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服务递送中的多元合作模式及可持续性分析——基于“加油——在运动中成长”青少年帮扶项目的观察

2012-01-05 08:03翔,张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青少年体育

余 翔,张 强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北京 100875)

公共体育服务递送中的多元合作模式及可持续性分析
——基于“加油——在运动中成长”青少年帮扶项目的观察

余 翔,张 强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北京 100875)

运用个案研究方法对“加油——在运动中成长”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青少年帮扶项目的定位、执行策略、可持续发展安排进行分析,发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共体育服务的递送不再由政府包揽,而是演变为政府、社会力量、民间组织多元参与的模式,需求导向、参与共赢模式,社会创新、技术创新是确保公共体育服务递送具有可持续性的基础条件。

公共服务;体育;可持续

1 研究背景和方法

体育活动是当代社会有着强烈需求的公共产品,提供优质的体育活动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懈使命[1]。以什么渠道和方式为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有价值的体育活动是全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汶川地震后各方共同推动的“加油——在运动中成长”青少年帮扶项目这一典型事件,以个案研究方法梳理公共体育服务递送运作机制,探讨将这一成功机制移植到其他领域的可行性。

2 研究个案简介

“5·12大地震”后的灾区百废待兴,帮助当地青少年恢复身心所需要的专门人员和文体设施难以及时到位,使得青少年身心恢复成为灾后恢复重建中的一块“洼地”。基于这一点,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耐克体育用品公司、国际美慈组织在灾区开展了名为“加油——在运动中成长”的青少年帮扶项目(以下简称“加油”项目),这一项目源于美国,是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灾难社会学的原理进行开发设计,在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印度洋海啸、秘鲁大地震等灾难援救中曾使用过,被证明在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耐挫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等方面有好的效果。这一项目主要载体是游戏和体育运动,在执行中衍生出了“加油课堂”、“加油运动会”、“加油舞台”、“加油夏令营”等方式。以“加油课堂”为例,活动安排时间约为45分钟,活动主持者1-2名,主要是中小学体育、德育教师,也可由大学生志愿者充任,活动参与者为一个班级规模的中小学生。组织者事先按照热身、运动、分享、点评四个环节对“课堂”内容进行设计。在热身环节安排一些原地运动、肢体伸展操、励志语言传递、故事引入,在活动环节的运动方式包括“同舟共济”(7-8名同伴设法全部进入地上所铺的一张报纸上)、“10人同心”(每人用一个手指的力量共同托举起一个卧倒的同伴)、“车轮滚滚”(多名同伴组成一队,每次派出两人背靠背夹紧篮球绕过障碍)、双人绑脚跳、一个蒙眼一人导盲、过杆舞、多人跳绳等。在分享环节,主持人要组织参与者讨论运动表现、交流技巧、发表感言。在点评环节由活动组织者对本次活动的总体效果进行评价,并从体育、教育、心理等方面上对青少年进行启发、安抚、激励。

中国扶贫基金会、耐克公司在“加油”项目推介上采取了不同策略。在项目“破冰”阶段,扶贫基金会利用自身执行力,在基金会援建的板房学校、体育操场、新建学校等地方示范活动内容,邀请当地教育局和中小学派员观摩,消融社会各界的陌生疑虑。接着组织富有经验的主培训师对有兴趣开展项目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向培训合格者颁发“加油”项目安抚员证书,并配发项目教材、光盘和必需的运动器械,推广方还对开展项目的学校、社区进行观摩、走访,联合科研机构开展项目中期评估,带动更多的学校按质按量实施“加油”项目。在项目取得阶段性成绩之后,推广方转变了项目执行和管理方式,策划设立小额基金,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征募有志于参与此项目的灾区民间组织,确定了西南科技大学、北川心理卫生服务中心、妈妈之家、德阳星雨心理咨询中心以及甘肃文县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促进会五家申请机构获得基金支持,总体支持额度达120万元。推广方与中标机构就项目执行目标与方法,资金使用和审计、项目培训、督导和评估进行了约定。中标团队利用各自特长,将项目带进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灾后两年多时间里,“加油”项目覆盖了绵阳市区、北川、江油、平武、绵竹、都江堰、德阳市区、甘肃文县等灾区190多所学校和社区,参与到项目中的青少年达到10万人次。

“加油”项目的实施,对帮助青少年调适身心、尽快走出地震阴影,诱发青少年自我成长的潜质,塑造积极品性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不少学生及家长反映,项目给孩子带来了信心、欢笑,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积极的影响。开展项目的学校教师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明显改变,工作态度更为积极,与同事、学生关系更融洽,课堂气氛更活跃,教学水平有所提高。项目也得到了灾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有些地区将这一项目与政府推动的“乡村青少年宫”建设工程、“留守儿童之家”工程加以对接并长期坚持下去。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加油”项目被锻造成为政府高度关注的项目、学校引以为傲的品牌项目,家长欢迎支持的项目、青少年受益良多的项目、民间组织合作共赢的项目。

