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播影视剧看中美青年的文化差异——以《老友记》和《奋斗》为例

2012-01-28 04:24姜微微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老友记友情爱情

姜微微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外语教学中心,北京100089)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是指社会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这个民族的人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的总和。青年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生活在一种文化中的青年群体所共同拥有并集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方和西方国家里,由于历史进程、地理环境、经济制度、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等方面的不同,文化上存在巨大差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最为典型地体现了这种差异。青年文化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其中一部分差异。受众为青年群体或者以青年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青年文化特征。如美国的《老友记》和中国《奋斗》等热播剧贴近青年的现实生活,反映了青年群体的理想、行为方式、思维模式以及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能够引起青年人的共鸣,同时也折射出其所处不同社会中的不同青年文化。

美国经典情景剧《老友记》,从1994年9月开播至2004年结束,前后跨越了10年的时间,全剧共有10部,总计236集。《老友记》的剧情围绕着6个性格鲜明、具有很强时代感的青年人展开。这6个人共同生活在纽约的一所公寓楼里,在1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许多或幽默、或离奇、或伤感、或温情、或浪漫的故事。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性格、行为和思想,代表了美国普通青年群体的特点。他们对事业、爱情、友情表现出自由、平等、独立、包容的态度,在轻松幽默的剧情中展现了当代美国青年对这些问题的普遍观点和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此,《老友记》给观众提供了一个观察和发现当代美国青年文化和价值观的窗口。

中国的《奋斗》是2007年上映的一部青年爱情励志电视剧,共有32集。和《老友记》一样,《奋斗》的故事情节也是围绕着6位好朋友展开。主要讲述的是80后青年,特别是北京青年的群体生活以及他们的励志和爱情。《奋斗》以80后青年的独特视角观察世界,描述了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家庭观和爱情观等,真实地还原了80后青年艰辛曲折的生活和不屈不挠的抗争。该剧一经播出,便受到广大青年群体尤其是80后青年群体的一致好评,并开创了后来的《蜗居》、《裸婚时代》、《北京爱情故事》等以80后青年群体为题材的电视剧先例,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共鸣。原因就在于这部电视剧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当代青年的生活状态,以及在这个时代中的命运,也真实地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向往、对事业的执著和对理想的追求。这部剧中的6个年轻人表现出了当代中国青年的典型特性和价值观:他们尊重传统、重视家族,交友委婉含蓄。可以说这部电视剧是中国当代青年群体的一个缩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我们可以以《奋斗》作为中国当代青年文化的一个样本加以分析。《老友记》和《奋斗》,前者是生活在美国繁华都市纽约的6个青年的生活喜剧,后者是拼搏在中国一线城市的6个青年的奋斗历程。对比分析这两部热播电视剧,可以发现出中美青年文化的差异。

(一)中美青年家庭观之比较

平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之一。美国的《独立宣言》提出“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波尔教授在《美国平等的历程中》也提到:“平等的观念一开始就在这个国家的生活中合情合理地占据道义上的首要地位。在整个美国的国家生活中,社会目标中的平等意识与个体权利平等的道义地位一直在一起,为国家的存在提供了正当的理由。”[1]可见,平等的观念已经完全渗透到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美国青年的家庭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由平等观念的影响。在美国家庭中,大多数子女到了18岁就要独立,搬出父母的住所单独居住,实现经济独立,不再依靠父母来养活。子女未成年时,父母虽然承担着抚养的义务,但会给孩子以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拥有单独的空间和对自身事物的自主权。他们的父母会把自己视做与孩子平等的个体。例如,在与小孩子对话时,父母一般都会蹲下身来,与孩子的目光平齐,以示双方的平等。孩子和父母如同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许多孩子甚至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在《老友记》中,钱德的妈妈虽是长辈,但言行大胆,和晚辈相处时一点也没有长辈的威严,说明了他们之间的平等关系。在《老友记》开场时除了瑞秋之外,其他6人都有各自的职业,能够自给自足。他们是饭店的厨师、公司职员、考古学家、演员。主人公之一的瑞秋在逃婚之后为了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销毁了由父亲还贷的信用卡,并最终找到了餐厅女招待的工作,逐渐走向了经济独立。

