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渠:唯愿天下无拐

2012-01-19 06:27乔振祺
中国报道 2012年3期
关键词:拐卖儿童公安部犯罪

本刊记者 乔振祺

自2009年开始的一系列打拐行动,陈士渠始终参与并指挥。他说:“只要还有被拐的孩子,打拐就要一直进行下去。”

陈士渠中共党员,一级警督,法学博士,公安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办公室主任。2009年4月以来,在公安部统一部署的全国“打拐”专项行动中,陈士渠带领“打拐办”与全国公安民警一起,向拐卖犯罪发起凌厉攻势,令我国打拐局面焕然一新。陈士渠曾先后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标兵、中国十大法治人物等荣誉称号。

2011年4月,公安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办公室(下称“打拐办”)主任陈士渠的微博收到这样一条私信,“你好,近段时间以来,贵州省遵义市两城区相继发生儿童被拐卖案件,为了得到您的帮助,让失去子女的父母不再伤心绝望,现特向您反映情况……”陈士渠的回复是:“请把详情发给我。”并且连发了三遍“要尽快”。就是从这个线索开始,公安部开始直接介入这起系列拐卖儿童案的侦破工作。

自此以后,陈士渠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来自遵义的那位父亲的私信。这位父亲网名叫“飘云”,真名叫刘世刚,他微博上的头像就是他丢失的儿子刘峻宁。在向陈士渠微博求助的时候,他的儿子已经丢失了一年半。刘世刚说,“近期遵义丢失的孩子,已经有十几个了,丢孩子的父母望眼欲穿。”陈士渠的回复简短而有力,“理解。会把你的孩子找回来”。

2011年10月15日,几经周折,警方终于在河南林州找到了小峻宁。这时在河南亲自督办这起案件的陈士渠终于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可以给刘世刚一个交代了。10月25日,“2011.4.9特大系列拐卖儿童案件被解救儿童认亲仪式”在贵州遵义举行。陈士渠抱着小峻宁出现在现场,孩子的父亲刘世刚在这个泪雨滂沱的时刻第一次见到了他。

这起被公安部列为全国“打拐”专项行动1号督办案件的遵义市“2011.4.9”特大系列拐卖儿童案中,历时5个多月的侦破,共解救被拐儿童15名,抓获犯罪嫌疑人18人。

据了解,自2009年4月开展全国“打拐”专项行动以来,公安部相继推出了拐卖儿童案件“一长三包侦办责任制”、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DNA采血比对机制等举措,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全面加大打击拐卖犯罪的力度,拐卖犯罪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共破获拐卖妇女案件1.6万起,拐卖儿童案件1.2万起,共打掉7000多个犯罪团伙,刑事拘留拐卖犯罪嫌疑人5万余名;解救被拐儿童1.9万人,被拐妇女3.5万人。

自2009年开始的一系列打拐行动,陈士渠始终参与并指挥。他说:“只要还有被拐的孩子,打拐就要一直进行下去。”

微博打拐

“谁是偶的第150万名粉丝,如在北京,我请客,喝茶。”这是2月16日陈士渠发出的一条微博。如今,他的粉丝数早已超过了150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民警将解救的婴儿送到福利院。 摄影/张建鑫

对陈士渠来说,2011年11月7日在微博上收到的2000多人次转发和评论的祝福至今仍让他感动。那天,忙碌一天的陈士渠凌晨回家,随意发了一条微博:“周末这两天加班,今天案件有重大突破。刚回到家,很高兴。顺便告诉大家,今天是我生日。”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深夜竟收到了两千多条生日祝福。对此,陈士渠觉得“所有辛苦都值得”。

过去的一年,以陈士渠为首的公安“打拐”队伍借力网络和微博搜集线索,打拐取得了累累硕果,更掀起了全民打拐的风暴。陈士渠的名字也家喻户晓。去年12月,陈士渠荣获央视颁发的“2011年度法治人物”,举起奖杯的刹那,他大声喊出:“我只愿天下无拐!”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这位全国知晓度最高的警察、老百姓心目中的打拐先锋谈道,开通微博就是希望获取更多拐卖犯罪线索,解救更多被拐卖的受害人,增加网民的反拐意识。而他自己从未想过要出名。

2010年12月12日,陈士渠开通了自己的实名微博。一年多过去,他发了2500多条微博,粉丝超过153万。而他也未想到微博会产生这样大的影响力,也未预料到他会有如此多的粉丝。

实际上,早在2010年上半年,陈士渠还对微博这种“自媒体”传播工具接触不多。后来,在网名叫“大树”的一名打拐志愿者的建议下,陈士渠实名注册了新浪微博。从此,陈士渠把发微博当成一项工作,一有时间就更新。微博上的评论和转发,他也几乎条条必看。很多网友在发现拐卖线索时,会马上在微博上转给陈士渠,而陈士渠通常都会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每当收到线索,他会立即转交当地公安部门核查。去年一年,他的微博搜集了2000多条有价值的拐卖犯罪线索,从而解救了一批被拐儿童妇女。

“微博,对我来说,是工作中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士渠说,“通过微博搜集拐卖线索,参与人多,信息传递速度快,效果很好。而且通过微博这个平台,能够争取群众对打拐工作的支持,增强群众反拐防拐的意识。”他很乐于用微博和家长、志愿者、普通网友沟通。