3 “加油”项目中的多元公共体育服务递送战略分析

3.1 需求导向的公共体育服务的战略定位

“加油”项目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基于该项目倡导的主题游戏、运动的主轴契合青少年需求,也容易得到教育机构、家庭的广泛认同,而且项目对场地、设备依赖性小,简言之,项目的直接受益者和利益相关方对项目存在着较强的动机和需求,这就触及了公共体育服务递送的核心话题:社会需求与项目选择的问题。如图1所示:

图1 公共服务的社会需求演化

和其他公共产品相比,公共体育服务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属性较弱,它没有好或不好的区分,只有“合适”和“不合适”的差别。作为灾区援助众多项目之一,“加油”项目瞄准了灾区的体育需求,充分论证了影响需求实现的环境因素。首先,项目明确不单是给灾区的孩子赠送体育用品,组织体育竞技,而是通过体育传递一种社会关怀和服务。其次,项目开展不是推广方单打独斗,而是充分调动了社会支持、家庭支持、朋辈支持等有利条件,使教育部门、学校、家庭、个人等各方的需求和期望都能得到满足。再次,项目精心塑造“理念-技术-实施”链条,避免了在满足需求时制造一些新矛盾,如“加油课堂”实施中为避免与中小学正常课程安排冲突,推广方向学校建议灵活利用体育、德育、心理课时和班会时间,也可以利用课间、课后时间来开展。根据中小学生的年级来商定“加油”项目的周、学期活动次数,还鼓励在“加油课堂”之外开展夏令营、板房运动会等相似活动。正是这种“需求-环境”相协调的体育服务战略定位下,“加油”项目能够在灾区极为繁杂、有限的条件下蓬勃持续的开展。当前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和民间组织对体育事业的公益性投入逐年增加,在资源保障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参与体育公共服务提供的机构和人士更应当思考体育服务递送的战略定位,这就好比一条“起跑线”,只有参与者都努力在瞄准广大民众的体育需求,建设好维护好递送渠道上下功夫,体育公共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才能更为靠前,更为贴近。

3.2 多赢式参与框架的公共体育服务递送方式

有了易于接受、操作性强、效果被多方认可的体育服务项目,如何建立好的实施机制,以各个行动方擅长的方式组织、配置物质、智力资源,并动员更多力量参与,是体育公共服务的倡导者和管理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加油”项目可以看到,多股社会力量扮演着不同角色。(1)作为资源提供方的捐赠企业和社会公众。随着慈善精神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兴起,不少企业、社会公众踊跃向公益事业捐款捐物,凝聚成了公共财政之外的另一股公共服务体系资源。在面向体育事业的公益捐赠中,除对大型赛事和体育场馆设施的捐赠外,专门投向群众体育事业,方便民众参与的捐赠案例会越来越多。(2)作为项目筹划和执行者的民间组织。近年来,非营利组织活跃在公益领域,成为公共服务递送的重要一极。在“加油”项目中,我们看到了非营利组织不同的角色塑造和分工:公信力和筹款能力强的大型非营利组织关注于筹资、开发项目,并为小型非营利组织(草根组织)提供资源和技术上的支持,而小型非营利组织擅长于动员志愿者、贴近项目受益群体,充当项目执行者。两者之间既是公共服务项目甲方与乙方的关系,也是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同时还有作为公民社会先锋的志愿者,他们大量汇集在民间组织周围,从一开始的“组织我从事公益”逐渐成熟,转向更为自觉的“我要从事公益”,成为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中坚力量。(3)为项目提供智力支持的学术、科研团体。新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模式涉及到体育、人文、经济、社会、管理、法律等多学科交叉。在“加油”项目中,推广方联合了北京师范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四川省社科院等多家机构参与项目论证、专家咨询、监测评估,为递送高质量的体育公共服务创造了条件,同时公共体育服务的鲜活案例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窗口。(4)为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指导的政府机构。新公共管理运动发出了政府应主要充当“掌舵者”而不是“划桨者”的呼声。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换的深入,服务型政府理念应运而生。在“加油”项目中,灾区政府、教体局及妇联、团委等组织不再是单一的主导者,而将工作重心放在为推广方连线搭桥,对灾区当地民间组织、志愿者进行管理、对项目的成功模式加以总结推广上,使我们看到了政府在处理公共体育服务事项上的服务姿态。过往政府将群众体育运动列为当然的行政职能,在活动形式、经费保障、群众发动上做了不少的工作,但由于公共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政府无法提供全方位、持久性、惠及面广的公共体育服务,而像“加油”项目这样由多股社会力量共同打造,更贴近于民间需求的公共体育服务,恰恰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职能的有利补充。在这种情境下,政府着力点可以顺利的转换到制定体育服务规划、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补助、规范和仲裁民间组织的行为方面,从而为社会力量递送公共体育服务留出了广阔的空间。(5)为项目“增能”的传媒力量。舆论媒体被西方人视作促进社会发展的“第四种权力”,能够创造和放大社会热点、焦点话题,引发各种效应。在“加油”项目中,中央、四川的报纸、电视多次报导,腾讯、搜狐等网络专门开辟了官网,他们的参与不仅增加了人们对项目的了解,产生了参与需求,也使得投身项目的各方面力量受到鼓舞。