中国青年在家庭观方面则与美国青年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会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中国古代就有“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划分,谚语中至今依然在人们的观念中存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带有明显等级制度烙印的说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等级观念十分明确,并渗透到家庭当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入则孝、出则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2],强调家庭成员尊卑有序。这种观念促成了家长制的作风,确定了家长在子女面前的权威性。即使子女经济独立了,仍然要在父母面前恭敬有礼,如果稍微违抗父母或者家庭中长辈的意愿,则会被视为大逆不道。当今封建等级制度虽已不复存在,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在人们的观念中依然存在,“孝顺”仍然是当代青年在家庭中所遵循的原则。在《奋斗》中,男主角陆涛有两个父亲:生父徐志森和继父陆亚迅。一个和陆涛有血缘关系,另一个没有血缘关系。虽然陆涛同继父的关系并不融洽,但从道德和伦理上讲,陆涛对待两个父亲都必须恭敬,而陆涛的两个父亲也都保持着自己作为家长的那份威严,在陆涛面前不苟言笑,并且还经常对其进行“教诲”,完全没有像美国家庭中那种朋友似的平等和轻松自在的家庭关系。

爱情是青年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在中美文化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罗伯特·贝拉说:“自由也许是美国人最响亮、最根深蒂固的一种价值。从某些方面来说,自由规范着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然而自由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却是不让别人过问自己的事;不许别人将他们的价值、想法、生活方式强加给自己,以及在工作、家庭生活中和政治生活中不受独裁专制的统治。”[3]自由在美国青年的爱情和事业的选择方面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美国青年可以选择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在此过程中不必过多考虑家庭成员的看法,其他家庭成员也不会对此强加干涉,这与中国有很大不同。例如《老友记》中,当瑞秋在婚礼上发现自己和新郎之间不存在爱情,父母安排的婚姻只不过是为自己的后半生找个经济依靠时,她没有征求父母的意见而直接选择了逃婚,搬到好友莫妮卡家中居住。在《奋斗》中,杨晓芸想和向南结婚,却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最后二人被迫通过偷窃户口本才得以完婚。“偷窃”这一行为本身就说明杨晓芸和向南对父母的权威依然存在着敬畏和恐惧,并且认为在婚姻问题上违抗父母意愿的行为是大逆不道的。由此可见,当代中国青年在爱情婚姻方面仍然受到父母很大的管制和约束。

(二)中美青年事业观之比较

《老友记》中6位主人公的职业都是个人自主选择的,并未受到家庭的影响,并且在后续剧情的发展上,也未出现主人公因家庭因素需要更换职业、或者父母安排就业的情形。而在《奋斗》一开场,陆涛、向南和华子的大学同学高强因考试作弊,学校取消其学位,直接导致高强失去了找到好工作的机会。而他的父亲又没有太大的能耐,无力给高强找到工作,最终致使高强精神压力过大而跳楼自杀。陆涛作为高强的室友,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而成为毕业季的明星,但即便如此,陆涛的就业前景依然很不乐观,最终竞聘到一家合资的贸易公司工作。后来陆涛的生父徐志森从美国归来,有意叫陆涛到自己的公司上班,陆涛也乐于接受生父的安排。由此可见,中国青年在职业规划和工作选择上大都依赖父母,往往习惯于顺从父母的意见或者在父母的安排下就业。当然中美之间的制度以及社会背景不同。中国注重社会关系、门第等级,青年就业大都通过家庭社会关系来完成;而美国则是强调个人努力和奋斗,这种思想在孩子很小时就开始灌输了。因此当我们比较中美青年文化时,不可回避的是两国的社会制度及教育思想等存在明显的差异。

事实上,在典型的美国家庭中,家长扮演的是导师的角色,在成长过程中家长更多的是给予子女精神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指导,用启发、鼓励的方式进行教育。同时充分尊重子女的自由和隐私,给子女以最大限度的自主权,不过多干预本该由子女自己决定的事情[4]。而对于中国青年而言,家长的角色更像是保姆。尤其在城市,从衣食住行到为人处事,家长都习惯于统包统揽,而许多青年人也始终不愿或无法拒绝父母为自己操劳。这就造成了许多人在成年之后依然对父母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同时这也解释了当今“啃老族”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三)中美青年爱情观之比较