“2011.8.30”特大拐卖儿童犯罪团伙专案侦破过程中,福建警方在莆田市湄洲岛成功解救一名被拐儿童。 摄影/姚大伟

“一年下来有差不多45万人联络过我,一天要收到100多条私信。”陈士渠说。他会一条一条看这些信息。这些信息很多是提供拐卖线索的,也有不少是鼓励或表扬的。

陈士渠在微博上说过,每条拐卖犯罪线索,都要布置核查。他没有食言。但凡和拐卖犯罪有关的,他都看得很仔细,每条线索都会安排调查,并在微博上回复网友。陈士渠的网上回复其实很简洁。去年12月24日,一位网友发出一条微博,帮助一名母亲寻找被拐20年的孩子。陈士渠的回复简洁却有力:“已督办此案,力争找回孩子。”

陈士渠怀抱刚刚解救出来的被拐婴儿。摄影/杜勇

陈士渠与被拐儿童家长进行交流。

“每每目睹被拐儿童重回父母怀抱,我都十分欣慰,感觉自己的加班加点和往返奔波是值得的。”从2007年开始从事反拐打拐工作,陈士渠见过太多骨肉分离的泪水和忧伤,目睹过太多被拐儿童家庭的痛苦。作为一名丈夫,一名10岁孩子的父亲,他感同身受。有了微博之后,陈士渠经常会在微博上安慰家长们,话说得不多,通常是“正督办,争取尽快找回孩子”。但这些话减轻了失踪被拐儿童家长的痛苦,让他们更有信心。按照陈士渠的说法,这种沟通,是告诉那些骨肉失散的家庭,要有找回孩子的希望。

在一次座谈会上,陈士渠询问一位高中毕业后被人贩子以高薪为饵拐卖到农村的女青年:“你不知道有拐卖这回事吗?”女青年回答:“在被拐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人贩子。”这一案例让陈士渠觉得,预防拐卖应该走在前面。所以,在利用微博收集破案线索的同时,他还会发布一些防拐常识,提醒社会公众多加注意。

深入一线指挥

担任“打拐办”主任近5年,陈士渠从不放过任何一次深入案发一线的机会。“不深入一线,就不可能了解打拐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也就难以做好拐卖案件侦办的组织工作。”陈士渠说。

2011年年初,云南省昆明警方获得线索:有犯罪团伙从云南昭通、红河、西双版纳等地拐卖儿童,并前往福建泉州、三明等地贩卖。

陈士渠说:“由于案情重大,接报后,公安部将其列为挂牌督办案件,由打拐办直接组织指挥,福建、云南两省警方分别成立专案组协同开展侦破工作。”“经过侦查,我们掌握了该犯罪团伙成员的大量犯罪事实,并锁定了相关嫌疑人和被拐儿童下落。”5月11日,在公安部打拐办统一指挥下,福建、云南两省动用了1200余名警力,在多地同时开展抓捕、解救行动。当天,陈士渠正身处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现场指挥解救行动。这次行动,福建、云南两省公安机关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100余名,解救被拐儿童80余名。

自2007年受命担任公安部打拐办主任以来,加班已是陈士渠的“家常便饭”,每天的睡眠时间也就五六个小时。“工作任务繁重,非常忙,曾经一个月去外地出差6次。”他说,“还有一些被拐卖的儿童没有被找回来,这些家庭都很痛苦。”

为了缓解工作压力,陈士渠偶尔会随手拍一些景物照片,或写一两句诗词发在自己的微博上,用他自己的话说,“每天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拍点照片,写两句诗,劳逸结合,要不确实是有压力”。

“最近感觉确实是要加强锻炼了,否则身体吃不消。”陈士渠笑谈道。

(实习记者徐赟对此文亦有贡献)

解救的被拐儿童与民警亲如一家。 摄影/宁东娜

打拐难题

陈士渠说,目前打拐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拐卖犯罪呈现跨区域、大范围、流窜作案的特点,在全国13亿人口中查找一个被拐儿童很困难。为此,打拐办在网上设立了打拐专栏、举报信箱,开辟了打拐博客、微博和QQ群,充分发动群众,警民联手打拐。

打拐措施

一长三包侦办责任制“一长”,是县市区公安机关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要担任专案组长;“三包”,是专案组长要对案件侦办、查找解救被拐卖人员、安抚被害人家庭的工作全程负责到底。

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核心是快速反应,关键是各警种联动合成作战。按照要求,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下达处警指令要快;治安、派出所、巡警、交警等街面执勤力量出警动作要快;路口路面的查控堵截措施落实要快;刑侦部门立案开展侦查要快。合成作战不仅要求调动多部门、多警种共同参战,而且还要在警力调动等方面简化手续,实现扁平化指挥。

DNA采血比对机制在接到孩子失踪被拐报案后,公安机关采集其父母的血样检测DNA入库,同时对来历不明儿童也采血入库。全国打拐DNA信息库能够自动比对,如果有父母和来历不明儿童的DNA信息吻合,会自动提示。对于比对成功的父母和孩子,公安部会对其进行复核,确认后会将孩子送还亲生父母。

猜你喜欢
拐卖儿童公安部犯罪
公安部要求进一步加强公交车安全防范工作
公安部交管局提示:关注儿童十大交通安全关键细节
Televisions
什么是犯罪?
公安部首设“反恐专员”
消除拐卖儿童需要智慧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张某拐卖儿童案公诉意见书
看看美国如何防止拐卖儿童
公安部新增1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