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青芜洲侗族多声民歌喉路歌的调式特征

2012-01-10 07:04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衬词音调侗族

李 强

(怀化学院音乐系,湖南怀化418008)

青芜洲侗寨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与广西交界之地,属于大侗区的南侗区范畴,这里交通闭塞,经济文化欠发展,较少受现代音乐文化的影响,仍然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歌”的侗民族传统生活习俗,劳动和歌唱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饭养身、歌养心”是侗民族对生活的真诚体验。这里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侗歌是他们传承历史、修养心声、自娱自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中侗族喉路歌是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族民间多声民歌的典型代表,在其音乐曲式、和声织体、表演形态等多方面有着不同于侗族大歌的独有特点,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喉路花歌是由两声部组成的民间原生态合唱,“索屯仫”下声部有着声部进行的“持续”的特点,“索庞”上声部有演唱歌词的旋律性特点。整体结构是由句组成,乐句长度自由,随歌词和衬词可加长可减短,歌曲由四个乐句构成,四句句首相似,但尾部较自由,类似“固定变奏”。二声部句首音调基本相同,音调相对稳定,句尾可伸长变化,可称为“句首固定,句尾可动”的结构形态。一声部常在二声部的一、两拍之后进入,开始先唱衬词“喉路”。二声部旋律性较强音区稍开阔,一声部和二声部句尾往往同时收束。歌曲演唱的节奏比较自由和复杂,是民族五声调式的多声民歌,音乐表现最为丰富,以五声商调式为主,有时也采用羽、商相互转调。歌曲起句的节奏相对规整、强弱比较明显。首先由主唱“索庞”起唱,(起着定调、定速的作用),在第三小节“索屯仫”主陪唱和陪唱进入形成合音。

起句部分没有歌词,都是由衬词组合构成,演唱中协调了各声部的速度、力度、和音等等,使声部协和、旋律优美、声音动听,按照通道青芜洲喉路歌传承人李运禄歌师的解释是“合同”,即每个声部必须和协统一,充分体现了侗家人对美的追求与理解。

歌词部分是“平行重复”乐段,句句之间的节奏、旋律相似,根据歌词的不同稍有变化,起句都是两小节的衬词(西、、 喉、 路 ),乐 句 结 束 都 是的和唱形式,(含引子部分)有一种强化音准、加强节奏的作用,为下一乐句的演唱做好准备。例:《喉路花歌》唱支初歌宽下心。

喉路花歌的歌词部分是由主唱“索庞”根据歌词和演唱的需要不断反复填词演唱,由于歌词的变化使旋律也有所改变,但仍然在调式、和音结构之中。在喉路花歌的演唱中,主唱“索庞”可在歌曲演唱的节奏中自由进入,不受衬词的约束,使演唱富有旋律、和音的细微变化,为歌曲注入了新的色彩,使歌曲演唱更具欣赏性。

喉路花歌的另一特点是:当演唱准备结束时,为了让对方做好接唱的准备,有一特殊的煞尾标识:由原拍子转为二拍子,加强了节奏感,快速演唱结束全曲。[1]在调查中歌师们介绍,这种独特的加速演唱是提示对方演唱就要结束,请做好接歌准备。例:《喉路花歌》唱支初歌宽下心 (结束句)

歌言两句来煞尾,不知对真不对真?

喉路花歌在调式发展中运用了大量的衬词以加强歌曲的和声性,(喉、路、咿、、刑、哪、西、啊、哦、勒、呀、、哈、)并将衬词和唱词混合使用,这样使多声民歌在衬词、衬腔的作用下发展旋律丰富织体,同时也为歌师 (“索庞”)演唱时的即兴编词创造了思考空间。从喉路花歌上分析可得出以下二类:一是衬词、衬腔旋律先起,唱词及主乐句随后进入形成声部,这是喉路花歌演唱的主要形式,唱词前都是由“西喉路”进入声部,有着稳定节奏谐和声部的意义。其次是衬词、衬腔在歌词和主乐句后面进入形成声部,使旋律线条交织、明确。由于侗族喉路歌多声性的形成,一种崭新的、立体的、多声的侗族审美意识随之产生。

通道侗族多声民歌是侗族民歌发展的自然产物,是朴实的侗族原生态民歌,是侗家人对自然的感性描绘,他们唱山、唱水,表达出对大自然最美的赞叹。因此喉路歌的表演场地往往都是以大自然为背景和舞台,如侗寨的鼓楼、风雨桥、吊脚楼都是侗家人对歌表演的场所,每当逢年过节、迎送嫁娶侗家人都会对歌三天两晚,主要演唱的歌曲就是喉路歌。侗族喉路歌演唱音域都不宽,大多在一个八度左右,用真声演唱,男声沉着浑厚,女声清纯亮丽,比较注重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侗语声调变化较多犹如歌唱,婉转动人,具有音乐性,特别是在群体对话中体现出多声的特点,因此它对侗族民歌的色彩、和音的形成、旋律的结构、歌唱的发声都有着很直接的影响。他们在歌唱中找到了侗族语言与歌唱发声之间的音调关系,并形成了注重用口语化的自然发声特点,这种类似“吟唱”的歌唱方法是侗族语言音调和音乐音调的结合,是在音调的高低、节奏、音阶以及风格上的抽象与升华。

在侗族多声民歌演唱中会有大量的装饰音,这些装饰音既是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也是侗族语言的音调特征,从喉路歌演唱特点上看,与通道侗族语言发声的音韵有着一定的关系。侗家人在歌唱中感受到了侗族语言的音韵与歌唱发声音调之间的相关特点,找到了适应自己演唱的独特发声方法和情感体现方式。喉路歌演唱的音调有着与通道侗族语言相互渗透的关系,在侗族民歌音乐的结构中可以找到侗语的痕迹,这种以民族语言音调为基础而形成的侗族民歌,为通道侗民族喉路歌的演唱提供了音调基础。侗民生活语言音调本身就富有音乐性,极为悦耳的九个调值,显现出了自然的多声部的特点,这使得并无固定音高和音律的侗语字调对民歌旋律音调的构成与发展有着一定的 (作用)联系。这种富有多变的语调特点大量的运用在歌唱之中,便产生了大量的装饰音符,这是民族语言与民族音乐的完美结合,符合侗民族审美需求,也是情感表达的必然方式。

结 语

[1]杨果朋,李强.湖南通道侗族喉路歌调查报告 [J].中国音乐,2008,(3):116,117.

猜你喜欢
衬词音调侗族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听力障碍幼儿音调异常矫治的实施建议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贴近大地:侗族栖居之所的智慧之思
越南女教师肌紧张性发声障碍对完成音调靶点基频的影响

怀化学院学报2012年1期

怀化学院学报的其它文章
广东地名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