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

2012-01-13 16:07,
船海工程 2012年6期
关键词:海洋工程卓越工程师

,

(江苏科技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率先开展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计划实施期限从2010年到2020年,主要目标在于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卓越计划”代表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积极跟进,全力实施。这是实现建设一流造船大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学校跨跃发展的关键契机。全校上下,从谋求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实施“卓越计划”的重大意义;从试点专业扎实做起,积极推进,稳步扩大实施范围,务求成功。我校将在导向政策、资源投入等方面给予最大的保障和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也展开了一定研究。

海洋工程与技术作为我国船舶工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同时也是我国的新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国内各主要相关高校均积极设立了海洋工程专业方向[1-2],扩大人才市场的占有率。由于海洋工程本身属新型产业,加之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安装和维护本身的复杂性和涉及领域的多学科性,目前我国相关高校在进行海洋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培养模式。

“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是我校为配合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大发展于2011年新增的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现代海洋工程装备设计、研究、建造的基本技能和管理基础知识,计算机编程及应用能力,能在海洋工程装备设计、研究、制造、检验、使用、教育和管理等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方面工作的海洋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尤其侧重为国内各大海洋工程企业和地方海洋工程企业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2011年秋季开始招生,报考人数较多。可以看出学生对“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班的热情和期盼。我院也积极组织相关优秀教师对卓越工程师班进行授课和专业指导。

1 专业“卓越计划”实施思路

1)加大宣传。通过教师研讨会、学生宣讲会、校企协作会、政府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宣传力度,让学生、教师、社会都了解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规模适度。在国内行业部门的研究院大都转制成企业,创新能力和研发实体没有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规模应适度。试点期间,工程型的规模控制不超过30人。

3)特色培养。以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或制造项目管理型工程师培养为重点,以工程执业的基本资质为导向,借鉴国外优秀工程师培养的先进经验,探索并形成具有“工文交融”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4)分类指导。以“工程教育”为重点,建立“工程”与“管理”、“工程”与“技术”相融通的课程体系。

5)构建体系。树立“现代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观念,从制度保障、组织管理、实施方案、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资源建设、质量监控、企业合作、政策支持等各方面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6)完善机制。完善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相配套的机制体制,如工程学习、企业实训、奖学奖励、学业规划、执业培训、接续教育、教师聘任、师资培养、人事考评、兼职教师、校企联盟等运行和管理机制和体制问题。

2 专业“卓越计划”实施基础

1)良好的办学基础、先进的试验条件,完全能够满足拟设“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教学需要。拟增设的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隶属于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我院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是江苏科技大学最具优势的传统学科和特色学科,经过7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江苏以及全国造船界均享有声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十五”、“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于2008年7月获批江苏省首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建设专业、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同时也是江苏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处以及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中心挂靠单位。学院现拥有“江苏省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船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中心”。完全能满足对海洋洋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软件教学、试验教学的任务。

2)与国内知名海洋工程企业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产学研联合办学,拥有多个海洋工程的实习基地,完全能够满足本科教学需要。江苏科技大学不断拓宽办学途径,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海军政治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国积极开展合作科研和合作办学。与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等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了拓展合作领域、满足对海洋工程方向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现为江苏省海洋工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而且与国内知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烟台莱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签订了全面的战略合作协议。其中与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莱福士开展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烟台莱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为海洋工程方向的实习基地。因此江苏科技大学拥有良好的产学研办学条件,多个海洋工程方向的实习基地,为海洋工程方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条件。

3)拥有一支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的优秀教师队伍,具备完善的名师上讲台的保障措施及切实可行的政策和保障机制。拟增设的海洋工程专业隶属于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拥有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梯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1个,省级优秀学科带头人1个,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选3人,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1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9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2人。

在海洋工程专业方向配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助教1人,另外,还聘请兼职教授5人,均为海洋工程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的技术总工程师。专职教师中“青蓝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

4)专业建设目标明确,特色显著,措施得当,已取得了初步的建设成效。我校的海洋工程专业建设目标为:将海洋工程专业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省级品牌专业,并在海洋工程先进制造技术、先进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海洋工程结构力学性能、水动力学性能等方面形成显著的特色和优势,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培养学生质量高,成为我国,特别是江苏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最重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学校在江苏省船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中心的平台上积极开展海洋工程与技术的科研工作,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累积海洋工程与技术技术方向的科研项目经费已经超过2 000万元,在海洋工程与技术技术方面形成了显著特色,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为了满足市场对海洋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学校已经在原有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基础上配备了相关的师资队伍和实验设施,设立了海洋工程方向,学生可以在三年级时自愿进行方向选择,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培训,目前已顺利运行6年,每年平均为海洋工程相关企业输送海洋工程专业人才20人。

3 培养标准

3.1 培养标准总体要求

培养具备健全人格、能力突出,具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背景,海洋工程装备设计与制造特色,满足海洋工程领域对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基础宽厚、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工程素养突出、综合素质优秀,掌握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基础理论与海洋工程装备现场制造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卓越工程人才。

3.2 培养标准细化表述

首先,具备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流程、制造流程、资源配置与管理的一般性和专门的工程技术知识,掌握海洋工程装备项目需求分析、设计方案、制造技术中的关键核心技术,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与海洋工程相关的自然科学、数学、工程、经济管理知识,并具有创造性地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海洋工程装备项目设计、制造流程管理的潜力。系统掌握海洋工程共性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对海洋工程装备设计体系,制造流程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有专门的了解和掌握。

