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筑设计中的绿色环境要素

2012-01-26 12:45王能文
中国建材科技 2012年4期
关键词:植被景观空间

王能文 王 斌

(1 武威市民勤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甘肃 武威733300;2 庆阳市建筑业管理局,甘肃 庆阳745000)

1 引言

人类对自然与绿色植物有着与生俱来的认同感和亲近感,这使得绿色植物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营造活动中始终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条件、心理素质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在对绿色植物的喜好和选择上,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和民族差异。人类与植物这种超功利情感关系的存在,使得绿色植物从来就是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1]。

2 自然环境的魅力

2.1 自然环境的视觉魅力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2]。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自然植被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2.1.1 独特的地域景观

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与建筑形象有关,更加与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不可分,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因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喜好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使自然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地域性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城市规划设计手法、建筑风格趋同,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景观设计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魅力所在。

2.1.2 四季更迭的形与影

自然植被物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气味和随风飘动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其微妙的动态变化使原本凝固的音乐乐符也变得灵动起来,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和魅力。自然植被物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而且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其或优雅、或自然、或绚丽的外观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呼应和渗透。

2.1.3 绚丽变幻的色彩

色彩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认同,自然植被物千变万化的色彩更增添了建筑空间的迷人魅力。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使建筑造型和内外部空间环境在一年四季变换出生动的表情,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

2.2 自然环境的人文魅力

不同种类的自然植被物因其姿态、生长特性的不同常被人们赋予独特的个性和品格,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以及时代文化背景。纵观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都能觅到自然植被物被赋予神圣象征含义的踪迹,并且它们所具有的含义往往取决于人们在时间和社会变迁中对其的评价,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因素和个人经历,其内容复杂地盘绕于个体和人类发展进程之中。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互借和融合而显现出的整体性是私家园林的精髓。自然植被物历来是文人造园表意的主角,在传统文人逸士的私人园林中,自然植被物的选择极大地反映了他们的意趣。精心配置的蓊郁花木配以意义精到的楹联匾额,使人产生无限遐思和想像,为园林景观增添了非凡的人文魅力。

3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发展

3.1 古代朴素的建筑环境观

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讲究顺从自然、依附自然。建筑作为社会文化取向的物质形态表达,很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例如集传统文化精粹的私家园林:室外空间中建筑与自然元素的组合极为精妙,形成相互掩映、相互渗透的多层次空间环境效果。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依附特性使园林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含情至深,“深在思郅,妙在情趣”。在这种朴素的建筑环境观中,虽然不乏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对环境的尊重,但这种质朴无华的自然方式是非系统和非理论化的,是一种为生产力水平所限、为获得较好生存生活条件而进行的潜意识的自发行为。

3.2 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和转变

建筑是静态物,它的形式也是静态的。建筑的静态造型为动态提供了参照系,建筑内部和其周围存在着最普遍的“动”,除了人类的活动外就是周围自然景观四季、昼夜的变化。

近年来,植物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植物的生长范围更加宽广。屋顶种植和室内种植的发展,使得建筑和绿化的融合更趋全方位和立体化,建筑内部空间的营造也更趋人性和丰富。在对建筑的观赏和体验中,要经历三个过程:建筑室外空间景观、建筑本身、建筑室内景观。建筑的室外景观环境最先进入人们的感知领域,对建筑整体形象影响最大。建筑室内是人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对人们的活动和心理感受影响最大。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丰裕,建筑室内景观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室内园林的出现不仅是现代社会自然环境衰退、生活压力增大的产物,而且是人类生活日趋富足进而追求生活质量的结果,同时也是科技发展的结果。室内外景观环境是把高度程序化生活中的人与自然环境联系起来的心灵符码。当然,空间性质、大小,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的变化和栽培技术的发展使室内自然植物布置的方式、特点与以前有很大的差异。建筑师还借助于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利用自然植被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来减少建筑废弃物的排放量,改善建筑局部的微气候条件,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减轻建筑物的环境负荷,以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

通过对景观屋顶的研究表明,借助于自然植被物,不仅城市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得到缓解,而且通过其保水性控制洪水影响区暴雨雨水流量的70%~100%。在日本山口县建成的“未来住宅”中,色彩绚丽的屋顶植物和周围景观融为一体,创造了与环境共生的建筑立体景观。景观屋顶良好的保水性不仅同该地区雨水丰沛的气候特点相呼应,有效保证了地域的保水机能,而且其较好的蓄热性也降低了空调负荷,减轻了环境负荷。立体绿化系统,作为建筑有效组成部分,确保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系统的延续。皮亚诺为自己设计的工作室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实验室位于可以俯瞰山谷的陡峭悬崖上,从很多方面来说是其建筑思想的登峰之作。工作室为具有双层玻璃屋面和玻璃立面的轻钢结构,遍布室内各个角落的自然植物被全透明的玻璃围护,与整个地域景观相互交融,使整幢建筑看上去像一座适宜居住的大温室。建筑内倾泻着柔和的阳光,植被和交往空间得到有效地组织,它们相互穿插、渗透和融合,创造了一个完全植根于并归属于环境的建筑空间。在这里,景观成为整个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整个建筑从内部到外部都被自然植被物所包裹。

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另一大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或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或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安藤忠雄无疑是这方面的先行者。2000 年在大阪湾淡路岛东北岸建成了“淡路梦舞台”[3],在其规划中安藤忠雄明确提出“要建设,先种树”的方针,而县政府也在委托安藤忠雄的同时成立了绿化专家委员会,探讨恢复植被的方法,于是1994 年就开始了24 万株苗木的栽种工程。“淡路梦舞台”的设计从整治建筑环境着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治愈山体开采留存的伤痕,恢复和彻底改善山体的生态环境,安藤认为:“环境破坏的结果,不仅在于对自然的直接侵蚀,更在于剥夺了人们心灵中保存的美好的历史性记忆。时间不可能倒流,因此必须探求一条与自然共生的道路,因此,首先应该在恢复自然意识上着眼改革。”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关系质的跳跃。所有这些都表明建筑绿化已经从原先单纯的营造建筑空间氛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并且这种生态性的衡量指标已经开始被量化。

4 结语

新建筑提供了一个改造环境景观的机会[4],这一新认识使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与建筑互动性的理解得到进一步深化,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前进了一大步。建筑已经开始从原先被看做是环境的添加物,被动地单方面追求与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适应环境向主动改善建筑环境发展。建筑创作就是将一个新东西介入旧环境,这使得建筑成为一次改造环境的契机,现代科学技术和栽培手段的发展使得自然植被物与建筑的融合这一建筑设计思想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1]宋健,惠永正.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何林.应用美学[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3]许懋彦.淡路梦舞台—安藤忠雄圆梦的舞台[J]世界建筑,2001(2):70 ~75.

[4]邓林.建筑艺术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植被景观空间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景观别墅
空间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观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沙子的景观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公路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