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实操体验式”课堂活动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2011-12-31 13:46陈詠虹
文教资料 2011年21期
关键词:实操体验式动手

陈詠虹

(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广东 广州 510175)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从德育课中 “苦于学、学不会、用不上”向“乐参与、能学会、用得上”转变,这需要对传统德育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那么,改革的切入点在哪里?传统德育课堂教学一直重视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却很少关注“动手”。手是人类意识的伟大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我打算从“做”入手,尝试让学生进行“动手”做的课堂学习,进行“实操体验式”课堂活动教学的实践摸索。

一、“实操体验式”课堂活动教学的课型与特征

“实操体验式”活动教学课型是在“活动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把课堂当作制作间,创设学生想一想、做一做、玩一玩、练一练的实操场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在实操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它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教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创设以活动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形式:提出问题(任务)——小组合作——动手实操—思考探究—体验感悟。

以活动为载体的“实操体验式”教学,其核心是“做”,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与学在做中实现统一。整个活动教学过程呈现自主、开放,突出实践性和体验性,一改过去德育课以教师为主体,师生授与受的关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二改过去学生照抄照搬和享受现成答案,鼓励学生积极寻找多种结果(答案);三改过去课堂上空对空地教授教材,强调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让学生在课堂活动实践中发展技能,寻求创新,体验学习乐趣,分享学习创作成果。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苦于学、学不会、用不上”向“乐参与、能学会、用得上”转变。

二、“实操体验式”课堂活动教学的实践

人类思维的发展与社会创新离不开生产实践。因此,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上,我将《报纸,如何废物利用?》作为“实操体验式”课堂活动教学主题,实施能让学生动手“做”的教学,在“做”中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在“做”中认知、体验和感悟。

?

(一)教师在做中教

1.因材(才)施教。

我任教的装饰专业班学生,是艺术类的学生,文化基础不是很好,思维比较活跃,反应快,喜欢表现自己,爱好美术,个别学生的画作有一定水平,虽然平时学习态度一般,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但是,只要是感兴趣的,就能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为此,我以《报纸,如何废物利用?》作为教学主题,展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

2.创设问题。

在“实操体验式”课堂活动教学的导入,我运用别人动手“做”的现场画面进行情境导入,播放一段海外教学视频《报纸变废为宝的故事》。菲律宾一些家庭主妇平日闲时收集大量废旧报纸加工成环保纸手袋,由于报纸本身的文字、图案、颜色不同,每个环保手袋都各具特色,后来被许多海外大公司看中,纷纷下单订货,每个报纸环保手袋的出口价格是2美元……看别人做事,引导学生明白一个生活哲理:我们要学会转变惯性的思维方式,垃圾(废物)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3.引导迁移。

教师是主导者,强调“导”,即指导、引导,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除了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来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外,还会对学习进行迁移,使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用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理论教学。例如:在讲授辩证思维的基本方式(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归纳与演绎)时,先向学生提出一个貌似简单的问题:“一张报纸能否完全对折10次?”接着让学生动手折叠报纸,通过“做”来证明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其实,这个动手折报纸的活动设计是对古时印度舍罕王重赏国际象棋发明人故事的迁移应用。教学运用迁移手法,让学生举一反三,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方法,去思考解决日常生活中相类似的实际问题,学生很自然会引申出很多生活智慧故事,如《易拉罐变废为宝的故事》、《旧衣服变废为宝的故事》、《月饼盒变废为宝的故事》等。

(二)学生在做中学

1.学生在做中观察、思考,达成认知。

学生在动手折叠中观察发现:报纸对折第1次是2页,对折第2次是4页,第3次是8页,第4次是16页,第5次32页……显然,页数的递增是有规律性的,用一个公式概括就是:2的n次方。另外,实践告诉学生:所有500多页书(词典)是不可能完全对折的,如果把报纸对折9次,已是512页。不管是生活实践,还是思维逻辑,推断得出,报纸要完全对折10次是不可能的(其实当对折到第7次时,已经不能再折下去)。以折叠报纸的实操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思考报纸不能完全对折10次的原因,而学生思考分析、抽象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的过程本身就是辩证思维方式实际应用的过程。

