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病的诊治

2012-01-25 16:11于晓丽郑同上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年10期
关键词:肉汤病料猪链球菌

于晓丽 郑同上

(1.新疆吉木萨尔县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吉木萨尔 831700;2.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镇畜牧兽医站,吉木萨尔 831700)

吉木萨尔县某养猪场于2012年5月发生一起以育肥猪为主的流行性猪病。该病发病突然,死亡较快,2~3d后蔓延至整个猪场。表现为突然不食,体温41℃~42.5℃,结膜潮红,流泪,有浆性鼻液,呼吸困难,腹下、肢端、耳等处皮肤出现弥漫性紫斑。经流行病学的调查、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和动物接种实验,确诊为猪链球菌病。

1 发病情况

该猪场饲养育肥猪380头。其中,25~40 kg育肥猪126头,40~60 kg的162头,60 kg以上92头。所有猪均经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苗三联疫苗免疫,生长良好。5月上旬在25~40 kg的猪群中出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呼吸困难和跛行的病猪,之后各体重段相继发病,并波及全场。1个月内先后发病180余头,发病率为47%。

2 临床症状

急性型病猪多数突然发病,初期体温升高至40℃~42.5℃,食欲废绝,精神不好,皮肤和眼结膜潮红,继而耳尖、颈背、腹下和四肢内侧等处出现紫色红斑。有的出现运动失调,站立不稳,头颈歪斜,肌肉震颤、卧地时四肢呈划水样状,死前呼吸迫促,呈犬坐姿势。有的体温下降至常温或常温以下,最后衰竭而死。有的急性型病猪发病后于次日即死亡或倒地不起,口、鼻流白沫,触摸时惊叫。全身皮肤呈蓝紫色,体温41.5℃以上。

3 剖检变化

鼻腔有黏液和泡沫,气管充血。胸腔浆膜有弥散性出血斑,肺轻度水肿、充血、出血、心包积液,心肌、心内膜有出血斑,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出血,尤以肠系膜淋巴为甚。肝、脾肿胀明显,呈暗红色。肾充血,稍肿胀并有轻微出血点,胃底部出血,十二指肠和空肠前段有弥散性、粟粒大的出血点。膀胱充血,有的呈紫红色。

4 实验室检验

4.1 涂片镜检

无菌采取病死猪的心血、肝、脾、淋巴结、肾涂片、触片,革兰氏染色及美兰染色,显微镜检查,可见少量单个或2~3个并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4.2 分离培养

用上述病料接种于血琼脂平板、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 h后,血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形成圆形、透明,灰白色、中间隆起、露珠状小菌落,菌落周围有溶血环,菌落周边呈明显β溶血。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不良。该菌纯培养后接种于普通肉汤中,置37℃培养24 h,肉汤均匀一致,轻摇肉汤试管,肉汤轻微混浊,管底形成黏稠沉淀。48 h后上部澄清,不形成菌膜,涂片染色、镜检,可见2~8个链状球菌。

4.3 生化反应

分离菌能分解葡萄糖、乳糖、山梨醇、蔗糖,不可分解菊糖和甘露醇。

4.4 动物实验

将病死猪的肝、脾、肺、淋巴结病料制成1∶10的悬液,给3只健康兔腹腔接种,2ml/只,并设3只为对照,分别注射生理盐水2ml。结果,对照组3只兔健活,试验组3只兔在12~48 h相继死亡。剖检死亡兔,肉眼可见以败血症变化为主,并从其病料中分离出与猪病料相同的球菌。

4.5 药敏试验

该分离菌对多种药物有较强敏感性,抑菌圈直径:氨苄青霉素28 mm、链霉素25.3mm、蒽诺沙星25.4 mm、青霉素23 mm、磺胺嘧啶21 mm、氯霉素18.5 mm、庆大霉素16 mm、卡那霉素8 mm,红霉素无抑菌圈。

根据发病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及上述各项检查,确诊为猪链球菌病。

5 防治措施

5.1 全场立即进行封锁,隔离病猪群,消毒,无害化处理病死猪,病猪进行对症治疗,严防疫病蔓延流行。

5.2 对假定健康群和健康群,在严格消毒的同时,紧急接种猪链球菌弱毒冻干苗,每头1 ml,从而建立免疫带。

5.3 对圈舍、场地及饲具用1∶2 000抗毒威或百毒杀溶液进行严格消毒。

5.4 病猪采取大剂量青、链霉素、安乃近、地塞米松、磺胺类药物进行肌注治疗,2次/d,并加强护理。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抗生素药物、微量无素以及多种维生素以增强抗病力。

通过采取上述防治措施,1月后该猪场再未出现新的发病猪,病猪逐渐康复,完全控制了该病的流行。

猜你喜欢
肉汤病料猪链球菌
基层兽医猪病料常用采集操作技术
猪链球菌与猪流感病毒混合感染促进溶血素基因缺失型链球菌侵入呼吸道分子机制的研究
半胱氨酸蛋白酶ApdS介导猪链球菌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
三峡库区山羊化脓隐秘杆菌的自然感染情况
毛皮动物病料采集及送检注意事项
变质的肉汤
商品化猪链球菌疫苗分类及特点
微生物学检验材料采集、保存和运送
猪链球菌病临床特征和防治对策探讨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