美国文化总体而言是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文化,这种文化也体现在美国青年的婚恋观方面。美国的青年人对爱情的态度相对中国青年而言更加开放、坦诚和纯粹。爱情的范围基本局限在两个人之间,不附加其他条件,恋爱只是双方的事,只要情投意合就会走到一起,感情没了就会分手。热恋的时候可以轰轰烈烈,分手后依然可以坦然相对,恋爱和婚姻都很少牵涉到双方的家庭背景、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等外在因素。而在中国则不同,婚恋自古以来就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从来都不单纯是恋爱双方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之间的大事。因此,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有着绝对的发言权,甚至许多婚姻都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或者经济利益而促成的,而夫妻之间的感情则考虑得较少。因此,中国的夫妻不会轻易走到一起,而走到一起也不会轻易分开。当代中国社会,人们虽然破除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但中国式的婚恋依然还要牵扯到双方家长意见、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等功利性、社会性的因素,一旦两人要结合或者分开,都要考虑到上述许多因素,自然增加了许多顾虑而不会轻易去结婚或离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青年人受到西方影响,向往自主的爱情,力图摆脱家庭的束缚,追求自己的幸福,这在《奋斗》剧中得到了诠释。

在《奋斗》中,爱情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剧中陆涛与夏琳之间理性成熟的爱情、向南和杨晓芸之间感性冲动的爱情从两个不同侧面共同展示了中国当代青年对爱情的新看法。陆涛原本与米莱是一对情侣,结果却爱上了“女朋友的朋友”,和米莱的好友夏琳一见钟情,并最终与夏琳走到一起。而向南和杨晓芸更是通过“偷窃”户口本缔结了婚姻。这些做法对中国传统的爱情观已经构成了挑战和叛逆,体现出80后中国青年在爱情观上的进步,他们逐渐冲破了传统道德习俗的束缚和羁绊,走向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婚姻。但是,当代青年也不可能一下子脱离祖祖辈辈遵从的传统和习俗,他们的骨子里仍然有着很深刻的中国式爱情观的烙印。虽然米莱坚定执著地爱着陆涛,自始至终从未放弃,但陆涛依然要坚持选择夏琳而舍弃米莱,是因为陆涛在潜意识里感觉到,夏琳从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上与自己更加“门当户对”。夏琳和他共同拥有奋斗的信念,两个人都是身无分文的大学毕业生,靠自己的勤劳白手起家;而米莱是台湾富商的千金小姐,虽然没有大小姐的脾气,但却与陆涛的气质不契合。再来看杨晓芸和向南的婚姻,两人开始因为一时冲动而结婚,完全不顾双方父母的反对和家庭经济条件,并固执地认为婚后二人的生活一定会很幸福。结果两个人的感情曾一度被房子、金钱、父母意见等因素所影响和干扰,在杨晓芸怀孕之后,向南提出要她去医院堕胎,理由是“生不起”;而杨晓芸在手术完回家后辞掉了原来的工作,跟着妈妈去做装修精品店,这使向南非常生气,因为这样一来,买车买房的月供只能向南一个人承担了。

以上情节充分说明了中国青年的婚姻和经济条件密不可分。这似乎与中国古代一样在婚姻中经济为首位,其次是生育,最后是情感;而在现代婚姻中情感为首位,其次是经济,最后是生育。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出经济等外在条件在中国青年人爱情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老友记》中,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就是罗斯和瑞秋的感情纠葛。从暗恋到表白,再到热恋、分手、复合、再分手……直至最终走到一起,历经了10年的起起落落。虽然作为电视剧的主线情节之一,为了赚取收视率和增加戏剧性,两个人的情感历程有被特意夸张的可能,但是这也体现出观众对这种爱情过程的认可:两个人可以分而复合、合而复分,反复多次,只要彼此坦诚相对,两个人即使已经分手,依然可以从容面对彼此,像朋友一样居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互相关心,而不是恨之入骨、自此老死不相往来。从中不难看出美国青年爱情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剧中罗斯和瑞秋两个人反反复复、分分合合,是因为希望爱得更加坦诚、更有尊严。当罗斯必须在朱丽和瑞秋二者之间做出选择时,他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一身缺点的瑞秋,而不是在社会地位上更加匹配自己的朱莉,因而最后他选择了瑞秋而放弃了更加“门当户对”的朱莉。原因很简单,在美国青年的眼中,爱情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不必考虑除了情感之外的其他外在因素。

