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元分析的上市公司治理与关联交易关系研究

2012-01-05 01:46兰学润
关键词:董事董事会结论

宋 力,兰学润

(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沈阳 110870)

【管理与实务】

基于元分析的上市公司治理与关联交易关系研究

宋 力,兰学润

(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沈阳 110870)

上市公司治理与关联交易关系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元分析方法,对2004—2011年关于上市公司治理与关联交易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二次统计分析。元分析的结果显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与关联交易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独立董事比例与关联交易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元分析;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关联交易;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与关联交易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搜索到41篇对上市公司治理与关联交易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综合文献的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还是独立董事比例,其与关联交易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都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传统的文献综述具有“只述而无量化”的特点,很难对众多研究结论进行整合统计。基于此,本文采用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元分析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与关联交易关系的研究进行二次统计分析,以解决各个研究结论存在模糊性和矛盾性的问题,概括出研究结论的共同之处,得出更加科学的研究结论。

一、上市公司治理与关联交易研究假设的建立

1.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关联交易

高雷(2007)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关联交易呈倒U型关系,在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控股股东侵占行为发生率随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增大,但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达到一定程度后,利益侵占发生率将降低,关联交易等侵占行为减少[1]。

大多数学者认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关联交易相对越多,即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关联交易呈正相关关系[2]。余明桂(2004)认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大,表明其投票权越大,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和制约能力越强,其主导的关联交易也越难受到监督[3]。支持这一观点的还有刘明旭(2010)[4]、郭思永(2008)[5]等。鞠雪芹(2010)[6]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关联交易违规行为正相关,但是实证结果不显著,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存在股权结构不合理的特殊情况。

综合上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关联交易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来看,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观点,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关联交易呈正相关关系。

2.董事会规模与关联交易

刘明旭(2010)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关联交易呈正相关,董事会工作安排可以抑制关联交易的发生,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董事会规模越大其监督效率越低,关联交易的发生额越大[4]。这表明,董事会在日常公司经营管理中并没有起到对关联交易的抑制作用,形同虚设[7]。与其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余明桂(2004)[3]。

相反,有学者认为董事会规模与关联交易呈负相关,董事会规模越大、工作效率越高,其对关联交易产生的抑制作用越强。高雷(2007)发现,董事会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管会减少关联交易发生率[1]。王德武(2008)认为,董事会规模与关联交易呈负相关关系,董事会监督作用的有效性对治理关联方之间的利益侵占行为将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显著性不高,表明董事会规模对关联交易的影响是有限的,董事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8]。

综合上述董事会规模与关联交易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 董事会规模与关联交易呈正相关关系。

3.独立董事比例与关联交易

李明旭(2010)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关联采购和关联担保之间呈正相关关系,随着独立董事比例增加,关联交易发生额并没有减少[4]。这表明,独立董事制度对关联交易行为没有起到抑制作用,独立董事表面上按照规定进行公司日常监管,实际上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较多学者研究表明,独立董事的规模即独立董事比例对缓解控股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代理矛盾有着积极的作用[9],独立董事的引入能够有效地抑制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郭思永(2008)认为,独立董事比例与关联交易负相关,独立董事发挥作用越大,关联交易行为的发生率越小[5]。研究表明,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越大,越可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抑制内部交易的发生。黄珺(2010)发现,独立董事比例越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越强,就越有能力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真正对公司起到监管作用[10]。随着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日益完善,董事会对关联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行为将起到更加有效的抑制作用。高雷(2007)[1]的观点是,越是独立董事比例较高的董事会,越有能力防止董事会被操纵,从而确保董事会管理公司经营活动的独立性。

综合上述独立董事比例与关联交易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 独立董事比例与关联交易呈负相关关系。

二、研究样本选取与元分析结果

本文以2004—2011年作为样本选取的时间范围,以关联交易、公司治理、控股股东代理行为、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规模作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得到相关的研究文献41篇。研究文献的选取依据以下标准:(1)能够取得文献的完整内容和完整研究数据;(2)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并且提供了足够的量化数据(平均值与标准差,或者F值与样本数目,或者t值与样本数目),能够计算出效果量;(3)以公司治理和关联交易作为回归分析的研究对象;(4)关联购销、提供劳务、关联重组、资产转让、费用转嫁、关联担保、关联资金占用和资产租赁8种形式都划归于关联交易。

1.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关联交易之间的关系

针对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关联交易关系的研究文献,运用均值、比值比和同一研究结果占研究总数比例的方法进行分析。对同一论文与不同论文的不同研究结果共32个样本进行元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关联交易之间的关系

从表1中可以看出,fixed effect的加权效果量为0.494,P<0.05,95%的置信区间[0.491,0.497]并未包含0,说明加权平均效果量0.494显著异于0,由此可以得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关联交易之间具有相关性的结论。参照Cohen (1977)所提出的参考标准,效果量值约为0.10表示效果量低;约为0.30为中度效果量;0.50以上为高度效果量。此研究的总效果量是低度正向效果,验证了假设1。

