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与应用

2012-01-28 14:45栾长宾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22期
关键词:传导电位类药物

栾长宾

(吉林省舒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舒兰132602)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也是很危险的一种心血管疾病,20年来人们一直对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进行着不懈研究,但是始终没有什么明显突破。近几年ICD和射频消容术广泛应用于心律失常临床治疗当中,这就使抗心律失常的药失去了从前的重要性,同时使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小。

1 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

1.1 Ⅰ类药物 此类药物可以阻碍心肌细胞模快钠的通道,从而抑制4相Na+的内流,减缓传导和0相除极。Ⅰ中A类药物可以增加复极过程,同时能抑制Ca2+和K+通透性,有着稳定膜的作用,这类药物治疗室上性的心律失常效果比较好。Ⅰ中A类药物抑制Na+内流的效果比较弱,传导影响也较低,但有推进K+外流的作用,可以减少复极的过程,同样也有稳定膜得到作用,这类要治疗室性的心律失常效果不错。Ⅰ中C类药物抑制Na+内流的效果很显著,作用于室性的心律失常较强。

1.2 Ⅱ类药物 这类药物可以阻断心脏β的受体,能够减少传导组织、房室结合窦房结的自律性,加长有效不应期和电位时程,对心律失常的作用比较明显。经过这几年的研究我们发现,β受体和儿茶酚胺结合以后,进过酶促的作用,可以和K+、Ca2+及Na+发生改变,让其的通透性产生变化,从而增强K+外流、Ca2+内流及Na+内流。

1.3 Ⅲ类药物 此类药物主要是延长心室肌、传导组织、心房肌的有效不应期和电位时程,但对自律性并没有显著的影响。通过近年的研究我们可以看见,不管是什么样的Ⅲ类药物,其药物作用的机制都是特异延迟整流性的钾电流,其中包括有效不应期、延长电位时程、激活钾电流,可以对各种的微折返终止,可以有效抗颤和防颤,对心室的作用比较明显。而新型的Ⅲ类药物对于心肌的收缩力和窦房结并没有什么影响,在血流动力方面也没有什么显著影响。

2 应用研究

2.1 Ⅰ类药物 应用I类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历史比较久,从前也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药物,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经过很多临床试验我们发现,此类药物虽然能够控制心律失常,但是却增加了死亡率,而这一试验结果也就限制了Ⅰ 类药物的应用。ⅠA类中的普鲁卡因胺现在不太常用,因为如果长期服用此药就会使患者出现狼疮综合征,而在临床上使用此药通常都是来治疗不明心动过速的。此药可以制止室速的发作,同时也能抑制旁路的传导,让F波和P波显露,这样也就能让医生对患者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了。在ⅠB类药物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利多卡因了,这也是治疗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的最佳药物,同时也能预防早期的心肌梗死发作室颤,但是在预防的同时也会增加死亡率。

2.2 Ⅱ类药物 β受体阻滞剂虽然是治疗心律失常的Ⅱ类药物,但是其在临床的应用并不是很多。在2004年的ESC中曾经提出了将此药作为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一种基础药,从而才得到了临床的重视。β受体阻滞剂使用起来很安全,但是对于中度或重度的心衰病人最好不要静注此药。

2.3 Ⅲ类药物 在CAST的研究中表明,Ⅰ类药物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因此研究治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心转到了Ⅲ类药物上。不一样的Ⅲ类药物所产生的电生理机制和药代动力学也是不一样的。索他洛尔是第一代的Ⅲ类药物,应用也比较早,可以静注,也可以口服,在预防治疗VT猝死方面的效果也是比I类药物要好。但是因为此药可能会引发TDP,所以在我国国内也很少使用。伊布利特是第二代的Ⅲ类药物,和sotalol很相似,此药可以激活慢内向的钠电流,而这点却是其他Ⅲ类药物所不具备的,所以此药有着很好的转复房颤、房扑作用。此药和肝脏血流比较匹配,在静脉注射以后,其半衰期是2~12小时。但此药的首过效应很明显,所以不能长期口服。胺碘酮是第一代的Ⅲ类药物,此药有着高度的脂溶性,在吸收以后分布在皮肤、脂肪、内脏、肌肉等组织,可以布于全身的各个脏器之中。口服此药的起效时间很长,为了缩短这个时间,就要大量的服用,通常都是15天10g左右,此药适合治疗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而此药也是现在治疗心律失常所推荐的一种药,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它的心外副反应,在选择剂量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3 小结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治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现在患心律失常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年轻,因此研发出副作用少、治疗效果好的药物是很重要的,这也就需要医务工作者们为此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传导电位类药物
耳蜗微音器电位临床操作要点
电位滴定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神奇的骨传导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PI3K/AKT/Bcl-2凋亡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