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2-01-29 00:08朱乔青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中医学医学教育医疗卫生

朱乔青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现阶段高等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普遍沿袭“西医全科医学+中医药”的教学模式,建立在中医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创立中医学全科医学理论,建立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一、培养高等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重要意义

1.充分认识培养中医全科医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保障和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的迫切需要。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提高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健康因素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也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新要求。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发挥好全科医生的作用,特别是中医全科医生的优势,有利于充分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发挥中医“治未病”、治慢性病及部分疑难杂症的特色,使祖国医学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

2.培养中医全科医生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是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的基本途径;医疗卫生人才是决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关键。多年来,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合格的中医全科医生数量更是严重不足,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建立培养中医全科医生的制度,为基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合格中医全科医生,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发挥中医药在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中优势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

二、高等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国内全科医学及中医全科人才现状分析。全科医学是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全社会提供连续、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国建立全科医学,并从北美洲、欧洲迅速传播至亚洲等世界各国,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重视。我国的全科医学及全科医学教育起步相对较迟,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渐渐引入全科医学。二十几年来,我国借鉴国外全科医学的优势和经验,在国内开展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与全科医学的试点工作,同时医学院校也尝试开展了形式各样的高等全科医学教育[1]。但是,在国内外全科医学、社区医疗服务蓬勃发展的同时,作为我国卫生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中医学却未能在基层医疗中发挥其固有的特点和优势,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也是严重缺失。因此目前基层医疗服务中的中医全科医师职责通常是由中医学徒、部分西医全科医师来承担,这严重阻碍了中医学在城乡社区医疗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2.中医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分析。培养中医全科医学人才,是中医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要面临的课题与挑战。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对发扬中医药传统优势,满足广大群众对医疗全方位服务的需求、促进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优化卫生资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自21世纪以来,中医院校先后开始探索具有中医背景的全科医学生培养。如浙江中医药大学尝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中医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为中医全科医生队伍的建设抛砖引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校2007年首次尝试在长学制中医学专业中设立全科医学方向,2010年在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中开设了具有中医药知识背景的全科医学方向,现又在独立学院中医学(五年制)专业中探索基层全科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寻求高层次中医全科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3.存在的问题。综上所述,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已经起步并有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与西医全科医学教育相比却明显滞后,特别是中医与全科医学两个学科的教学如何有机融合、中医全科医学治疗疾病思想如何贯彻等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与突破。与《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的要求也相距甚远[1]。

三、高等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简介

1.改革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前“西医全科医学+中医药”的中医全科医学教学模式,以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为平台,创立全新的中医学全科医学理论,建立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培养模式。

2.确立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中西医基础理论与诊疗知识,熟练掌握中西医实用诊疗技术,具有预防、诊疗、养生、康复等全面的医疗技能,具有为“常人”、各科病人和城镇社区进行连续性、综合性、指导性服务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2]。

3.设置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课程模块。为了创立全新的中医学全科医学理论,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培养模式,使中医全科医学人才能够具备中医学和全科医学两种有机结合的知识模块,其知识结构中应该具备以下六个模块:(1)文化基础课程:包括政治、外语等公共课以及高等数学、中国古代哲学等医学的文化基础课。(2)中医学基础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经络腧穴学等课程,此外,还应该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整合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有关内容。(3)西医学基础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4)中西医结合基础课程:包括中西医学史比较、中西医思想比较、中西医结合导论等介绍中西医结合理念、讲解中西医异同的课程。(5)预防医学与行为医学课程:社会医学、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学、行为医学等课程。(6)中医全科医学理论与实践课程:全科医学导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应用、社区常见健康问题、慢性病预防与保健、中医社区医疗与保健等课程,并且在这些课程中,要重点突出在各病种上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与优选方案,将中医全科医学实践的成功经验传授给学生。

4.加强中医全科医学人才能力和素质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医全科医学本科人才应该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能力包括知识应用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素质包括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本科教育阶段要以中医、西医学科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课程、预防医学基本知识及基本能力培养为主,同时加强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着重强化医患沟通、基本药物使用、医药费用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四、实现高等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举措

1.改进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中医全科医学本科人才的教学要始终强调与临床相结合的观念,要实行导师制的中医临床教学“见习医生制度”,同时继承中医师承的传统教学方法,开展社区医疗实践,以临床为中心展开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学习,适当增加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公共卫生实习时间。中医的临床教学可以将中医临床基础课程分成原文选读和临床应用两大部分,临床应用整合为中医经典临床运用。同时将中医临床及部分西医临床课程设置导论课程,其余中医、西医临床课程全部并入中医见习临床课程。学生在第四学年共计八个月的时间内学习中医内科学(见习制)、中医外科学(见习制)等七门临床课程。由中医临床医生直接床边授课,使学生在两个基础之上融会贯通学习中医、西医临床课程。

2.加强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教材建设。现有的中医全科医学教材难尽人意。首先,要对中、西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材进行重编,中医方面要突出中医的认知规律、发展规律以及辨证论治思维方式;西医方面要能突出西医的思维模式、理论体系;而其他知识性内容则尽可能做到少而精。其次,要不断修订中医全科医学理论与临床技能课程,突出中医全科医学特色,从而使教材能够更好地为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教育服务。

3.加快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全科医学教学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大多由西医临床专科医生来承担,中医全科的师资队伍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要加快中医全科医学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可以考虑从中医临床基础教学梯队中进行全科医学培训,培养具有中医全科医学临床思维的师资队伍。浙江中医药大学近几年尝试在衢州市人民医院、富阳市中医骨伤医院、温州市中医院、嘉兴市中医院、宁波市中医院等成立教学团队,发挥各个医院专科的优势和长处,分别负责中医各科见习制的教学。组织教学基地的医生参与编写中医临床、西医临床课程的教学大纲,学校临床医学院的教师定期去基层医院讲座、授课、演示,不断提升基地教师的教学能力。

4.确保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环节。在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应充分认识到中医全科医学人才标准的特殊性,应该加大投入并制订相关政策,并制定中医全科医学人才质量标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1]朱乔青.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中医药优势——论高等中医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医教育,2007,2(26):31-33.

[2]李俊伟.全科医学教育与全科医师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1997,3(15):147-148.

猜你喜欢
中医学医学教育医疗卫生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