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织田信长改革对继承权的影响

2012-01-11 01:23黄尚钦
黑龙江史志 2012年24期
关键词:继承统一改革

[摘 要]1573年由织田信长开启的安土时代为后世统一奠定了基础,其改革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改革在促进统一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民心,宦心,和军心为织田家的继承权埋下隐患。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中意外死亡后,织田家对集团的继承权也随之易手。最终是丰臣秀吉代织田氏承袭了信长的事业。

[关键词]改革;继承;统一

平安时代末平清盛首以武士夺取政权至战国时代,世袭制作为武士集团封建统治的支柱受到了广泛地尊重。但在“本能寺之变”后,强大的织田家却迅速失势。雄主织田信长死后,家业未被子孙承袭。他的改革使织田家勃兴的同时也削弱了其后嗣的继承权。

一、经济改革对继承权的影响。

(一)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南北问题深刻影响着日本社会。日本作为岛国,经济发展在工业革命以前严重依赖同大陆地区的交流。农耕时代东北地区受致于太平洋在经济文化交流上逊色于毗邻大陆的西南地区。这决定了长期以来日本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业社会下西南地区工商更为发达。从“应仁之乱”到江户时期,有名的大会战有几百次,大多在八月,十二月,一月农闲期进行。也反映当时日本经济农业主体性。其中北方的水利工程却远多于南方,而南方的的手工业和商业尤以堺为代表却在造船和外贸的发展强劲。南方以初级手工产品换取北方的农业原料。逆差使财富开始由北向南倾斜,而北方只能通过丰富的农矿资源勉强维持平衡。这种经济地位让整个北方社会都甚感不满并很快反映为多次的“上洛”。

(二)织田信长针对南北矛盾的改革

因需南方资金,技术和海上力量的支持织所以田信长经济改革以重南轻北为特点。他将商业重镇堺、大津、草津等作为直辖领地派“奉行”或“代官”统治。以堺为例不仅拥有丰富的国内外商品,也是信长巨大的财源。1569年1月,一次就向信长提供二万贯军用资金;且是日本的枪支生产中心,在铸造业上有“界锻冶”的盛名。

1.“乐市乐座”

信长取消封建行会“座”的特权。定歧阜附近的加纳与安土城下町等城市为“乐市”,一切商人可以自由贸易,免除市民的苛捐杂役。其为安土城下町制定的十三条规定,成了日本近世初期城下町条例的规范。今井林太郎认为:“废座是回答了新兴商人在所有场所自由经营的愿望”。战国时期城镇人口激增,总数达二、三百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30%。如石母田正认为:“织丰废座”是“废止妨碍自由经商的行会”。但城镇的繁荣是建立在农业的发展和盘剥削上。当时日本农业因兴修水利,大批沼泽地和荒地辟成新田,耕地面积增加。室町时代初,日本水田面积为九十四万町步,到战国时,达到一百六十三万町步,约增长了73%。这些土地大多在北方。北方经济体不满农业发展的利益为南方所榨取,亦不满于扶持南方的织田氏。

2. “关所撤废”

“关所撤废”在于促进物流。信长一进入京都,堺市豪商今井宗久就赠以名贵的茶具,并助信长控制堺。信长热情地接待今井宗久,并任为堺五庄的“代官”,授其向通过五庄的咸鱼类征收关税权,后又允其参与生野银山的经营活动。长期支持信长的豪商巨贾,为牟暴利,迫切要求开拓国内外的市场。“关所撤废”正是这种需求的体现。在“关所撤废”的同时信长还广修路、桥,规定主要交通干线的宽度为三间二尺(每间六日尺合1.818米),道旁植松、柳。在未同时设立旨在保护北方利益的措施的情况下,这样中央性的开放无疑对北方不利。

3.“检地”

