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发展探析

2012-02-15 16:32郑代义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课余强国体育锻炼

郑代义

(黄山学院 体育系, 安徽 黄山 245041)

“体育强国”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综合的概念,在现阶段,主要指标体系以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为主导,并体现体育各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1],高校是培养我国各类优秀人才的摇篮和基地,高校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优秀后备力量,其体质健康状况关系到今后强国建设和发展,而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指出:我国大学生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国人超重与肥胖率出现持续增长,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弱不禁风[2],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重视和提高高校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以安徽省21所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的与高校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有关的文件、书籍、报刊和杂志,获取有力的资料论据.

(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在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就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发展因素,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分三份,一份调查对象为安徽省21所本科院校体育管理者(发放问卷21份,回收有效21份,回收有效率100%);一份调查对象为高校体育教师(发放问卷260份, 回收有效248份, 回收有效率95.38%);另一份为部分在校大学生(男生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6份,回收有效率97.67%;女生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2份,回收有效率96%).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为样本抽取方法.

(3)访谈法:设计专家访谈提纲,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方面研究的专家访谈,并收集专家对本研究相关问题的看法或建议.

(4)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把有效问卷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安徽省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开展的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学校体育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体育强国时期,高校学校体育发展应充分重视体育运动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方面的特殊作用,积极推行学校体育教育计划,配备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并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健身、竞赛活动,有效地促进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3].

2.1 安徽省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学生健康状况分析

安徽省高校现在基本上实行的是学分制教学,学分制的核心机制是“选择”,但高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选择的自由度还非常有限,诸多因素制约着学分制的实行:课程体系不健全,选修课比例偏低,质量不高,课源紧张,教师工作不到位,使得学习年限受到弱化、学习内容的选择性等受到限制[4].安徽省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一般为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体育基础课,即围绕“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体能素质锻炼,第二学期和二年级开设选项课,对高水平运动队开设运动训练课,对身体出现病残的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在调查中,所有高校都把大学一、二年级的体育课规定为体育必修课,其中有部分高校对三年级以上(包括研究生)开设了选修课,安徽省高校每学期体育教学计划一般为15~18周教学.在对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的调查中,有68.48%的学生不知道体质与健康的指标体系构成,53.94%的学生不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如何,但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2.2 安徽省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开展现状与分析

(1)体育课程教学时数偏低,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体育课程教学时数的规定为体育课程教学和学生的体育锻炼学习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学生只有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不断的尝试、重复练习,才能达到掌握技术、巩固意识、增强体质的作用.通过调查显示:在21所受调查的学校中,有6所高校每学期体育课教学计划为18周教学,12所高校每学期为15周教学,3所高校每学期为12周教学,学期均教学时数为30.86学时,必修课年均教学总时数为123.4学时.由此可见,安徽省高校体育课教学时数普遍偏低,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144学时还有很大的差距;且能达到《纲要》要求的仅有6所,仅占调查学校的28.57%.体育最大的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若以高校在每学期体育课安排为15~18周(次)课计算的话,其中去除理论课1~2次课和天气、长假原因耽误的课,以及教师上课讲解和示范的时间则学生真正用来锻炼学习的时间是少得可怜,那些每学期采取12周教学的学校,难以想象他们的教学计划是如何完成的.长此下去,中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则不足为奇.作为体育资源和人员集中以及文化层次较高的高校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无法提高,则中国枉谈群众体育搞上去、建设体育强国.所以,高校应适当增加体育课的教学时数来确保学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效果,为形成“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指导思想打下基础.

(2)体育项目开设数量偏低,难以提高学习兴趣.体育项目开设的数量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课空间和自由度,可以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由调查可知,大部分高校体育项目数量在11~15项,达到25项以上的仅有1所,高校平均开设体育项目数量为12项,可见,安徽省高校体育项目数量开设还很有限,和其它高校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清华大学已开设43项之多).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35.01%的高校学生认为本校体育选项课的数量是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的,且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学生需求量的增大,这种趋势必将会越来越明显.学生难以选到令自己满意的项目,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难以得到调动,也就难以激发其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锻炼习惯的养成.所以,高校应依据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地理位置资源,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自然环境资源做好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和对新兴、传统体育项目的利用,开发运动项目资源,增加课程的新颖性,以拓宽课程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

2.3 安徽省高校课余体育开展的现状与分析

课余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学生如果只是用课堂上仅有的几十分钟来练习,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且教学时数有限,学习内容较多,必然难于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也必然难于形成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所以课内不会课外补也将是一种必然趋势.通过调查显示:安徽省高校课余体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大学生每周参加2~3次课余体育活动的占33.98%,大部分男生每周锻炼2~3次居多,而大部分女生每周锻炼1次居多,还有近7%的女生根本不参加运动,由于受自身生长发育和社会习俗的不良影响,大部分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怕脏、怕苦、怕累、怕羞等思想较男生明显,男生相对比女生更爱好运动.在对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调查显示:高校男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主要以娱乐休闲,丰富生活、锻炼身体,增进健康为主,男生相对来讲更注重生长发育塑健美体型,而女生较重个人体育能力的提高,在对大学生每周锻炼少于3次的原因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场地器材设施不足(64.95%);想锻炼但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不知怎么锻炼(56.94%);学习的压力重,没有多余的时间去锻炼(44.98%).高校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必然任务[5],所以,高校应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从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进而为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服务.