(四)中美青年友情观之比较

无论是在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中,朋友和友情都受到人们极大的重视。应该说,友情包含信任、理解、真诚等丰富的内涵,它具有广泛性和博大性。它是人类共同的感情需求,是人类除了爱情和亲情之外的第三大情感寄托。重视友情这一点在中美青年文化中相同,但不同之处在于这两种文化中对朋友的含义以及朋友之间相处的方式存在明显差异。相比而言,由于美国社会的流动性大,青年人的流动频繁,美国青年社交能力更强,对人热情坦率,表现活跃,因此,更喜欢也更容易结交新朋友。而中国青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交友时比较慎重,认为朋友的好坏能够反映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因此非常看重交友的质量,注重朋友的人品,而一旦成为朋友就很讲究义气,能够“为朋友两肋插刀”,并且希望友谊能持续一生。

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家,在友情方面也能看出这一点特征。例如在《老友记》中,6个朋友共同生活在一座公寓楼里,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瑞秋作为富家千金,从婚礼上逃到好朋友莫妮卡家中,莫妮卡收留了她,并且对瑞秋没有邀请她参加婚礼一事毫不介怀。在与朋友们相处过程中,瑞秋从一个衣食无忧、一无所长、不会劳动、每天只知道透支信用卡消费无度的女青年转变成为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的人,这与朋友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乔伊与钱德合住,乔伊大大咧咧,收入不高却并不在意,每天嘻嘻哈哈地过日子。钱德属于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类型。钱德虽然经常对乔伊恶言相向加以讽刺,内心却在关心和照顾朋友乔伊。两个人合住本该共同摊付房租,但是钱德经常一个人担负而且毫不介意,从未埋怨过乔伊,因为他知道乔伊收入不高。《老友记》中对于友情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助、关怀、体贴的实际行动,没有多少豪言壮语或者煽情的对白,体现出美国青年的直接和坦率。

在《奋斗》的6个好朋友中,陆涛、向南和华子在大学里住在一个宿舍,同窗4年,成为了一生的好朋友。其中向南和华子从小就认识,两人经常在一起,他们同时爱上了一个人,这就是杨晓芸。在杨晓芸和向南结婚的时候,华子虽然内心难过,但他和其他朋友们一样一起帮忙,并没有因为杨晓芸选择向南而影响到同向南的友情。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士为知己者死”,认定一个朋友,就是一辈子的事情。这种友情来之不易,所以应当倍加珍惜,为了维持这份友情,有时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再如,米莱和夏琳同时喜欢陆涛,并且她们也拥有相同的好朋友。这些朋友虽然被夹在两个情敌之间左右为难,但是无论哪一方受到了伤害或是遇到了困难,大家都会主动施援、毫不犹豫。总之,剧中的6个好友生活在一起,互相关照、共同奋斗。剧中对于友情的表现,除了体现在生活上的互帮互助的行为之外,还体现在彼此的情感交流尤其是人物的对话之中,由此还产生了很多经典对白,这与中国青年友情含蓄委婉是分不开的。

结语:中美青年文化在家庭观、事业观、爱情观和友情观几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东方青年文化更重视家庭、尊重传统,同时也更加含蓄委婉;而西方青年文化更强调自由、更加开放,也更加直接并具有包容性。东西方青年文化各具特色,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东西方文化不断互相碰撞、融合、发展,世界日益走向多元一体化的格局。因此,中美青年文化未来也将会不断地融合和发展,彼此吸纳,沟通交流,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趋同性。

[1]波 尔:《美国平等的历程》,张聚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页。

[2]邵琳娜李 曦:《解读“老友记”映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载《当代文学》,2012年第1期(下半月)。

[3]罗伯特·贝拉:《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翟洪彪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3页。

[4]吴梓兰 黄泽锐:《从中美影片论中美文化差异》,载《时代人物》,2008年第9期。

猜你喜欢
老友记友情爱情
向美好友情进发
当友情遇到禁忌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B站下线《老友记》侵权内容
《老友记》重聚篇再次推迟
专为华纳流媒体平台定制 《老友记》重聚特别篇筹备进行时
我有友情要出租
美国追念《老友记》20周年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