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外采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2012-01-23 00:47宋润琴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血站献血者职业倦怠

宋润琴

河南省鹤壁市中心血站,河南鹤壁 458030

血站外采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宋润琴

河南省鹤壁市中心血站,河南鹤壁 458030

目的 探讨血站外采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方法 对血站外采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结果 职业因素、个人因素、报酬因素和生活压力是外采人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可采取加强社会支持,建立良好的组织氛围,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等策略进行预防。 结论 缓解血站外采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可提高血站的总体形象,使工作质量和身心健康同步提高。

血站;职业倦怠;外采人员;应对策略

职业倦怠是一种由于去人性化、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下降而构成的生理上和心理上多维度的综合性症状[1]。血站外采人员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内容单一,机械性、重复性很强,因此血站外采人员是产生职业倦怠的人群之一[2],需要大家去关注和关心。

1 外采人员职业倦怠的特点

血站外采人员一旦产生职业倦怠,在工作中就缺乏了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做事敷衍,工作效率下降,畏难情绪加大,工作热情消失、工作满意度下降。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改变现状,就会导致血站外采人员产生离职、调换岗位等愿望或行动。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际交往变得淡漠,甚至恶化,常常表现为冷漠、急躁、否定等消极情绪。当面对自己周围的人和无偿献血人员时,不能设身处地考虑献血者的感受,对献血者的要求不能满足。也影响了血站在无偿献血人群中的整体形象。

2 外采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2.1 职业因素

采血工作机械性、重复性很强。对每个无偿献血者都千遍一律重复着接待-征询-体检-抽血的繁琐工作,同时还要承担献血者献血后的恢复教育工作。对每一个献血者说的话基本一样,而且要时刻保持工作热情,为每一个献血者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并且这些工作每天无数次重复。另外,每次采血血站领导都会严格要求,并且亲自带队,必须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外采人员常常产生抵触情绪,从而诱发外采人员产生职业倦怠。

2.2 社会因素

无偿献血是提高血液质量的保证,是救死扶伤的需要,是合理使用有限的血液资源的需要,是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行为,无偿献血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无偿献血也架起了人与人之间友谊的桥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目前,公民对无偿献血的认识不够,很多人对“我无偿献血,患者有偿用血,血站赚钱”的模式存在误解,主要原因可能与宣传力度薄弱等因素有关。因此,对外采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了社会监督,使外采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思想压力加大。

2.3 报酬因素

外采工作人员工作时间长,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并且一年四季,不论酷暑严寒,均必须早出晚归,甚至节假日加班加点。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劳动价值未得到合理体现,造成外采人员的心理失衡,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2.4 生活压力

在生活上,外采人员也会产生职业倦怠状态,常常导致家庭矛盾,行为、态度和心理处于失衡状态。在工作中常常导致差错,反过来又会加重倦怠症状,形成了恶性循环,对本身及家庭均可造成伤害[3]。

3 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3.1 加强社会支持

外采人员面对的是一群不同职业、不同学历、不同年龄段的献血人群,投入的是一种长期的、较大的情感行为,社会应给予他们更多情感上的支持。因此要加大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了解和支持这项工作,为外采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赢取社会支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有一定程度的相关[4-7]。更多的社会支持,使外采人员有了更多的缓解压力和倦怠的途径。

3.2 建立良好的组织氛围

血站领导组织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组织外采人员多参加文化娱乐、公益宣传,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降低外采人员的工作强度,保证法定假日和休假安排,定期进行体检和心理咨询指导,适当给予岗位变化和职位升迁机会,激发其成就感,进而提高外采质量,以期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8-9]。

3.3 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外采人员应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不断提高与献血者的沟通技巧和人际关系处理的技巧[10],掌握自我调节和减压的方法,定期进行身体锻炼和精神放松训练,逐渐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提高自身对外界环境的应急能力,以愉快的心情参加日常工作,通过工作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得以体现,体会为献血者和患者服务所带来的人生乐趣。

总之,缓解血站外采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需要社会、组织和个体要共同努力,取得更多的社会理解与支持,才能有效预防职业倦怠,确保血站采血等工作顺利开展,进而提高血站的整体形象,最终提高外采人员的工作质量和身心健康。

[1] 唐昕辉,李君春,耿文秀.国外工作倦怠观的理论探索[J].心理科学,2005,28(5):1185.

[2] 毛桂平,杨青成.外采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J].临床输血和检验,2010,12(1):63.

[3] 陈晶,方鹏骞.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原因剖析及干预策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7):72.

[4] 陈晶,吴均林.医护人员工作倦怠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医学与社会,2007,20(12):6-7.

[5] 朱慧娟,耿文娟,陈芳,等.儿科护士情绪智力与职业倦怠相关性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58-60.

[6] 彭燕.医护人员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相关性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8):35.

[7] 文才.浅谈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2):63-64

[8] 范竹青,张捷.国内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研究概况[J].中国医药导报,2010,7(4):5-7.

[9] 刘佩,操静,陈宛婷.某医院外科不同护龄护士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54-55.

[10] 王丽.血站与血液筛检不合格献血者的沟通技巧[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95.

R193.3

C

2095-0616(2012)11-145-02

2012-04-09)

猜你喜欢
血站献血者职业倦怠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探讨
2018年南宁市无偿献血人群分布特征分析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后再次参加献血的情况调查研究
信息化下血站消防安保建议
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当前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