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末青花山水艺术特征及其兴盛原因

2012-02-15 01:44朱忠华
陶瓷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民窑青花纹饰

金 君 朱忠华

(江西省玉风瓷业有限公司 景德镇市333001)

浅谈明末青花山水艺术特征及其兴盛原因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sperity course of blue and white landscape in the late Ming

金 君 朱忠华

(江西省玉风瓷业有限公司 景德镇市333001)

山水纹饰作为瓷器装饰纹样,相较于动物、植物及人物出现的比较晚。大约起始于唐代长沙窑彩绘,宋代磁州窑亦有少量表现,在元青花中一般以人物图背景的形式出现,明代早中期出现一些海上仙山和山水楼阁图,但数量很少且绘制技法仍不成熟。明晚末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动,此前一直缓慢发展的青花山水画突然大幅增多,并迅速走向繁荣。日益成熟的青花分水技法,勾线、皴染、构图模仿文人名家画风,画意仿效唐人诗意,使得山水纹饰成为青花瓷器最重要的艺术成就之一。

1、明末青花山水的艺术特征

天启、崇祯二朝历时24年,官窑瓷器基本处于停烧状态,使得民窑获得了空前发展,并逐步取代官窑,达到了明代民窑的顶峰。明末山水纹饰较为流行,构图生动自然,与当时的文人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天启、崇祯时的山水纹饰,布局疏朗,画法写意,景深开阔。这时期的青花山水纹饰大量出现,风格多样,有以精细笔墨绘制,亦有以粗笔写意绘制。题材内容丰富多彩,也更具有生活气息,画意具有元明文人画家作品的风韵,并开始出现了具有点题意义的题字、题诗。画面中的人物,景物也较前朝更丰富,形成了明末特有的艺术特征。

天启朝官窑器物极为少见,民窑瓷器装饰的山水纹饰较多,画面构图舒展,讲究整体布局的空间感,绘画豪放洒脱,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山水纹饰风格较前朝有很大变化,多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使纹饰具有豪放脱俗的情趣,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山水纹饰多采用的题材有江边小景,其疏朗的布局,简笔写意的画法,与宣德以来平稳的风格迥异。青花瓷绘山水纹饰,画面布局疏朗,远山近水的空间感强。纹饰中的山水已不受现实山水的束缚,倾注了画工对真实山水的理解与感悟。山石多勾线填色,信手涂抹,线条流畅细腻,虽画风草率,但画意自然生动。其所显示的自由豪放、大胆率意的粗笔写意之风,充分的表现了山水画深遂的意境与朴实的本质,这是艺人们独辟的灵境和创构的意象,是一种与画工的情怀、精神、生活乃至生命有着密切关系的“意中山水”。天启时期的青花呈色泛淡灰,胎薄质细,釉白而光泽度强,时代特征明显。

官窑的停烧使得崇祯官窑器物十分罕见,因此纹饰的具体面貌无法得知。崇祯时期的民窑瓷器山水纹饰采用散点式构图颇具传统中国画的韵味,景深开阔,有草逸酣畅之感,彰显其独特的个性。此时期山水纹饰装饰的器物较多,器形亦较前朝丰富,除碗盘之类外,亦见有罐、瓶等器物。画面构图舒展大方,生动自然,画法以单线平涂为主,但见有渲染痕迹,也有单笔点染的没骨画法。画面典型特征是构图多取传统国画的散点式构图,景深开阔,画意洒脱。崇祯朝青花瓷绘有的山水纹饰,与天启同类纹饰相比较,填色略为含混。青花与水的浓淡层次较天启明显,为以后料分五色打下基础。此时期山水纹饰的另一典型特征是多有祥云在山间缭绕,线条流畅,层次感极强,画面生动自然,青花发色稳定,色阶明显增多,层次分明。

2、山水纹饰兴起的原因

其首要原因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动荡。明朝末期是中国社会的又一次大动乱时期,朱氏政权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文人士大夫陷入了痛苦矛盾和报国无门的情感纠结之中,儒家思想失去主导地位,道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人文士大夫精神上的痛苦需要借助于精神产品发泄出来。人类与生俱来就有对自然山水的崇拜感、依恋感。在内心彷徨痛苦时,在山水间总能纵情欢乐,忘却那些让人痛苦的现实,成为很多人的追求。加上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画山水画能使人的思想得到自由,心灵得到慰藉。山水画必然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也让山水画逐步兴盛。虽然民窑画工匠人的文化艺术修养比文人相差甚远,但面对同样十分艰难的社会现实,内心同样充满着矛盾和痛苦,都希望社会不再动荡不安,生活平静祥和。在客观现实中无法实现愿望时,内心产生的痛苦就需要寻找解脱的途径和方法。受文人山水画的启发或者说文人山水画也正好能够表达了劳动人们内心的情感,于是匠人们便借鉴了文人山水画,把文人山水画画到了瓷器上。

第二是市场的需求。人们生产的瓷器绝大部分是商品,商人追逐的是利润。把瓷器装饰得更好看,更符合当时主流的审美倾向,让生产的瓷器销售的更快更多,是每个生意人的梦想。明末皇帝和皇宫贵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很微弱,江南地区的文人文化成为中国艺术的主流,主导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明朝中期开始,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繁荣的城市经济壮大了文人权贵阶层,达官富商从商业贸易和拥有的大量土地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文人权贵和富商家族之间的联姻,又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这个阶层的人们有时间,有心情,有财力大量收购文物和艺术品,同时他们也需要高质量的、能体现他们生活品位的日用瓷器和文房用具。而由于政局的动荡,时代的变幻,文人士大夫常借助山水画抒发心灵情感,于是山水画便成为晚明社会主流审美思潮的物质表现。无论是陶瓷作坊主或者是陶瓷画工,为了赢得这一部分人的市场,在瓷器上画山水画就成为必须了,况且这一部分人消费水平高,消耗量大,在这一部分人身上能够赚到大钱。

第三,工具和技艺的发展进步。晚明时期陶瓷绘画的工具、技术和技法已经能够充分自由地表现山水纹饰。成化时出现“分水”技法,用鸡头笔(一种画青花的工具,类似于毛笔) 沾青花料在坯胎上分成深浅不同的多个色阶,这和传统中国画中的“墨分五色”有异曲同工之处,坯胎相当于宣纸,青花料相当于墨。“分水法”的出现并发展成熟是青花山水大量出现并且能够画地好的技术性因素。

结语

明末时期民窑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青花山水纹饰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题材内容也变得更为丰富,山水纹饰风格多样,笔墨技法已完全成熟,文人化程度不断加深,不但继承了明晚期文人山水纹饰的已有形式,而且开始出现了诗画的结合,并且开始出现大写意的山水纹饰,这不是明初因陋就简而产生的无奈之笔,而是受文人画影响深入的又一体现。在构图上,明末青花山水纹饰简洁、清逸具文人意境的山水图画。明末的青花山水纹饰继承了明晚期的艺术成就,并为后来青花山水纹饰成为主流纹饰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民窑青花纹饰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写意花鸟的文化艺术特征探析
青花
雕漆纹饰的修复
吉利永长——中国传统纹饰之回纹
明代的民窑青花:绚烂至极而非平淡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