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蹬踏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①

2012-01-31 07:36王瑞平冯晓东闫秀丽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年9期
关键词:医学杂志步行偏瘫

王瑞平,冯晓东,闫秀丽

强化蹬踏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①

王瑞平,冯晓东,闫秀丽

目的 探索强化蹬踏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均接受常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针灸治疗和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强化蹬踏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FMA-L、MBI、FAC、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蹬踏训练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脑卒中;偏瘫;强化蹬踏训练;下肢功能

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偏瘫患者发病年轻化,患者对步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将强化蹬踏训练应用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训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的偏瘫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②经CT或MRI明确诊断的初次发病的脑出血、脑梗死患者;③病程50 d以内,病情稳定。排除标准:①既往有严重的下肢关节疾病、关节炎和关节损伤;②有脑卒中史;③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或重度营养不良等,不能完成每天的治疗项目;④伴中重度认知障碍、言语障碍、患侧忽略,无法配合训练;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前庭或小脑的功能障碍;⑥伴严重影响下肢感觉、运动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各类皮肤病、下肢外伤和其他周围神经病;⑦下肢严重痉挛无法完成蹬踏运动。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针灸和电刺激治疗。对照组治疗时间为每天90 min,治疗组与对照组相同内容每天训练45 min后再采用强化蹬踏训练45 min。强化蹬踏训练包括:①viva2型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RECK-Technic-GmbH&CO.KG,国食药监械(进)字2009第2262069(更)]:进行坐位下下肢踏车训练;②Nust-T5豪华型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器(Nustep,Inc.Ann Arbor MI,USA):健侧带动患侧下肢蹬踏运动,模拟日常步行;③XYQ-9型智能肢体反馈康复训练系统(下肢)(翔宇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以直立位下肢蹬踏训练为主的步行模式强化训练。以上3种蹬踏运动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适当的阻力或助力。

表1 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3 评定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2]、简式Fugl-Meyer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L)[3]下肢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4]、功能性步行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股四头肌)进行评定。评定由专人完成,评定者对患者的组别和治疗情况均不知情。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得数据以(xˉ±s)表示,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BBS、FMA-L、MBI、FAC和MAS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FMA-L、MBI、FAC和MAS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6。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BS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MA-L比较

表4 两组治疗前后MBI比较

表5 两组治疗前后FAC比较

表6 两组治疗前后MAS比较

3 讨论

脑卒中发生后,85%患者首要康复的目标是恢复下肢能力[5-8]。

以往研究表明[8,11-13],蹬踏运动能加强下肢肌群的力量,改善下肢肌张力,为患者提高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打下基础;通过下肢重复性蹬踏运动,刺激下肢的本体感觉,促进下肢运动感觉的恢复,增强髋、膝、踝各关节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从而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但研究多限于单一蹬踏训练。

本研究联合采用多种蹬踏训练,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偏瘫患者早期的双侧肢体同时训练,活动模式都是以下肢蹬踏活动为主的闭链运动。

近年来人们发现,双侧肢体的协同匹配效应,通过健侧下肢带动患侧下肢,可以促进患侧运动功能的恢复,即所谓的双侧训练[8-9]。脑卒中偏瘫患者非瘫痪侧肌力是最大步行速度的决定因子,进行非瘫痪侧肌力训练同样具有重要价值[8,10]。

闭链运动在偏瘫患者康复中具有重要生物力学意义。在康复的不同阶段,选择性使用闭链运动能促进功能恢复,同时不影响组织的修复和关节的稳定。以坐位下蹬踏训练为主的MOTOmed训练系统、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器综合协调地对双下肢伸屈肌群进行肌力训练,同时改善下肢肌张力,为步行创造有利条件;以直立位双下肢蹬踏训练为主的智能肢体反馈康复训练系统(下肢)是直立状态下进行步行模式的强化训练,更有利于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的改善和步行能力的提高。将坐、站位下蹬踏训练进行组合,优势互补,作用叠加,能提高临床疗效。蹬踏运动可使膝关节交替屈伸而不过伸,促进主动运动的同时抑制股四头肌的高肌张力,达到提高下肢运动功能的目的。

大脑的功能重组和可塑性是脑卒中偏瘫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主要机制[11]。根据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理论,适当增加训练时间,可以促进大脑的功能重组;在患者适当疲劳的情况下,治疗次数与疗效成正比;大脑的功能重组具有充足的潜力,反复训练是关键刺激。强化蹬踏训练对部分功能强化训练,从而能迅速有效地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形成,加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偏瘫患者经过8周治疗,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强化蹬踏训练更有利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是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Blum L,Korner-Bitensky N.Usefulness of the Berg balance scale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A systematic review[J].Phys Ther,2008,88:559-566.

[3]Fugl-Meyer AR,Jääskö L,Leyman I,et al.The post-stroke hemiplegic patient.1.a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physical performance[J].Scand J Rehabil Med,1975,7(1):13-31.

[4]钱珊,王蜀昌,陈志勇,等.流程化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病人Barthel指数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5):152.

[5]Candelise L,Gattinoni M,Bersano A,et al.Strok-unit care for acute stroke patient:an observational follow-up study[J].Lancet,2007,369(9558):299-305.

[6]Langhorne P,Coupar F,Pollock A.Motor recovery after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J].Lancet Neurol,2009,8(8):741-745.

[7]徐光青,兰月,毛玉瑢,等.脑卒中患者躯体运动偏瘫模式的三维运动学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0):893-895.

[8]孙丽,谢瑛.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0):977-979.

[9]Cauraugh JH,Summers JJ.Neural plasticity and bilateral movements:A rehabilitation approach for chronic stroke[J].Prog Neurobiol,2005,75:309-320.

[10]伍少玲,马超,曾海辉,等.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改善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0):908-911.

[11]崔贵祥,宋成忠,岳寿伟.功率自行车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6):530-532.

[12]闫桂芳,尹昱,沈红梅,等.踏车运动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5):435-436.

[13]罗予,王翔,王盛,等.两种下肢踏车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9):872-873.

Effect of Intensive Pedaling Training on Lower Limbs Recovery from Hemiplegia

WANG Rui-ping,FENG Xiao-dong,YAN Xiu-li.Rehabilitation Centre,1st Hospital of Henan Colle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cine,Zhengzhou 450000,Henan,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pedaling training on lower limbs recovery from hemiplegia.Methods60 hemiplegics after stroke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n=30)and control group(n=30).Both groups accepted routine rehabilitation,including physiotherapy,occupational therapy,acupuncture and electrical stimulation,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accepted intensive pedaling training in addition.They were evaluated with Berg Balance Scale(BBS),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limb(FMA-L),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before and 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ResultsThe scores of BBS,FMA-L,MBI,FAC,and MAS improved in both groups after treatment(P<0.01),and improved mor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Intensive pedaling training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lower limbs function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stroke;hemiplegia;intensive pedaling training;lower limbs function

[本文著录格式]王瑞平,冯晓东,闫秀丽.强化蹬踏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9):810-812.

10.3969/j.issn.1006-9771.2012.09.005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河南郑州市450000。作者简介:王瑞平(1981-),女,河南濮阳市人,治疗师,主要从事康复治疗。

R743.3

A

1006-9771(2012)09-0810-03

2012-04-23

2012-07-26)

·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医学杂志步行偏瘫
魔方小区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步行回家
《海军医学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简介
《转化医学杂志》稿约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辽宁医学杂志》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