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装备维修保障模式改革的机遇和挑战

2012-01-26 11:48杨宜林王德功
装备制造技术 2012年2期
关键词:机务外场航空

杨宜林,王德功,张 磊,赵 刚

(1.空军航空大学,a.电子工程系;b.机械系,吉林 长春 130022;2.解放军95926部队,吉林 长春 13002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在维修保障中的应用,增加了维修保障的科技含量[1]。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使得维修保障系统更加精干高效,虚拟现实、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引发了维修方式、维修手段等方面的变革。信息技术在航空装备维修保障中的应用,使得维修保障的负担减轻,使用和保障费用降低,保障效能提高。

随着空军作战需求和作战思想的发展,装备维修保障思想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 航空装备的新特点

新型航空装备安装了多套智能化程度高、功能强的自动检测系统,能够检测部分系统、设备或机件。这样,维护人员根据其提供的检测信息,能方便进行状态识别和故障定位。

开设多个维护、快卸口盖,改善了飞机的维修性,具有系统监控和故障诊断能力。飞行参数记录系统监控重要系统的主要参数,为性能和状态监控提供科学依据。

综合告警系统监控多路相关系统和设备的故障及工作状态信息,以不同的灯光信号和音频信号提示飞行员,同时给维修人员进行排故提供了依据。

航空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得到了提高,故障发生的次数大大减少。

大量引入并行工程、综合保障等先进理念,结构上广泛应用单元体、模块化、插板式和多余度设计,飞行排故和修理将大部分采用换件的方式。

信息化程度提高、技术跨度大、系统交联复杂、功能高度综合,对维修保障提出了整体性、系统性和精确性的要求,因此必须解放思想,重新研究航空装备的维修保障模式,确保维修保障工作科学发展。

2 保障模式改革面临的机遇

2.1 维修保障思想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在维修保障中的不断应用,美军在《2020联合作战设想》提出了“全谱优势”的作战思想,其战略目标是:在任何情况下,威慑甚至是击败任何可能潜在对手的能力。

优势保障作为全谱优势在航空装备维修保障领域的延伸和发展,将在提高空军战斗力中发挥重要作用,优势保障带给人们的是“保障制胜”的思考。

精确保障是由优势保障的形态特征演变而成的一种装备保障思想,要求装备保障应当适时、适地、适量、优质,发挥保障资源的最大效益。精确保障是目前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航空机务保障思想。同时美军还提出了主动维修、敏捷维修等思想。

2.2 新测试仪器、测试模式的出现

设计验证、生产检测、诊断维修标准化与一体化,功能模块化,测试系统向小型化、便携化和通用化方向发展;通用、综合型测试,本地远程一体化测试,机内测试,新的测试仪器、测试模式,能够对装备进行个性监控、检测和故障隔离,大大提高了故障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对未来复杂装备的安全可靠运行和维修保障得到了保证。

2.3 维修保障手段的发展

随着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航空维修保障手段在标准化、系列化的基础上,向综合化、智能化、机动化的方向发展。航空装备的联合作战以及航空装备结构复杂,使得维修手段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主要是研发高性能的具有综合测试能力的通用测试平台,改变以往保障装备功能单一、品种多、体积大、不利于机动的状态[2]。

3 保障模式研究面临的挑战

3.1 信息化战争中维修保障的特点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局部战争可以看出,未来战争是以信息为中心、全方位、全时空、大纵深以及陆、海、空、天、电多维一体的信息化战争。空军作为夺取制空权的主战力量将首当其冲、全程使用[3~4]。

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航空装备维修保障的特点是:很强的快速反应能力,高强度的持续维修保障能力,多机种综合保障能力,高效的战场抢修能力,及时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可靠的装备防护能力。

因此,应当重新整合保障力量,合理利用保障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保障效能。

3.2 军队转型建设对保障提出新要求

军队战略转型,是适应新军事变革和世界军事竞争的客观需要、贯彻落实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重大举措,包括由“防空”向“攻防”兼备型转变、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战役战术型向战略型转变。

