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2-01-05 01:46唐孝中
关键词:信度子系统指标体系

葛 新,唐孝中

(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沈阳 110870)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葛 新,唐孝中

(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沈阳 110870)

科学地建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实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优化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构建起一套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从而进一步提高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价值。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业结构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伴随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系列制约我国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如乡村旅游产品质量低、产品雷同现象严重,乡村生态环境恶化,乡村旅游收入分配缺乏公平,社区居民满意度较低等,严重地制约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促进我国乡村旅游业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评价各区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并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在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SPSS13.0软件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建立了一套科学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期进一步指导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既能较客观地反映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又能较好地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作出评价,并为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一是指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遵循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要求;二是评价指标的定义、分类、范围、数据收集、计算方法选择等都要有科学依据。

(2)可测性原则。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可测性主要包括评价指标本身的可测性和评价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现实可行性。评价指标构建的可测性原则要求,在设计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时,对能够量化的指标要尽可能量化,对于不能量化的评价指标可以用具体化、可操作性的语言加以定性描述。

(3)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树立一种系统观念,将评价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进行筛选,同时正确地处理好每一个指标在该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设计出来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系统而全面地反映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政策等各个方面,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4)简洁性原则。评价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是建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目标,因而,评价指标体系所包含的指标应该以说明问题为主,而非指标越多越好。评价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数量多而广,不可能一一列举,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简洁性原则要求在构建评价指标时应该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通过专家访谈和系统分析,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评价指标,防止评价指标体系的冗余,在保证评价指标完备性的前提下,体现评价指标的简洁性,提高评价指标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2.初始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调查问卷设计

(1)初始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①文献分析法。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对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的检索,参考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1-8]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积极吸收和借鉴其合理成分,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初步确定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②访谈法。随机走访20位乡村旅游研究领域的高校教师、旅游经营管理人员以及部分在校研究生,听取了他们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及其关于评价指标的意见。在访谈过程中,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条件下,让不同访谈对象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尽可能保证所收集到的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2)初步筛选出的评价指标内容。在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根据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初步整理出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社会文化子系统和发展支持子系统4个维度60项评价指标构成,如表1所示。据此设计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采用态度量化的5级李克特量表,问卷中5级态度分别是“重要、较重要、一般重要、较不重要和不重要”,分别赋予5分、4分、3分、2分和1分。

表1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3.数据的收集

为了提高数据的科学性,从2011年2月28日到2011年4月22日期间,采用电子邮件和现场发放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对沈阳工业大学的部分教师及在校硕士生、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在校硕士生、辽宁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在校硕士生、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在校硕士生、山东财政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部分教师和在校本科生、江西农业大学的部分在校硕士生、淮南职业技术学院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黄山学院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本科生以及沈阳金运之旅国际旅行社的部分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35份,其中有效问卷226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6.9%,符合要求。

4.评价指标的筛选思路

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从两个视角进行考虑分析:一是考虑各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即评价指标的性能问题;其二是考虑各评价指标在进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时是否有重复性及贡献度是否稳定等。而因子分析等相关理论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克服以上两个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运用KMO检验及其显著性检验,以判断问卷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

第二,运用主成分法和正交旋转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以特征根大于1的标准提取公共因子,并对公共因子进行命名。

第三,对因子旋转矩阵进行分析,删除那些在公共因子上载荷较小的评价指标,并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不断优化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提高其科学性。

最后,对所建立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分析。

5.问卷数据的分析及其评价指标的筛选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的概念起源于1904年著名统计学家斯皮尔曼发表的一篇研究人的智力的定义及其测量的文章。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并根据变量相关性大小对变量进行分组,使得同组内变量的相关性较高,不同组变量的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都代表一个基本结构[9]。

KMO和显著性水平是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的重要指标,首先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各分量表的KMO和显著性水平分别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检验结果如下:经济子系统分量表的KMO=0.725,显著性水平为0.00;环境子系统的KMO=0.729,显著性水平为0.00;社会文化子系统的KMO=0.708,显著性水平为0.00;发展支持子系统的KMO=0.783,显著性水平为0.00。从上面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评价指标体系各分量表的KMO值基本上均大于0.7的标准(Kaiser给出了KMO检验是否适合因子分析的标准:KMO>0.9,非常适合;0.8<KMO<0.9,适合;0.7<KMO<0.8,一般;0.5<KMO<0.7,勉强可以,KMO<0.5,不适合[10]218)。说明这组数据的相关阵不是单位阵,各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对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是可行的。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旋转法对经济子系统分量表、环境子系统分量表、社会文化子系统分量表和发展支持子系统分量表分别进行因子分析,由因子旋转成分矩阵可以得到,经济子系统分量表中的“乡村旅游固定资产年投资增长率”、“乡村旅游外汇收入”和“乡村旅游带动系数”3项评价指标在每一个公共因子上的因子载荷均未达到0.5(Hair等指出,因子载荷大于或等于0.5的变量就可以被萃取出来),所以应该把这3项指标删除;环境子系统分量表中的“环境保护投入占旅游收入比重”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两项评价指标在每一个公因子上的因子载荷均未达到0.5,所以应该把这两个指标删除;社会文化子系统分量表中的“村民人均文化教育支出”和“乡村旅游客源市场构成”两项评价指标在每一个公因子上的因子载荷均未达到0.5,所以应把这两项指标删除;发展支持子系统分量表中的“乡村旅游产品是否具有鲜明的主题形象”、“停车场布局的合理性”、“乡村旅游国内外促销人次”、“是否成立乡村旅游危机管理机构”和“旅行社数量”5项评价指标在每一个公因子上的因子载荷量均未达到0.5,所以应该把这5项评价指标删除。

