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开放式课堂教学

2011-12-31 13:46
文教资料 2011年21期
关键词:开放式北京作业

魏 慧

(徐州市贾汪实验中学,江苏 徐州 221011)

新课标的实施将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为能更好地贯彻实施新课标,我在课堂上认真实践、探索开放式教学的全新模式。在实践中,我认识到新课标的精神主旨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自由、快乐的学习过程,并由此产生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地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围绕这一精神主旨,我谈谈自己的做法和认识。

一、创设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自由、快乐的学习过程。

创设开放的课堂氛围的关键是教师要敢放、会放。例如初中历史第一册第一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对于这一课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充满了好奇,鉴于此,我决定运用悬念和质疑联想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习。例如讲到北京人,我并没有让他们直接从课本中读取知识点,而是让他们合上书本,看着黑板上被遮住的北京人图片(更增加了神秘感),想一想,对这个神秘的北京人,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这下可热闹了,各种问题涌了出来:“北京人长什么样?”“北京人穿衣服吗?”“北京人吃什么?”“北京人住在哪?”“北京人生活在什么年代?”“为什么他叫北京人?”等等。有了问题我们就逐个解决。首先是“北京人住在哪?”,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为北京人“构建”一个生活的环境。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北京人住在一片大森林里;有的说北京人住在山上;有的说他们住在一个山洞里;有的还认为他们的附近一定有水源……学生们各抒己见,综合意见,北京人的家就“建”好了。

然后我提供两条有关北京人的线索:

在北京人曾经居住的山洞里发现了:

1.十多万件经过打制的石器、石片,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

2.大堆大堆的灰烬,灰烬中发现烧过的骨头和树籽。

学生可根据老师提供的线索去推测、联想、想象,以“北京人的一天”为题,来讲述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围绕线索同学们分组讨论热烈,每组都提出了不同的方案,有的组还将北京人获取天然火的场景改编成了生动的故事:“在一个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傍晚,打了一天猎的北京人正向洞穴走去,突然看见天外一道刺眼的白光……”对于这些方案我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同学们对这些方案展开激烈的互评,说出各自的理由。最后再阅读课本,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先是自由提问,然后尽情地畅想,小组内的讨论无拘无束,课堂上的互评是观点不同之争,没有答错挨批的后顾之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出现教师明显的主观意识影响,没有诸如“如果你这样答就对了”“你的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这一类指责的话语,对于任何问题先表明立场,对错是非讨论解决,解决不了再求助于书本或老师。这样的课堂气氛确实开放自由,在学生看来,课堂因为可以畅想而成为无限广阔的空间,因为“言论自由”而成为展现自我的论坛,所以每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最初创设这种自由、快乐的学习气氛却并不轻松,我在开始采用这种开放式教学方式时就碰到了难题。

首先是课堂中自由提问环节,学生们提的有些问题看起来是“不搭调”的,这是为什么?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与此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获取的信息量有尽可能准确的掌握和判断,在这种掌握和判断的基础上,进行换位思考:“对于这一点学生们会怎么想?”并以此为依据来引导学生提问。这样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在思考时少走弯路,提问时就有针对性,不会“跑调”了。例如,在讲授《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若直接让学生对教材发问,则范围太大,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不多,因而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我让学生看内容标题置疑,学生们提出了“新航路何时开辟的?”“谁开辟的新航路?”“为什么开辟新航路?”“为什么叫新航路?”等问题。这些问题相对集中,且直击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疑问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开放式教学中最难控制的是互评环节,也是学生参与热情最高的环节。你方论罢我方驳,可有时因太投入以至“忘情”跑题,而这也正是大家所担心的“易放难收”的问题。或许有的老师还会问:“这样的讨论和互评的收效如何?”在这里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自由探索的方法,不是掌控他们的思维方向。因为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索即讨论和互评,是在与别人的观点交流甚至是冲突中进行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这些思想交汇点和观点碰撞点,以这些点为坐标,再去指引他们探索的方向,就避免了跑题。这种探索获取的结果可能是教师要教授的,有可能是全新的方式,但也有可能是错的,而试错正是学生批判地自我教育的必经环节,并通过对自己观点的批判、重建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种探索的结果是在思想和观点的激烈碰撞中获得的,它留给学生的印象无疑是深刻的。

解决了上述问题后,教师在开放式课堂中就可以收放自如,而学生也可在课堂上享受到思考与言论的自由,体味创造与获得的快乐。

二、开放式教学的延伸——特殊的作业延伸学生的兴趣并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中形成的兴趣如何保持并延伸到课外,让它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这是教学中的另一关键。从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教师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延伸,并将这种兴趣最终变成主动学习的动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尝试,收效颇佳。