军队转型建设,使得维修保障任务发生了变化,为了与维修保障任务相适应,维修保障模式也应当发生相应的改变。应当抓住这次发展机遇,在航空维修保障的各方面进行改革。

3.3 环境变化对保障提出新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防工业的结构性重组,航空维修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备件的供应保障、采办管理体制,也随着发生了改变。经济体制的进一步调整,带来了人们价值取向的改变,机务人员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可避免受到影响。维修环境的改变,要求维修保障模式加快改革,提高空军的战斗力。

4 现行维修保障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行维修保障模式,给保障任务的完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维修保障模式也有其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

维修军官既是技术工作者又是管理者,难以充分发挥其能力。我国维修保障沿用了数十年一贯制的模式,如果不变革外场专业划分模式,按现有的模式进行外场专业划分,所划分的专业将非常多。外场专业设置比较多,分工细,外场人员技能单一,专业之间工作容易交叉重叠,既延误时间,又影响机件寿命。

机务保障人才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机务人员压缩在维修一线,呈扁平状分布,各专业忙闲不均,机务保障的效率不高,使装备无谓损耗和保障资源浪费。

现有的专业划分模式,是按系统划分的,对于专业之间交联的设备,容易出现维护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外场维护保障与技术保障交织在一起,技术与管理混为一体,维修保障内容、时机及分工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效益低。同时,传统的维修保障模式难以实现精确化维修、职能化管理,难以适应新时期的保障要求。

5 维修保障新模式的思路

5.1 将飞行保障和技术保障分开

采用了多种机内和地面检测手段便于外场保障人员对设备的性能进行准确判断,而某型飞机科技含量增加、系统交联复杂等特点对排故人员要求很高。飞行保障日趋简单、技术保障日趋复杂这种状况要求必须将飞行保障和技术保障分开。

5.2 对外场专业进行整合

将外场人员职责调整为维护保障后,很多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相近,可以将现有的机械、军械、特设、无线电调整为机械电气、军械、电子三个专业。

5.3 对飞行机务准备流程进行优化

某型飞机的飞行机务准备在工作内容方面,各专业忙闲不均,浪费了人力资源;在维修工序时间方面,有的专业占用时间多,而有的专业很少,可以对维修工序占用时间少的专业人员进行一专多能培训,使其在熟练掌握本专业工作的基础上,还能帮助其它专业完成某些工作,对工作量比较大的专业的工作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将没有必要做的工作去掉。

6 结束语

航空兵部队战斗力的提高要依赖于机务保障能力的提高,机务保障能力越强,航空装备的利用率就越高,出动强度就越大,飞机的战斗效能也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研究和探索空军航空维修保障模式的基本规律、基础理论及应用理论问题,既是对空军航空兵作战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也是航空兵作战实践活动的需要,更是充分发挥空军航空兵部队整体效能的关键,具有重要意义。

[1]胡玉堂.强化空军信息化技术和装备建设的研究[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军事科学版),2006,6(1):37-38.

[2]张晓艳,孟庆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装备维修保障透析及对我军装备维修保障建设的启示[J].兵器试验,2007,(6):77-79.

[3]蔡有苍,易 林.关于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指挥的思考[J].装备指挥研究,2010,(1):55-57.

[4]吴 俊,杨 峰,梁 彦,等.面向信息化战争的广义兰切斯特作战模型[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35(2):50-53.

猜你喜欢
机务外场航空
“闪电航空”来啦
“闪电航空”来啦
机务联系电路设计实例分析
公路外场设备智能管控平台研究
现代培训理念在机务培训工作中的应用
北疆蓝天里的驭“鹰”师——记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机务二中队机械师武明文
公路外场监控设备防直击雷与接地技术探讨
外场监控系统建设
金溢科技出席我国LTE-V2X频率验证外场测试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