmin@sohu.com

猜你喜欢
河南省制造业企业
企业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企业
企业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