2.学生在做中脑体并用,自主经历创新探索过程,发展能力。

学生按照教师课前布置的任务,每组同学自主围绕报纸这一元素展开构思创作。学生们收集废旧报纸,把报纸作为主创作材料,适当添加一些辅助材料(例如:小饰物、小图钉等),在课堂上人人动手齐参与,思量创作一款“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异”生活用品(装饰品)。最后,获得第一名的小组同学是利用报纸广告版鲜艳的颜色与丰富的图案,拼接出一幅现代抽象派的挂墙报纸装饰画,简洁美观。第二名的小组同学是利用报纸新闻版黑白分明文字,裁剪出一个特大号的环保手袋,简约时尚。第三名的小组同学利用报纸彩色图案与黑白文字混合搭配,折叠一个钱包,美观实用。学生创作的作品做到了将废物(报纸)利用与生活两者相结合。

3.学生在做中体验、感悟,树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动手操作的体验让学生大脑兴奋,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劳动的愿望与创作的思维。手与脑并用,除了训练学生劳作技能外,还能在劳作活动中体验新事物的乐趣,分享创作劳动的成果与喜悦。同时,在活动体验中感悟到:人的思路决定以后的出路,要善于转变惯性思维方式,善用身边资源,我们的生活创意(新)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可以处处充满绿色与阳光。学生利用报纸废物,制作出形式各异、简洁美观实用的生活用品(装饰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当今社会倡导的“节约、低碳、环保”的文明生活方式。

三、对“实操体验式”课堂活动教学的反思

(一)活动要“三贴近”

刚开始设计活动教学时, 我曾考虑到学生已有一定美术基础,以及2010年广州亚运会这一背景,打算让学生设计“食在广州”图案标志,在课堂活动中即场手绘。但是,从交上来寥寥几幅作品中发现,他们的平面设计水平大多还处在启蒙阶段,而大部分没交作业的学生则反映,内容要求难度很大,超出目前他们的能力范围。失落之余,我不得不重新考虑活动方案。后来,才有了以报纸为素材,将《报纸,如何废物利用?》作为教学主题,让学生利用废旧报纸构思创作一款生活用品(装饰品)的课堂活动教学方案。从开始设计的失败说明:课堂活动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而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二)活动要关注过程

教学除了要重视结果、实效性外,也要关注活动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来讲,活动过程比结果重要。动手实操,不是单一手的活动,而是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是智力、技能、审美情趣的练习过程,在过程中逐渐体验,感悟。对教师来说,活动过程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学习处理课堂教学生成,学习观察,对个别动口不动手的学生和准备不充分的小组,要及时提点和引导,不能放任自流。当整个实操过程结束时,并不意味着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它只是解决了部分感性经验的积累和思维灵感的捕捉。另外,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问题上,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课后对活动过程继续拓展延伸。

(三)不能完全排斥讲授式教学

实操体验式课堂活动教学有自身的局限性:首先,课前、课堂费时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信息量的输出;其次,操作不容易形成明确概念和观点,会造成片面认识,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的干预度不易把握;最后,课后课堂活动教学的评价较主观,难以客观化,等等。传统讲授式教学虽然弊端不少,但是也有自身优势: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大,有鲜明的概念观点,因是封闭式教学,教师对课堂教学容易把控。两种教学方式不是天然对立,实操体验式活动中的“做”不完全排斥教师的讲和传授方法、谈话的方法,而应是两者结合,相互渗透,保持适度平衡。

总之,“实操体验式”活动教学的“做”不单是动手实操,更是知与行的统一,学生在做中学习,在做中体验学习乐趣,感悟创新与生活的美好,实现“苦于学、学不会、用不上”向“乐参与、能学会、用得上”的转变,增强教学有效性。

[1]活动教学的内涵、立论基础及其价值.中央教科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

[2]潘洪建,孟凡丽.活动教学原理与方法.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

[3]但武刚.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实操体验式动手
我也来动手
石材板材研磨与抛光的准备与实操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动手画一画
动手演示找错因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特许经营进入实操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