例如在学习完第一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和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后,我布置的课外练习作业是这样的。

初中历史第一、二课课外制作题

1.石器:打砸、磨制石器均可(如打砸石器中的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磨制石器中的石锤、石斧等);

2.骨器类:骨针、箭头、渔叉、渔钩(可参照书第六页图);

3.陶土器:类型不限;

4.装饰品:木制、牙质、骨制、石制、泥制、贝壳制;

5.绘制商朝时大批奴隶、平民在田野的耕作图,或大禹治水图,或商汤灭夏攻战图,还可根据课本内容自选题材。

造型可参考书中插图和彩图册中插图,更重要的是要根据课本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安全提醒略)

每件作品需附上标签:

作品名称: 材质:班级: 小组名称: 制作人:制作说明(含仿制作品背景资料):(略)

学生参与的热情超乎我的想象,周末过后,一件又一件“作品”送到我的办公室,有石斧、石锤;有骨针、骨鱼钩;有贝壳、石子挂件;有木制鱼叉和矛;有泥杯、泥盘;还有想象力丰富的绘画,真可谓品种繁多,且每一件作品都附有制作说明和仿制物品的背景介绍。这一件件看似平凡、简单甚至有些粗糙的作品,它们的制作过程正是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由理论到实践的主动学习过程。在制作过程中,他们是学习的主人。

又例如,在讲授《春秋争霸》和《战功争雄》时,我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绘制春秋、战国时期几次著名战役的征战示意图,内容包括战争双方、征战的目的、采取的计谋、征战结果。学生们绘制的示意图简单明了,并配有说明。

如晋楚城濮之战:

简单的示意图,将复杂的战争瞬间简化,这个由繁到简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运用、凝练知识的过程。

在讲授第八课《活跃的学术思想》时,我布置的作业是在家庭成员中做个历史知识普及情况调查,调查表范例如下:

1.您知道: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E.韩非子 F.孙武 G.庄子吗?

2.您知道孔子故事吗?

3.孔子是:( )

A.大思想家 B.大诗人 C.大教育家 D.大交际家

4.您能说出几句孔子的名言?

5.您知道百家争鸣是什么意思吗?

这其实也是给学生在家长面前展示的机会,他参与的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想要“卖弄”一下,就必须先熟知这些知识,“卖弄”的过程就是运用巩固知识的过程。

以上三个特殊作业的例子分别体现了三种巩固知识的方法:例一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例二是将知识由繁化简凝练的过程,例三是理解展示即运用的过程。采用这些方法巩固知识,比练习题来得更直观、感性,而巩固的效果比练习题更持久。以上无论哪一种方式的作业,都是对学生课堂中形成的兴趣的延伸,使它成为学生课后主动学习的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历史知识在学生眼中就不再抽象、晦涩,而是生动有趣、直白,可表述运用。也就是说学生们对历史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点,对历史的掌握绝不是做几个问答题再死记硬背了,出于兴趣,他们将历史融入到手工作品中,将历史观点转变成自己的观点。

作业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作业正是开放式教学的延伸——将学生课堂中的兴趣延伸到课外,并让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三、开放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引导学生在主动求学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过去我们始终强调:不能直接“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但在开放式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让学生在主动求学的过程中自己摸索、确定适合自己的“渔”的方法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最好的东西是适合自己的东西。学习方法的获取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也许某种学习方法确实很好,却不适合所有同学,如果简单地“授之以渔”,难免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如果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去摸索、整理出学习方法,就可避免这种情况。

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组织、引导者,这一角色的职责,不再是“授之以鱼”,甚至不同于“授之以渔”,而是要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尽可能自由地去摸索“渔”的方法。在自由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设计的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要求学生以自己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为基础,自创方法参与,没有雷同的可能。课后生动有趣,方式多样的作业是学生兴趣的延伸和学习能力的检验,也是为不同学生度身定做的。在这样的学习和巩固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学习方法是最适合他们的。更重要的是,这样获取的学习方法可以在学习中随时自我调整、完善;或者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的学科不同,不断更新。因此,在以上的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讲是最好的。

通过开放式教学的实践,我认识到,教师要明确自己作为教学组织者的职责,课堂上做到“导”而不露声色,课后则要“导”而有声有色。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自由、快乐的学习过程,并由此产生学习兴趣后,让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猜你喜欢
开放式北京作业
开放式数字座舱软件平台IndiGO
北京的河
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的思考
开放式弹簧机数控系统开发
高等院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