从1568到1582年间,信长先后在近江、伊势、山城(现京都府内)、大和(现奈良县内)、和泉、越前、播磨(现兵库县)、丹波(现京都府内)、丹后(现京都府内)、信浓等地进行“检地”即土地清丈调查。全部登记了东大寺、兴福寺、法隆寺、多武峰氏等大寺社及其他封建领主的土地,初步整顿了土地领有关系。登记土地的计算单位也由过去用贯数表示的年贡量改为用石数表示的收获量。“检地”后再颁与朱印状,承认领主所有权。信长发动“检地”意在集权和敛财,他的继承者秀吉也进行检地,通过“检地”,其直辖领竟达全国土地总数的12.2%。可见检地的目的仍是掠夺土地。但“检地”也具有不公平性,偏远的北方豪族的土地隐匿量远多于南方,“检地”明显更不利于北方。“检地”后信长决定年贡额为收获量的三分之一。农民也因为失去荫蔽后受到更严厉的盘剥而不满。后来丰臣政权进行的“刀狩令”。据统计,收交的武器仅加贺国(织田时就已纳入統治属北方势力)江沼郡,就有刀一千余把,腰刀一千五百把,枪一百六十枝,其他武器一千余件。可见民间对“检地”不满最终是完全有可能通过武力来否定织田家的继承性。

重南轻北的影响并最终在“清州谈判”显现,北派彻底失败。德川家康、泷川一益则被排斥,而独木难支的柴田最终承认了以羽柴秀吉为代表的南方势力的决议,使织田家在继承权上更趋不利。

(三)信长经济改革造成的对织田家继承权的影响

1.南方经济势力膨胀

南方背景的大名,如羽柴秀吉、明智光秀及丹羽长秀等,坐拥雄厚的经济实力,且越来越不满信长的专制。商业为主的南方则要求更宽松的政治环境,这与信长集权的理想背道而驰,震惊日外的“本能寺之变”正是这种冲突的激化。纵信长嫡子织田信忠不殉难(信忠的死在宗法上也削弱了织田家族的传承性)。其继承权也甚可忧。

2.北方的贫弱

“本能寺之变”后,北方各镇未迅速反应,除观望情绪外,经济不堪,民心渐失,对中央有抵触,亦为要因。这也是“清州会议”失败的重要原因,经济上北方无力抗衡南方,使南方独大,织田家无法在制衡中取利。

总之信长的经济改革加剧了南北问题,社会矛盾和和族群分裂丧失了南北的民心。最终在发生“本能寺之变”后,织田家的继承权被否定,退出历史舞台。

二、制度改革对继承权的影响

随着形势的发展,旧体制已经不合时宜。信长试图改革制度,初衷在中央集权,却最终演变成个人崇拜,弱化织田家在继承权的合法性。

(一)强调实用主义,用人唯才,优升劣汰

首在改革用人制度。信长蔑视贵族世袭制除广揽人才外,亦欲同豪族争夺官员任免权。改革随信长权威的扩大,愈加迅猛。如一开始的“赤衣母众”、“黑衣母众”,而后的废除三大佐臣,及丰臣秀吉的崛起等。有人曾这样形容战国期间主臣间的关系:“君是船,臣是水,水涨船浮,水涸船也难行”。大批似林通胜这样能力虽不强却有守旧愚忠的谱代大臣被遗弃,代之以成功靠努力带有明显南方色彩的新臣,他们对信长个人的忠诚远胜织田家。最终也使织田家到了水涸船也难行的地步。

(二)思想体制改革

信长思想体系改革在于除旧布新。严厉打击以“一向揆”为代表的旧佛教势力。在镇压“一向宗”门徒起义的过程中,实行滥杀政策,仅长岛与越前两地被杀者就达五万余。在用兵的同时,信仰思想也在革新。信长引进西方天主教和自许为神,就是他企图平衡各派势力的努力。建安土城也是改革之一。安土城建筑在琵琶湖畔的安土山。此山东北、东西临湖,南北狭长,长一公里,是当时的军事要地。安土城筑成后,有人作诗云:“六十扶桑第一山,老松积翠白云间。宫高大似阿房殿,城险固于函谷关。”通过恢宏的城堡建立其政权强大不可侵犯的思维定律。但改革触怒了传统的思想势力。也削弱了织田家作为一个武家幕府来建立统治的基础。

(三)“兵农分离”

“兵农分离”应视为社会制度的改革。战国时就有人认为“(农民)贮藏武具,必使年贡杂赋滞纳,企图暴动。”通过“兵农分离”,既提高了军民的素质,也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抑制豪强。但“兵农分离”使军队职业化更为严重,将权膨胀。“兵农分离”打击了地方豪强却壮大了各派军阀,权利仍未收归中央。绝对权利的传递仍受地方军阀的牵制。

