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脉-未来

2011-12-31 06:51孙剑杰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完整性协调

孙剑杰

摘要:对分析研究上海这个城市的特色,提出对城市特色继承发展与保护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完整性 原真性 动态性城市精神 文化个性 协调

上海的历史不久远,但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一大都市,作为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见证,上海是一座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的城市。

上海曾经是划地而治的租界;近代产业经济的崛起地;近代金融商业地根据地;近代科学技术地引进地;近代海派文化地发祥地;近代人文史迹地富集地;近代建筑的荟萃地。

总面积为27平方公里的上海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已经划定并已获得市政府的正式批准。它们包括具有30年以上历史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各类建筑、建筑群和各有特色的城市空间。

完整性连片保护

有句名言说得好,“昨天的创新是今天的传统;今天的创新是明天的传统”。上海的城市建设,一定要体现“在保护中进行开发、在开发中注重保护”的精神。现在,上海确定了重点保护的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它基本上涵盖了上海所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传统,有代表性地反映了中国传统城市建筑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它们中既有花园住宅、公寓、新式里弄、旧式里弄等居住建筑,又有商业贸易、金融办公、文化娱乐、教育科研、医疗宗教建筑等公共建筑。此外还有少量市政、仓储、工厂和其他特殊建筑。而且,规划强调了对这些建筑和附属设施都必须“完整连片”地进行保护,以使它们的空间格局、街区景观能够完整地体现上海某一历史时期的地域文化特色。

通过这些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上海的时代记忆和城市文脉,可望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延续,从而使城市的文化内涵得到明显的提升。一句话,“传承历史,保护文脉,走向未来”,是根本宗旨。

原真性与动态性保护

所有城市的历史文化都是在进行中、发展中的,因而对它们的保护,也是动态的。保护方法有以下三种:其一,保存修缮大部分历史建筑主要以保存修缮为主,通过这种手段来保护建筑完好和正常使用。其二恢复重建。以遵循原真性为原则,确保原有建筑的地址、尺度、式样、材料等工艺结构上的一致。其三,改建更新。历史建筑改建以后的变化与保护内容必须相协调,功能更新要利于长久保护。如今,采用保存修缮方法的有外滩工商银行,汇丰银行;采用恢复重建的有进行室内部分装饰恢复的沐恩堂;采用改建更新的花园饭店,中环购物广场都是很好的实例。哪一种保护方式,首先必须提出一个全面的、原则性地保护方案,另外就是要分布实施,量力而行。

有些建筑至今结构良好,只是辅助功能落后了,如静安区东王里和西王里的新式里弄,徐汇区建业里的石库门建筑等,只要稍加修整,就完全可以适合现代人继续居住,让人们在古老的生存空间里同样享受现代文明。还有不少老建筑,如思南路、衡山路、新华路、虹桥路、愚园路一带的名人花园住宅,提篮桥地区的犹太人聚居地、提篮桥监狱,都既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纪念地,把其改造成充满生活气息浓厚的,“活”的博物馆,是极好的开展文化旅游观光文物博览区域,甚至国际交往活动的场所。

如果能够进行合理的功能开发和利用,成为教育、旅游、历史纪念、消费等多重功能的场所,不仅不会影响对它们的保护,而且会促使更多的人关心它们,使它们保护得更好。

保持城市精神和文化个性

上海早已把成为“国际大都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但是,并不是多竖一些高楼、多搞一些广场、多建一些现代街区就能够成为国际都市。因为对“高”、“大”、“阔”的竞争是没有止境的,倒不如把心思放在平面的发展上,精心构筑每个空间,切实为市民营造一个诗意的栖居。

要把城市遗产作为新的挑战来做,老上海遗留下来的东西,不管是帝国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都是上海人民的,把这些中西合璧的东西保护下来,让它重现生机,让城市的底蕴透出来。

保持个性就要抓住能够体现个性的元素,譬如:在上海,里弄石库门无疑最能代表上海的风格与性格。

里弄石库门兼具中西建筑特点,里弄缘自英伦联列集居住宅形式,石库门则由中国传统四合院脱胎而来,外置高墙,内设天井,独门独户,符合传统的民族封闭心理,符合富户大家居住。“弄堂是上海的特产,是属于上海人的,它记载了上海的故事,反映了上海人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心态。”罗小未在《上海弄堂·上海人·上海文化》一书中说。

“新天地”这个占地14500平方米,总楼面面积为21350平方米地都市休闲景区,其最为人们所熟知自当首推对老石库门的改造,成功的部分便是保留了城市旧有历史文化的标志,同时在建筑内部注入了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元素。“新天地”将这个代表上海的传统元素与时尚碰撞在一起,既满足了外籍人士和观光者对上海石库门的好奇心和泡吧的习俗需求,又为上海白领和文化人提供了怀旧和赏心的场景。无论是一种自觉的表露,还是一种附庸风雅的“表演”,都无处不在的散发出一种海派的韵味,体现出上海的个性。

如今的石库门被赋予各种文化涵义和时尚韵味之后,显示出从未有过的辉煌。这个最富特征的,曾经最底层的生存空间,如今却与摩登和时尚相遇,书写出另一种精致和优雅。

保护与发展相协调

很多建筑都是到了美人迟暮的境地,或是隐蔽在不为人知的里弄中,其中蕴含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四明村”──陆小曼和徐志摩的故居;“沁园村”──阮玲玉香消玉殒的故居;“重华新村”──张爱玲在上海最后的住处,她是从这里去香港……只有慕名而来的游人轻轻扣响历史的门环,只有当发展规划将它们打造成一个个日渐喧嚣的景点,才使这些地方又焕发出经济上的生机;或是被建设高楼大厦的推土机掩埋在瓦砾堆中,毁弃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地区、丧失了自己有赖于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记忆和个性,千城一面、千房一色,高楼竖起,特色尽失,如今,“XX里”、“XX坊”的弄堂已大片大片从上海版图消失,历史就是这样在我们指缝间溜走,记忆却留下来,代代相传,编织着我们的城市文化。

这就更促使我们要把握好建设和保护的关系,不断推进城市发展中使建设与保护有机结合。保护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首先要保护好一切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保护不是简单的保留,而是单体与群体的有机统一、点与面综合平衡、功能提升与形态设计同时并重,把历史文化积淀与时代特征要求完美结合,进行推陈出新的现代化改造。

要抓好规划、抓好管理、抓好机制、落实资金,把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要以加强特色、优化空间、美化环境为目标,把上海有价值的建筑和街区都纳入保护范畴,结合周围建筑和环境综合整改,形成错落有致、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城市形态,提升人居整体环境和生活品质;要求严肃处理各种违反法规、破坏历史风貌街区和保护建筑的行为,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要加强对保护规划工作的指导,进一步理顺市与区县的职责,合理分工、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积极探索有效整合市场作用和社会力量的运作机制,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保护性开发新路。

参考文献

阮仪三 王景慧 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罗小未,上海建筑风格与上海文化,建筑学报 1989(10)

常青,从建筑文化看上海城市精神,建筑学报 2003(12)

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5

朱志浩,上海乡土历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李天纲,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猜你喜欢
完整性协调
酶可提高家禽的胃肠道完整性和生产性能
防止调度自动化系统漏监视告警的一些措施
编写导学案的点滴思考
合作共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与法律规范协调问题研究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
谨慎性原则与相关会计原则的冲突与协调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
优化教学内容对程序设计课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