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名外来务工人员对非法行医的认知情况调查

2012-01-23 05:47肖碧梧欧子相张黎明梁军宏
卫生软科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医托行医务工人员

肖碧梧,欧子相,张黎明,梁军宏

(中山市卫生监督所,广东 中山 528400)

从全国各地多年打击非法行医的经验来看,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外来务工人员一直是非法行医的主要市场,而他们对非法行医的认知程度决定着今后医疗市场管理政策制定和医疗市场秩序整治方向,本研究通过对 922名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将为今后加强健康就医宣传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本研究选择外来务工人员为调查对象,在中山市外来人员集中、非法行医案发较多的小榄、东升、西区三地派发调查问卷,问卷主要从是否知道什么叫非法行医、平时生病是否选择到小诊所或药店就医、是否相信医疗小广告、是否知道到小诊所或药店就医的危害4个方面了解调查对象对非法行医的认知。通过对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岗位、月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对非法行医认知程度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 000份,收回980份,其中有效问卷922份,有效率94.08%。其中男性531人,女性391人。年龄大部分在35岁以下,占73.37%(680/992),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及中专者较多,占 69.73%(643/922),15.9%的为小学,14.3%为大专及以上。月收入大部分在4 000元以内,超过4 000元的仅有14.9%(138/922)。本次调查的务工人员的工种主要是车间工人、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 67.78%、19.42%和12.80%。

2.1 外来务工人员对非法行医认知总体情况

922名外来务工人员对非法行医的认知程度普遍不高,表示知道或者知道一点什么叫非法行医的仅有40.50%;尽管有54.66%的调查对象表示知道到小诊所或药店就医的危害,但仍有高达60.30%的人选择到小诊所或药店就医。与赵树奎[1]等人的调查结果不同的是,平时生病时选择到小诊所或药店就医的对象中,有42.65%表示是通过朋友或老乡介绍找到就医的诊所的;17.06%则是通过电视、报纸上的广告以及这些小诊所的广告小册子而得知的;40.76%是自己找到的。

在选择到小诊所或药店就医的原因中,52.61%表示“方便”,43.13%表示“离住的地方近”,13.74%和9.0%表示“收费便宜”、“服务态度比大医院的好”,仅有3.32%表示“医术好”,提示他们选择去小诊所或药店就医的主要原因是方便、离居住的地方近、收费便宜以及服务态度好,并且在就医的过程中,不会想到需要查看行医者的相关执照或行医资格证。

在被问到遇到非法行医时,是否知道向哪个部门举报时,绝大部分表示“不知道”;表示知道的,在被要求写出具体的部门时,多数写的是“公安”、“工商”,能正确写出“卫生部门”的不足20人,这些都说明了他们对非法行医缺乏认识,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也表明基层医疗资源不够均等化,不够便民。

2.2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外来务工人员对非法行医的认知

从表1可见,不同性别对非法行医的认知没有显著性差异;表2~表5则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岗位、月收入对非法行医的认知存在显著性差异,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月收入越低,对非法行医的认知越低;管理人员以及营销人员对非法行医的认知比一般车间工人高,这一方面是因为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多为文化程度和月收入均较高的人员;另一方面,一般车间工人的日常工作强度大,活动时间及范围都有限,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机会较少,这都是三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所在。

表1 不同性别对非法行医认知情况

表2 不同年龄对非法行医认知情况

表3 不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对非法行医认知情况

表4 不同工种工人调查对象对非法行医认知情况

表5 不同月收入(元)对非法行医认知情况

2.3 不法医疗广告的影响

一些民营医疗机构及个体诊所为了招揽生意,大量印制 “宣传”医学知识的小册子,内容并没有对其自身机构进行宣传,但印上单位名称以及地址、电话等,内容多与“无痛人流”、“性病治疗”等有关,吸引了一批由于害羞和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心理而不敢去正规医院就诊的未婚人员去就诊,但这些诊所没有资质开展这类项目。由于通常选择在晚上、人流量大的地方派发,派发的时间不定,地点经常变换,这种小册子虽然没有明确为该单位进行宣传,但容易给群众造成误解。对于这种边缘性的广告,卫生部门不能凭《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进行处罚。而印制这种小册子的多是外市、无牌无照的印刷厂,工商或文化部门都无可奈何。