3 加强和完善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加快推动体育强国建设

3.1 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教育,加快体育强国建设

一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提高体育锻炼意识.中国的教育始终围着高考指挥棒运转,造成全国青少年健康存在种种共性,中国学生的耐力素质在20年里持续下降,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近年来,在青少年身上也时有发生高血压、糖尿病等与肥胖相关的病症.由于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课业学习压力重,学校也更加注重升学率,进而导致学校和家庭以及学生三环节对身体素质方面都不够重视,虽然中学现在增加了体育素质加试,但许多学生在进行中考体育加试时也仅仅是临时抱佛脚,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到了大学阶段,长期的学习压力以及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已经根深蒂固于心中,导致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也不能快而好的推行下去.所以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体育的本质和功能,掌握体质与健康方面的知识,转变体育健身观念,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必要性以及体育的价值和作用,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健身中来,提高体质,为建设体育强国献力.

二是,完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提高体育锻炼质量.要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就要形成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三大支柱的互惠共赢机制[6].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质,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为其提供了保障,充足的学习时间和众多的体育锻炼项目是高校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体育课的教学时数和体育课的项目数量的设置上还偏少,还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校应加强对课程设置现代化的研究,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时数,保障大学生学习的时间,开发体育运动项目资源,增加选项课项目数量,拓宽学生选课的空间和自由度,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在学生选课时,加强对各运动项目功能及其健身价值的宣传,使学生充分了解每个项目的特点和价值,避免盲目选课,在分班编排时应依据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特点进行编班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质量,进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建设体育强国助力.

3.2 完善高校课余体育发展,推动体育强国建设

一是,加大高校基础硬件设施建设,提高课余体育服务水平.体育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有力保证, 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近年来, 绝大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地改善了体育场地与体育教学器材等硬件设施,但仍不能满足和保证体育教学的需要,在课余体育锻炼中,场地、器材得不到保障,学生们在锻炼时间、锻炼强度、技能的掌握等方面均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高校应加大经费投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水平,为学生参加各种课余体育锻炼提供保障,高校应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安排优秀体育教师分期和分批次对课余体育进行专门的辅导,从而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保证课余体育活动质量,提高学校课余体育服务水平.

二是,构建院系、社团、骨干等多元化体育服务指导体系,营造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体育骨干是高校联系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纽带[7],课余体育的指导如果仅仅依靠体育教师的力量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构建完善的体育骨干的培训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以学生体育骨干为主,专项教师和学生协会指导为辅,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系统安排,使高校课余体育训练能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培养学生自发的参与各种课余体育锻炼,并将参加各种课余体育训练、竞赛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如增加学分、评优、奖学金等联系起来,确立课余体育的地位,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调动广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和竞赛的积极性.学校还应鼓励各院系去组织课余体育训练和比赛,掀起赛前的学习、训练和“备战”热潮,引导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氛围.

三是,立足长远,提高效益,建立激励机制.在整个学校体育活动中,课余体育活动学生的参与面最广,活动时间长,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多样,是对所有学生最具有健身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体育教育活动之一.随着现代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课余体育锻炼必将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课余体育锻炼必将成为广大学生课余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所以,高校应将阶段性的发展和长远发展相结合,从长远发展的高度来实施现阶段的计划,要有远见和前瞻性,将课余体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与指导教师的工作量相挂钩,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校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邱雪.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创建[J].中国体育科技,2010(1):10-14.

[2]吴东,蒋圣杰.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N].北京日报,2011-9-3.

[3]张斌.建设体育强国时期高校体育本科教育发展态势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4):73-76.

[4]谭小翠,李信就,赵晓勤.影响大学生体育选项课因素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7): 959-960.

[5]谭沃杰.高校课余体育活动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75-276.

[6]刘红梅,裴海泓.中国成为体育强国的梦想与现实——对中国学校体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10(1):49-53.

[7]施正惠.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骨干及其作用[J].科技信息,2009(15):227,253.

猜你喜欢
课余强国体育锻炼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学习强国”礼赞
秦晋争霸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抓好中学生乒乓球运动员课余训练应注意的几点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