上面的分析反映出,政府独力承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任务的时代已经过去,民间组织、学术机构、社会力量、传媒力量纷纷加入其中,而且大有用武之地,一种“产学官媒民”多元参与的公共服务新格局正在形成(见图2)。公共体育服务的传递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各方主体各有其使命和优势,需要活化各方之间的联系,将服务理念、项目资源、管理技术与社会网络、人力资源、体育文化特色等软资源结合起来,在参与层次、部门、过程方面进行探索,将公共体育服务的接力棒在资源提供者、倡导者(技术支持者、项目管理人)、实施者、志愿者之间逐次传递,通过良好的分工与相互增能,发挥更大的能量。

图2 多元参与的公共体育服务递送模式

4 公共体育服务递送的可持续性思考: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

当前全社会对体育公共产品的需求旺盛,一些公共体育服务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遭遇着“降温”(关注度和参与率的稳定性)、“断档”(资源分配平衡性)等可持续性方面的问题[2]。在“加油”项目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主要是两条:一是在项目规划和实施中形成一套完整的、便于操作的技术和一支合格的培训师队伍,作为永久性的技术基础和人力资源。二是项目带来的青少年行为和心理上的正向效应得到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共同认可,留下了良好印象和美誉度。其他的体育公共服务持续性递送策略设计中也有与此共通的地方,当代中国有丰厚的创新土壤,可以以社会创新和技术创新为驱动轴,更好的解决好公共服务的递送问题。

4.1 公共体育服务递送中的社会创新

公共体育服务的社会创新意味着对传统的直接递送体育服务模式加以扬弃,根据项目的内容、方式、资源做好项目面向群体和实施方式的战略定位,尽可能的营造多元而不是一元的参与格局,着力建设从学校、社区到家庭的体育服务全观体系。[3]依照这一理念构建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框架是富有弹性的,能够给各方主体提供观念和模式创新的舞台。其要义在于:一是充分调动实施项目的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民间组织的创造力。他们是公共体育服务递送的“临门一脚”,要支持他们确立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战略规划,促进他们的组织管理模式及能力建设的提升,使他们从任务型组织跨越到常规化组织。二是充分尊重参与体育活动的民众主体地位,注重他们的反应和感受。他们既是项目的目标,更是项目的主人,他们中的活跃分子可以发挥好的示范、凝聚和推动作用。充分利用好这些力量,可以将“别人帮助我们锻练身体”的局面逐步引导为“自己行动起来锻炼身体”。三是在政府的工作大局下构建链接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青少年工作等领域的开放性的多部门协同平台,协助地方政府在中国社会创新大背景实施轮次创新和联动创新。

4.2 公共体育服务递送中的技术创新

递送公共体育服务所需要的技术可分为业务技术和管理技术两大版块。由于不同体育服务的业务技术差别较大,对于有共性的技术要联合体育、卫生、教育、心理、文化等多学科专家来研发和完善,对技术细节和实施规范进行攻关,找出制约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症结,提高项目的示范影响力及复制成功率。另外要注重知识库建设。通过知识管理链条将项目参与各方有机链接起来,从常用的教材、光盘素材起步、努力编制界面友好、易于传播的技术指南、项目字典等。

在管理技术方面,首先,公共体育服务的实施前期应该开展严谨的基线调查,并据此设定可量化或易描述的项目目标。其次,要重视已实施项目的阶段性评估和总体评估。要确保评估主体的独立性和评估手段的科学性。再次,对于项目的示范、推广阶段所需要的激励手段要进行合理的安排,既保障好公共体育服务的广泛覆盖面,也减少一些公共产品提供中的“搭便车”现象。

通过“加油——在运动中成长”汶川地震青少年帮扶项目,我们验证了公共体育服务递送战略中的需求导向和多元参与共赢的模式。研究还发现,社会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实现公共体育服务递送可持续性的较优选择。

[1]秦小平、王健、鲁长芬.实现我国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刍议[J].体育学刊,2009(8):38-40.

[2]刘梅英、田雨普、周丽萍.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对策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7):10-14.

[3]董红刚、方新普、黄文仁.制度创新:体育利益格局均衡的保障[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5):1 -4.

Diverse Cooperation Mode in the of Delivery Public Sports Services and Sustainability Analysis——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teenagers'supporting project of"come on - grow up in sports"

YU Xiang,ZHANG Qia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China 100875)

The paper,by using the method of case study,analyzes the orientation,implementation strate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constructing teenagers'supporting project of"come on - grow up in sports"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The research result finds that under the new historic conditions,the delivery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is no longer solely taken care of by the government,instead it should be changed into the diverse cooperation mode involving government,social sectors and NGOs-a win-win mode guided by demand.Social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s are the basic conditions to guarante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delivery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public services;sports;sustainable

G80-053

A

1001-9154(2012)01-0024-04

G80-053

A

1001-9154(2012)01-0024-04

余翔(1977-),男,湖北荆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管理。

2011-09-27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青少年体育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新冠病毒及公共服务观念的渐变
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
我们的“体育梦”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效率分析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