2.4 “医托”现象的危害性

在被调查对象中有16.30%表示遇到过医托,这些医托受雇于不良医疗机构或医生,运用各种诱惑性或欺骗性的手段,把防范意识差的患者骗到非法雇主处就医[2],而目前对医托的监管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一套很好的管治方法。

2.5 医疗体制改革带来的弊端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进行了二十多年,着眼点却在于减轻财政负担,压缩社会福利,政府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支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全社会卫生总费用的构成中政府投入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用于公共卫生的投入比例明显过低且呈下降趋势。医疗服务体系改革指向商业化而非市场化,各级医疗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惜开大处方,以药养医,重复检查,最终导致民众“看病难看病贵”,不敢上正规的大医院就医;另外,大医院往往病人较多,看一次病花费大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医务人员态度较差,医患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非法行医人员却是态度热情,服务灵活,随到随看。在本次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中,就有过半的调查对象表示到小诊所就医的原因是其“方便、服务态度好”。

3 建议

3.1 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非法行医的主要市场是外来务工人员,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月收入越低,越容易相信非法行医,因此,在宣传教育上除沿用现有的电视、广播宣传外,还可采用走进工厂的形式,以健康知识讲座、图片展出、文艺演出、有奖知识竞赛等方式对工厂的工人进行宣传教育,向他们灌输非法行医的概念、非法行医的危害以及正确的就医观念和行为,并告知他们正确的维权方式。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容易被医托蒙骗的现象,大力向他们宣传医托的危害性,并把医托常用的伎俩及表现形式告知他们,提高他们的警觉性及自我保护意识。应该让打击非法行医的宣传教育走进学校,尤其是外来工子弟学校,让小孩子成为我们的“义务宣传员”。还可参照其他地方的做法,如在各大新闻媒体和网上公开举报电话,对典型案例及时予以曝光[3];实行举报有奖制度,对查证属实的举报投诉者予以奖励[4]。

3.2 实现基层医疗资源均等化

2009年4月,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医改方案,从二十多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目标。但医改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达十几个,也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更不是中山市自己能解决的,现在能做到的就是根据全国的《医保基本药物目录》,尽快出台适合中山市实际情况的地方《目录》,从而切实降低药品价格,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公立医院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因此不管是医院领导还是医务人员,都要有一定的危机感,要转变观念,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改善医患关系。

3.3 制定全国性医疗保险政策

尽快在国家层面出台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把现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医保政策统一起来,制定一个标准,这样既能便于医保帐户的转移,也便于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最终实现一地参保,全国就医。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加快形成对外开放的多元办医格局,尽可能压缩非法行医的生存空间。

3.4 规范管理医疗广告

工商、卫生、文广新局等部门应加强合作,从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三者着手,规范管理医疗广告;在监管的同时,可以限制广告播出的时间,以净化我们的视听环境[5];对于那些边缘性的医疗小广告、宣传小册子,建议由行政执法局进行管理,减少他们派发的机会。

[1]赵树奎,吕建华,周德新,等.流动人口对非法行医行为认知情况调查[J].首都公共卫生,2008,2(4):184-186.

[2]杨新平.医托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法制,2007,15(4):16-18.

[3]杨永朝,李晓军,张雪彩,等.打击非法行医 规范医疗市场[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8,15(6):473.

[4]柴厚杰.关于打击非法行医工作的思考[J].中国卫生法制,2007,15(2):24-25.

[5]王 梅.新《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解读[J].卫生软科学,2008,22(1):71-73.

猜你喜欢
医托行医务工人员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板鸭”行医记(一)——中医在西班牙行医的特点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外国人来华行医不应免试
广电媒体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关爱报道”的探讨
保洁员承包诊室 雇来“医托”忽悠患者
章太炎好行医 无人敢求诊
非法行医瞄上“义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