信长的制度改革属战时政策,通过集权而非官僚制度来统治,最终丧失宦心。集团就极易瓦解。尤其是信长受限于那个时代的思维认识,无法冲破神性的限制。在中央集权的同时,神化了自己,架空了家族。

三、军事改革对继承权的影响

信长的军事改革效果明显。但在军事上的辉煌胜利背后军心却涣散了,织田家的继承权也就因而削弱了。

(一)“天下布武”的最高理念

信长定岐阜城为根基时就树立“天下布武”的最高理念。这也成了信长军队的军魂,深植于每个将士心中。从信长的部将秀吉后来让德川家康等二十九位大名向天皇誓忠:1.保证交纳皇室领地税收;2.保证子孙万代尊奉皇室;3.永远尊奉关白秀吉。中从第三点永远尊奉关白秀吉也可以看出这信念最终目的。但“天下布武”并不界定特定的领导集团。理论上每个武士都可成为“天下布武”的领袖。当“本能寺之变”发生后,深藏在各个方面军将领心中“天下布武”的野心就喷涌而出。而织田家的继承权就是他们必然要否定的最大阻碍。虽然战国时代确有“下克上”的风气,但诸将的行为仍可理解为对这一理念的继承。

(二)火枪的大规模使用

十六世纪后,西洋火枪既铁炮开始传人日本。但因铁炮在填弹,射速,机动性,和使用环境上的缺憾一直难成战场主角。而信长提高火枪兵比例却使火枪的使用进入新的阶段。信长的所谓“三段射”是其武器改革的巅峰之作,但对自身也造成了一定冲击。马克思说过火药击碎了骑士的梦。火器的普及强化了军队的战力,但随着军队的职业化的深入,其威力的不可控性也在增加,火器使得割据更加困难。而继承权的实质就是守业。事实上后来的织田子孫们的抵抗也都是在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放弃的。

(三)善用破袭战

信长一改过往的堂堂之阵,充分挖掘“足轻”(轻步兵)的机动性,以破袭为重要战术思想。他在成名之战—“桶狭间合战”中能以少胜多就是凭借破袭迅歼今川义元的指挥中枢。信长的这一改革无疑影响到了他的部将们。在“本能寺之变”中,明智光秀也使用了相同的战术原则趁虚迅毙信长。而后的羽柴秀吉的“中国大返回”,同样是破袭战的经典案例。使得柴田、德川几乎没有作出反应的时间只好被动的接受事实。破袭战的普及加速了强弱的转换。自然也威胁到织田家的继承权。

四、结论

综上所述,织田信长的经济改革动摇织田家继承权的经济和民意基础,体制改革因失去宦心埋下了继承权挑战的隐患,军事改革因军心的涣散使这隐患可以在较短时间发酵并颠覆织田家的继承权。这些改革顺应时代潮流,自然也就削弱了封建家族继承的合法性。信长的改革目的在于实现中央集权和军事胜利。然而中央集权最终演变成权利绝对集中于个人身上而非家族上。军事斗争的成果被以丰臣秀吉为首的南方势力所篡夺,最终否定了织田家对集团的继承权。

参考文献:

[1]杉山博,南条范夫.乱世出革新.历史与人物,1979(4).

[2]岩波讲座《日本史》近世1.1963:78.

[3]奥野高广.战国大名.塙书房,1963:241.

[4]日本概说.中译本,244.

[5]北岛正元.体系日本史丛书7土地制度史Ⅰ.山川出版社,1975:28.

[6]杨昭全.论丰臣秀吉发动朝鲜战争的原因与性质.吉林社会科学院《学术研究丛刊》,1980(3).

[7]小和田哲男.战国大名战斗集团的编成.历史与人物,1979(4).

[8]刀狩令.史料大系日本历史(第四卷近世上).83.

[9]佐佐木润之介.日本民众的历史3天下统一和民众.三省堂,1974:259.

[10]史料大系日本历史(第四卷近世上).79.

[11]聚乐第行幸记.东京大学文学部史学会编:新订史料日本史记(上卷).山川出版社,1968:195).

[12]转引自:史料大系日本的历史(第四卷)近世上.大阪书籍社,1979:49.

[13]史料木系日本历史(第四卷)近世上.84.

作者简介:黄尚钦(1987-),男,福建省福清市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继承统一改革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淝水之战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统一方向 瞄准目标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