再次对调整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各分量表的KMO值和显著性水平分别进行检验,检测结果如下:经济子系统分量表的KMO= 0.739,显著性水平为0.00;环境子系统的KMO= 0.730,显著性水平为0.00;社会文化子系统的KMO=0.726,显著性水平为0.00;发展支持子系统的KMO=0.791,显著性水平为0.00。显然,各分量表的KMO值均大于0.7,且显著性水平为0.00,说明这组数据的相关阵不是单位阵,各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对这些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是可行的。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社会文化子系统和发展支持子系统分别进行因子分析,以最大方差进行正交旋转,得到其因子分析结果,并对各分量表的公因子分别进行因子命名,结果如表2~5所示。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6所示。

表2 经济子系统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表3 环境子系统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表4 社会文化子系统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表5 发展支持子系统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表6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1.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分析

信度(reliability)即可靠性,是衡量测量方法对同一对象多次测量所得结果一致性程度的指标。信度通常以多次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表示,信度系数越大,表明测量方法的可靠性程度就越高。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信度系数来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信度分析。α系数评价的是测量对象中各项目得分之间的一致性,属于内在一致性系数。α取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1,说明问卷的内在一致性就越好。通过SPSS13.0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以得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各分量表的Cronbach’sα信度系数如下:经济子系统的Cronbach’sα=0.735,社会文化子系统的Cronbach’sα=0.745;环境子系统的Cronbach’sα= 0.787,发展支持子系统的Cronbach’sα=0.794。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各分量表的α系数均大于0.7(Devellis提出了评价量表信度α系数的标准:0.6<α<0.65,最好不要;0.65<α<0.7,最小可接受值;0.7<α<0.8,相当好;0.8<α<0.9,非常好),说明本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

2.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分析

效度表示测量工具能够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征的正确性,采用效度系数来衡量。本文采用结构效度来衡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所谓的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是指评价指标体系所能衡量到理论上期望的特征的程度,即评价指标体系所要测量的概念能显示出科学的意义并符合理论上的设想。李灿等人[11]认为,以下3个标准可以用来判断问卷的结构效度:(1)因子分析提取的公因子应与问卷设计时的结构假设的组成领域相符,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应该大于40%。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每一个分量表的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均大于50%,且提取的公因子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的结构假设相符。(2)每一项评价指标都应在其中一个公因子上有较高载荷值(大于0.4),而在其他公因子上的载荷值则较低。从因子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本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均满足这个条件。(3)公因子方差均应大于0.4。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认为,本文所构建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三、权重的设计

本研究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的是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系统评价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结构,在每一个层次上依照某一特定准则,根据客观实际对该层次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对每一层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定量表示,利用数学方法确定下层指标对上层指标的贡献度,最后得到各项评价指标对总目标或综合评价指标重要性的排列结果。

本研究邀请乡村研究领域的专家对各层次的评价指标所组成的判断矩阵进行打分,并利用CR =CI/RI对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各判断矩阵均满足CR<0.1的要求,说明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令人满意的。通过计算,得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及其评价指标权重的总排序,如表6所示。

由表6可以得到,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环境子系统和社会文化子系统所占比重权值分别为0.495和0.251,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占有较高的权重,这进一步证明了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然环境不仅是衡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标准,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社会文化子系统中,社区居民所占的比重权值为0.384,进一步地证明了社区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学术界的观点一致,这进一步说明了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比较科学。

四、结 论

研究与建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许多理论问题、技术问题和应用问题。本文在借鉴前人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和发展支持4个维度创造性地提出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1]王良健.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旅游学刊,2001,16(1):67-70.

[2]杨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23-42.

[3]Frochot I.A benefit segmentation of tourists in rural areas:a Scottish 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3):335-346.

[4]张集良,邬秋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研究[J].旅游论坛,2009,2(6):890-926.

[5]文赛.北京门头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31-38.

[6]王玲娜.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框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4):452-455.

[7]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1999(1):15-18.

[8]秦红霞.乡村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29-49.

[9]楚金华,刘冉昕.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企业电子商务绩效评价[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157-162.

[10]汪冬华.多元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11]李灿,辛玲.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的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08,25(5):541-544.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GE Xin,TANG Xiao-zhong
(School of Management,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 110870,China)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implemen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rural tourisMand promoting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Based on literature analysis,expert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the SPSS 13.0 i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data.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are optimized.A set of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with higher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s constructed.The weights of each evaluation indicator are determined by apply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rural tourism;sustainable development;evaluation indicator;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questionnaire survey;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F 590

A

1674-0823(2012)01-0058-07

2011-06-20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基金资助项目(2010401037)。

葛 新(1966-),女,辽宁本溪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11-10-25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DOI为CNKI:21-1558/C.20111025.1534.005,http://www.cnki.net/kcms/ detail/21.1558.C.20111025.1534.005.html.

(责任编辑:吉海涛)

猜你喜欢
信度子系统指标体系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科技成果评价的信度分析及模型优化
耳鸣残疾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
车载ATP子系统紧急制动限制速度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