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生态建设人才培养途径与对策研究

2012-01-29 20:32彭轶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年24期
关键词:鄱阳湖经济区人才

彭轶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批两年多来,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在建设过程中也取得了诸多骄人的成绩,目前正向更深层次推进,同时对生态建设人才的需求也显得更加突出。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生态建设的复合型人才,有力地支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生态建设人才的需求

1.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本质内涵的需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于2009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复,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苏荣书记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讲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这清楚地表述了本质内涵,是江西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整个生态经济区建设者要始终贯彻生态这一特色,在建设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理念,才能突显生态特色,这需要大量的生态建设人才和有生态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特性的需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特色是生态,是要探求全国大湖流域治理的成功经验,是要走出中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是要实现欠发达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也就是在生态特色同时赋予创新的特性。

在人类工业化的历史上,在我国发达地区快速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迅速发展的典型,其中也有许多沉重的教训。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而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这也是充分体现了建设过程中的保护性和低碳性,充分体现了江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境界。由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生态性、创新性、保护性、低碳性决定了对生态建设人才的迫切需求。

1.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全局性的需求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的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的60%,覆盖面非常广。在具体建设中,要将整个江西鄱阳湖流域山江湖联动,生态与经济联动,它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全局性的战略决策。因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也就需要一大批具有生态建设专业和全局理念的人才。

1.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宏大系统工程实施的需求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规划提出建设“四大体系、十大产业基地”,安排了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无论是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还是建设区域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经济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基地,都需要大量的生态建设人才和具有生态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过程中,江西高校必须培养大量与此相适应的与时俱进、具有科学发展观的复合型人才。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建设人才的现状

2.1 全省林业系统生态建设人才的非匹配性

2010年,省林业厅对全省林业系统生态建设人才状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全省林业系统职工总数8.1万人,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才总量19610名。按层次分,中专学历5045名,大专学历9943名,本科学历4309名,研究生以上学历313名,分别占25.7%、50.7%、22%、1.6%;按类别分,专业技术人才10782名,党政人才5870名,经营管理人才2958名,分别占55%、30%、15%。

分析表明,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全省林业系统各类人才中,生态建设林学类专业只占20.3%,园林类专业仅占2.5%,生态文化、森林碳汇、生物质能源、资产评估、金融等方面的人才更加奇缺。同时,高层次人才少,研究生以上的人才仅占1.6%,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仅占3.5%。二是基层人才年龄老化严重。全省县级林业部门50岁以上职工人数占30.7%,其中55岁以上占15.7%。近5年退休的职工达到1.3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6.8%,面临人才断档。三是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活。近几年省内外高校生态类专业,特别是林学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压缩,每年只招1~2个班,全省林学专业毕业生每年只有150多人,人才培养速度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对生态建设人才的需求。同时不少市县部门没有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加上基层部门工作条件差、待遇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2.2 当前教育模式及培养人才的非生态性

当前我国不仅环鄱地区教育模式存在非生态性,而且整个现实中的基础教育为“应试教育”,高等教育为“技术至上”,以就业为唯一目的,导致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本身不具备生态性,同时所培养的人才也缺乏生态文明的素养和技能。具体表现为,首先,在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不重视,基础教育主要在于“应试教育”,至于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与生态环保技能培养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边缘化了、形式化了,学生难以达到“自我和谐”“他我和谐”;其次,高等教育开办的专业中,开设的生态环境保护课程十分有限,加上相关师资和设备也十分匮乏,至于生态环保专业人才培养,同样由于主客观原因,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问题,难以满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对生态建设人才的需求和整个民众生态素养的要求。

2.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建设人才的非本土性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农村为城市培养输送人才,经济落后地区为发达地区培养输送人才的非本土性特征。一方面省内高校由于主客观原因,难以吸引本省优秀学生就地就读,而是到其他省份高校就读;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更是难以为本地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江西省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在经济发达地区优厚待遇的吸引下,都往经济社会发达地区工作,而不能为本土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难以形成“本土性”,使得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对人才渴求显得更加迫切。

3 高职院校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生态建设人才培养的途径和对策

高职院校主要任务是培养以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建设人才的非匹配性、非生态性、非本土性,高职院校应在3个方面着重努力完善,以便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求的生态建设人才。

3.1 进一步完善生态建设人才培养机制

要培养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生态建设人才,省委省政府就要结合我省实际,根据规划提出的“四大体系”和“十大产业基地”,制订生态建设人才培养规划,出台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政策,建立人才培养经费保障制度,确保生态建设人才培养的重点生态实验室、重点生态学科专业、生态教育师资培养的实施,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到生态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中。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的优势,尽可能培养更多更好的生态建设人才。一是加强生态建设人才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与部门和企业联系和合作,发挥高校生态人才教育基地优势,扩大生态类专业招生数量,提高师资力量,凸现生态特色,把高校办成“生态建设人才的摇篮”。二是积极开展生态建设人才定向培养。针对环鄱地区实际,每年从当地企、事业单位中招收一批相关专业的在职人员到高校脱产学习,毕业后直接回原单位工作,提升现有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生态文明素养。三是大力开展生态建设专业知识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关键岗位技术人员等开设专题培训课程,开展生态建设专业知识培训。四是努力推广现代网络教育。利用高校现代教育手段,实施网络远程教育,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众生态文明素养。

3.2 进一步完善生态建设人才培养师资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个重大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在它的整个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各类人才,特别是生态建设人才。要培养各类人才,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等学校应在现有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特点,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各种渠道,加大师资人才经费投入。一方面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高水平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组建适应“十大产业基地”建设的学术梯队、学科团队,促进生态学科和师资队伍跨跃式发展。另一方面出台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培养现有的师资人才。鼓励现有教师到国内、外访问,进行学术交流,提高科研水平。深入发掘本土教师的内在潜质,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生态意识。同时努力营造事业留人的良好环境,正确处理好引进人才与稳定人才的关系。为各类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形成各安其位、各展其能、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建立一支校内外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注重教学和实训环节,充分发挥一线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作用,提高教育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3.3 进一步完善生态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教材和实训基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四大体系”“十大产业基地”需求的人才本身就要求有生态意识和生态专业知识。高等学校应该很好地把握这一点,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加强内涵建设,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要培养生态建设人才,必须加大生态教育,培养学生生态情感,在此基础上再培养生态保护的知识技能。在培养生态情感方面,要加强对情感对象的深入了解。这就需要大量开发环鄱地区相关历史、地理、人文等知识的课程教材,通过生态教育师资,依靠他们的教学,加大通识教育,传授给学生,树立学生的环鄱地区的生态情感,使其在日后工作实践中自觉有着本土的生态情结。

同时要在环鄱地区以及全省范围有选择地建设生态建设人才实训基地,在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与全省各市县林业、水利等部门和生态环保型企业的联系和合作,组建布局合理、类型完备的生态建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网络,发挥教育基地优势,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模式。在生态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既有课堂教学,又有基地实训;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操作,切实培养出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的合格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生态建设人才,也把生态建设人才实训基地办成“生态人才的摇篮、生态科研的中心、技术服务的基地”。

[1]刘礼祖.在全省林业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1-12-7].http://www.jxly.gov.cn/lyyw/ldjh/201012/t20101222_52365.htm.

[2]董新春,肖忠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创新[J].中国林业教育,2011(4):46-49.

[3]蔡连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区域教育变革[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21-126.

[4]汪玉奇.正确把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J].鄱阳湖学刊,2010(1):27-28.

[5]解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J].当代江西,2010(1).

猜你喜欢
鄱阳湖经济区人才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人才云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鄱阳湖好风光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