其次,具有不断获取知识,紧密追踪学科与技术发展动态的能力;通过深入海洋工程与技术企业工程实践,了解海洋工程装备项目设计、资源配置、项目管理控制的新兴技术和需求,具有能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分析了解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项目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同时具有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性。

具备较好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

具备良好的思想修养、职业道德,体现出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感。

4 培养模式设计与课程体系设置

4.1 培养模式

本科阶段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3+1”模式,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创设校内学科导师加校外工程导师的“本科双导师”制来配合完成人才培养。实施双导师制专业的所有学生,均按专业和兴趣组成学生团队分属不同的导师组,导师为团队建立档案和能力培养计划,通过实践项目来组织实施。学生团队管理由成员轮流担任负责人,以培养组织、管理和协调等多种能力。

4.2 课程体系设置原则与思路

培养方案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海洋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工程实践与项目实践为主线,划分为通识教育、大类学科基础教育、海洋工程专业教育及工程实践3个层次、4个环节。培养方案突出设计了包括工程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群、海洋工程与技术专题课程群、工程应用类课程、能力拓展、企业项目实践等教育内容,使学生有兴趣、有研究、有实践地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逐步地、系统地增长工程实践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1)通识教育。按照工程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和培养高素质社会人的要求而设置,并为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包括综合基础和基本技能两个模块。

在综合基础模块中,设置了由 “政治思想理论课、体育、历史”等系列课程构成的必修课程,由人文科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系列课程构成的选修课程。一方面满足对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人文科学与艺术、社会活动能力等各个方面素质培养的要求,另一方面满足工程建设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法规知识的要求,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理解工程专业及其服务于社会、职业和环境的责任。

2)在基本技能模块中,主要设置有计算机类、英语类、科技文献检索、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船舶与海洋工程导论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良好的中外文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基本工程与科研素养以及良好的竞争能力。

3)大类学科基础教育。培养海洋工程人才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包括工程学科基础和大类专业基础两个模块。

4)在工程科学基础模块中,设置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等力学类基础性课程,以及电子电工技术、电子电工技术实验、工程力学实验基础等课程,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得到实践技能训练。

5)在大类专业基础模块中,设置海洋工程基础、海洋平台设备与系统、专业英语、海洋工程法规、动力装置与电气设备、海洋工程环境学、海洋工程结构与性能实验等基本理论与实验课程,培养工程人才在大类学科专业领域中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建立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实现海洋工程背景下的大类专业基础知识教育。

6)专业教育。重点设置海洋工程装备设计与制造的核心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海洋平台结构与制图、海洋平台设计原理、海洋工程结构物制造技术、海洋工程项目管理与控制、海洋平台强度、海洋石油开发工艺与设备、海洋工程制造应用软件、海洋平台生产设计及软件等理论课程,使学生在大类专业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建立海洋工程的整体知识框架,了解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流程、掌握其中的关键技术,形成专业知识复合,逐步形成从平台总体设计、结构设计、生产设计到海工项目运行控制、运营管理整个过程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设置了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校内的海洋平台结构设计、海洋平台生产设计、计算机应用上机以及校外企业实践环节,如能力拓展、社会实践、企业认识实习、企业生产实习及平台总体设计、企业海工项目实践及毕业设计,使学生深入掌握海洋工程专业领域的工程理论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该专业方向所必须的工程实践能力。

5 企业学习阶段教学培养方案

“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一个亮点就是在企业的学习培养,这是区别于其它非卓越工程师班培养的重要特性之一。

5.1 培养目标

使学生具有海洋工程领域企业实践经验,掌握海洋工程装备项目设计、建造流程中的关键技术、能够胜任海洋工程与技术项目中的关键岗位、具有适应海洋工程领域发展需要的高端卓越工程师及精英人才为培养目标,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5.2 培养标准

在学校进行的通识类教育、大类学科教育以及海洋工程专业基本理论教育基础上,与我国知名海工制造企业联合基础培养具有海洋工程领域基础知识、掌握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流程中关键技术、并熟悉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项目的运行方式、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能够从事海洋工程装备的初步总体设计、结构设计及生产设计,能够胜任海洋工程与技术项目中的关键岗位的精英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在企业阶段主要学习海洋工程结构物制造技术、海洋工程项目管理与控制、海洋工程技术前沿(企业讲座)等结合企业实践的基本知识、接受企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平台总体设计、企业海工项目实践及毕业设计等现代海洋工程师的基本实践性训练,具有进行海洋工程装备初步总体设计、结构设计、生产设计及海工项目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5.3 培养计划

实行“工程教育不断线、创新实践不断线、企业合作不断线”的课程配置体系,丰富实践环节和企业学习的内容,注重工程系统的思维训练、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使用海洋工程专业计算软件和计算工具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训练和实践教学。

每年从新入校的海洋工程专业方向本科生中选拔30人(初次招生时,招生规模控制在30人),实行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采用 “3+1”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的总实践为3年,1年左右的时间在海工企业完成相关的专业课程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其它实践环节的学习。

[1] 王东旭,马修真,李玩幽.舰船动力“卓越计划”培养

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44-46.

[2] 刘文定,燕 飞.卓越工程师培养探究专业课程体系模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44-46.

[3] 张会霞,郭廷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船海工程,2011(4):46-47.

[4] 刘 刚,黄 一,张 崎,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校企合作探讨[J].船海工程,2011(4):34-36.

猜你喜欢
海洋工程卓越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青年工程师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解读《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
卓越之梦
重防腐涂料在海洋工程钢结构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