然而,异质性检验的 Q值为466.104,P<0.05,Q值过高应采用randomeffect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在randomeffect的结果中,P<0.05,95%的置信区间[0.471,0.508]并未包含0,由此得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关联交易呈正相关关系。

2.董事会规模与关联交易之间的关系

针对董事会规模与关联交易关系的研究文献,同样运用均值、比值比和同一研究结果占研究总数比例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中采用随机权重的结果与采用固定权重的结果相近,表明样本的选取不存在偏倚性,元分析的结果见表2。

表2 董事会规模与关联交易之间的关系

从表2中可以看出,fixed effect的加权效果量为0.330,P<0.05,95%的置信区间[0.327,0.333]并未包含0,说明加权平均效果量0.330显著异于0,由此可以得出董事会规模与关联交易之间具有相关性的结论,其总效果量是低度正向效果,验证了假设2。

然而,表中的Q值为1 159.958,P<0.05,研究结果应采用 randomeffect进行解释。在 randomeffect的结果中,P<0.05,95%置信区间[0.371,0.447]并未包含0,因此,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所得的结论相同,董事会规模与关联交易呈正相关关系。

3.独立董事比例与关联交易之间的关系

针对独立董事比例与关联交易关系的研究文献,仍然运用均值、比值比和同一研究结果占研究总数比例的方法进行分析。对同一论文与不同论文的不同研究结果共28个样本进行元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独立董事比例与关联交易之间的关系

从表3中可以看出,fixed effect的加权效果量为-0.001,P<0.05,95%的置信区间[-0.001,0.000]包含0,说明加权平均效果量0.001未显著异于0,由此不能得出独立董事比例与关联交易之间具有相关性的结论。

研究结果的Q值为92 143.36,P<0.05,结果应采用randomeffect解释。在randomeffect的结果中,P<0.05,95%置信区间[-0.284,-0.245]并未包含0,由此得出,独立董事比例与关联交易呈负相关关系。

三、研究结论

控股股东、董事会和独立董事都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变量,但由于各因素的影响,对于这三者与关联交易的关系很难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本研究对众多结论进行整合检验,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关联交易正相关,验证了假设1。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与关联母公司之间的关系相当紧密,关联购销和股权转让等关联交易行为相当频繁,并且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其对公司的控制力就越强,发生此类交易的数额理论上也就应该越大。研究文献的限制、文献研究行业的限制以及需进一步调节的变量,都是进一步研究中需要加以注意的问题。

(2)董事会规模与关联交易正相关,验证了假设2。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没有对关联交易的发生实施很好的监督,起到应有的作用。董事会规模增大,关联交易发生额反而增多,这表明董事会形同虚设,监督效率非常低。我国部分上市公司董事会之所以没有发挥作用,不排除“一股独大”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由于公司缺乏一个以创造价值为评价标准的董事会绩效考核体系。

(3)独立董事比例与关联交易负相关。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原因在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是有效地抑制经理层对公司利益进行操纵的关键,能够减少关联交易等利益输出行为的发生几率,但独立董事经济上独立性的缺乏,使得其对关联交易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

[1]高雷,宋顺林.关联交易与公司治理机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4):59-65.

[2]陈旭东,王锦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关联交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07(3):34-37.

[3]余明桂,夏新平.控股股东、代理问题与关联交易: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4 (7):33-38.

[4]刘明旭,聂俊.公司治理效率分析:基于关联交易视角[J].会计之友,2010(3):80-82.

[5]郭思永.关联交易、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70-76.

[6]鞠雪琴,潘爱玲.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违规行为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10(7):71-75.

[7]宋力,丛秀燕.关联交易下的控股股东支持行为与公司治理[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42-46.

[8]王德武,钟富胜.公司治理、关联担保与公司价值研究[J].财会月刊,2008(12):3-5.

[9]孙班军,陈永斌,赵晨.监事会制度实施效果研究:以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为证[J].经济学报,2008(1):50-55.

[10]黄珺,潘美霞.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与控股股东关联交易:来自深交所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1):47-51.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listed com panies and related transaction based on meta-analysis

SONG Li,LAN Xue-run
(School of Management,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 110870,Chin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related transaction is a hot topic concerned by Chinese scholars for a long time.Combining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meta-analysis is applied to accomplish secondary statistic and analysis on empirical research literatur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listed company and related transaction from 2004 to 2011.The result of meta-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ercentage of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and the scale of directorate are both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related transaction,and the percentage of independent director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related transaction.

meta-analysis;listed company;corporate governance;related transaction;scale of directorate; independent director

F 272.9

A

1674-0823(2012)01-0055-03

2011-10-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5BJY004);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9YJA630101)。

宋 力(1963-),男,辽宁沈阳人,教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与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吉海涛)

猜你喜欢
董事董事会结论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论独立董事与外部董事的界分
——兼评“胡某诉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案”
论董事勤勉义务的判断与归责
兼职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一视同仁吗?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