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君臣语境中的修辞运用

2012-02-22 09:45陈慧琴
文教资料 2012年2期
关键词:嬴政李斯秦王

陈慧琴

摘要: 语言环境是修辞的基础。在特殊的君臣语境中,李斯《谏逐客书》以巧妙的修辞劝说秦王嬴政放弃逐客令,具体为:大局为重,舍弃小我;以美为刺,春风化雨;剖晓利弊,巧用对比。

关键词: 《谏逐客书》君臣语境勸说策略修辞手法

修辞服务于语言表达,同时又受语言环境的制约。王希杰在《修辞学通论》中指出:“语言环境是修辞的生命。”古代君与臣之间的对话,是一种特殊的政治交际语境。在韩国水工“间谍门”事件败露,秦国客卿面临驱逐,尤其是李斯个人的政治生命危在旦夕之时,李斯凭借审时度势的眼力、深谋远虑的功力、高超的语言能力,对秦王发布逐客令的情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顺应特殊的交际语境,在《谏逐客书》一文中采取了巧妙的劝说策略和修辞手法。

一、大局为重,舍弃小我

《谏逐客书》写于公元前237年,当时秦王嬴政已经听从宗室大臣的建议,颁布了逐客令,事秦多年、位居客卿之首的李斯也赫然在列。此时如果意气用事述之以哀怨,从个人角度哭诉自己劳苦功高,哀求秦王手下留情,继而批评秦王心胸狭窄、听信谗言,这样不但难以说服秦王,反而可能激怒他,招来杀身之祸。因为嬴政不是普通的君王,他既然能干出囊扑两弟、囚禁母后这样的事来,就难以用普通的人情世故动之以情。在这个时候,李斯必须保持冷静和克制,站在嬴政的角度考虑问题,晓之以理,才能在对话中获胜,或者说达到双赢的目的。因此李斯必须跳出个人情绪的小格局,跳出客卿们的荣辱得失,给自己正确定位。

《谏逐客书》通篇围绕秦国的强大和“跨海内、制诸侯”的统一大业进行论证,正是因为富国强兵、雄霸天下是秦王的雄心所在,也是秦国的根本利益。李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料定秦王不但会对文章予以关注,而且事关国家利益和个人霸业追求,秦王必定会重新审视和考虑逐客的问题。文章当中处处都流露出对秦王政治理念的认同,这种认同既是《谏逐客书》行文的依据,又是行文的归宿。李斯舍弃小我,不计个人得失,处在被驱逐的行列依然情系秦王的宏图伟业,文章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胸襟、忠诚和政治智慧也为日后受到秦王重用埋下伏笔。最终的结果是《谏逐客书》为秦王嬴政采纳,李斯官复原职,不久擢升为廷尉,并辅佐嬴政统一六国而成就“千古一帝”。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论说》中这样评价:“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李斯劝说秦王嬴政废除逐客令,使《谏逐客书》成为影响历史进程的旷世奇文。李斯因此改变了个人的政治命运,也改变了秦国的命运。

二、以美为刺,春风化雨

秦王嬴政平定内乱、扫荡六合,仅仅用十多年的时间就缔造了一个伟大的帝国。虽然颁布逐客令时秦国尚未统一,但他强悍自负、好大喜功的性格早已注定。在秦王呈单边强势的这场君臣对话中,从语音到词汇到句式,怎样去修饰,李斯绝不能随心所欲。只有顺应特殊的君臣语境,投秦王所好,才能达到劝说的目的。《谏逐客书》在批评逐客的时候,又充分考虑嬴政的感受,处处维护秦王的尊严,对秦王的政治理念和政绩予以肯定和赞美,在这些的背后隐藏着规劝和讽喻,委婉地让秦王认识到逐客的错误。

在文章的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的表述中,李斯只是对大臣们的议论发表个人见解,并没有对秦王的“逐客令”说三道四。既提出了反对逐客的主张,又把逐客说成是吏议,是吏之过,而非秦王之过。李斯用了一个表谦恭的词“窃”字,显示了自己的谦卑和真诚,迎合了嬴政自负、强势的心理。更重要的是李斯的这种提法弱化了逐客令已经下达的事实,对一个既成事实进行了模糊处理。如果秦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句话给秦王收回成命铺好台阶。

《谏逐客书》第三个自然段辞采华丽,极尽铺张之能事,朗朗上口。其间大部分笔墨用来铺陈秦王的宝物,“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鼉之鼓”,还有“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等,而这些珍奇异宝,均取自诸侯六国,是秦王雄霸天下的战利品和标志物。越是赞美宝物之多,就是赞美秦王功业之大。赞美一番之后笔锋巧妙一转,回到劝说的正题上来:“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采取先扬后抑的手法,委婉地指出秦王驱逐客卿实际上是重物轻人,与称雄天下的目标背道而驰,使秦王在享受美文、美誉的愉悦中觉察到自己的错误。

第四个自然段中也采用了相同的写法:“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皇之所以无敌也。”李斯言语当中把秦王比做巍峨博大的泰山,宽广深邃的河海,以及无敌天下的三皇五帝,同时委婉地暗示秦王也只有留住把六国的人才,把这些卿客们的个体力量聚集起来,才能成就霸业,反之,“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历史上忠臣贤士劝谏君主的行为和文章不胜枚数,其中劝者因此遭贬或入狱的不在少数,究其不能成功地达到说服目的的原因,除却君主方面的因素,往往是规劝者披肝沥胆,急于表达自己的责任担当和忠心,大堂之上言辞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置君主尊严威仪于不顾。屈原被放逐、韩非被弃用就是很好的例子。和他们先比,李斯的规劝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剖晓利弊,巧用对比

《谏逐客书》的最终目的是化解危机,劝说秦王废除逐客令。因此当务之急是阐明“用客”、“逐客”的利弊、对错和成败,让秦王认清逐客的危害。李斯巧妙地运用对比,层层推理,在强烈的对比中使逐客的危害昭然若揭。《谏逐客书》开篇提出自己的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论证部分首先列举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重用客卿成就霸业,又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做假设进行比较,论证了人才强国的重要性。接着就重异国之物与逐异国之客进行对比,陈述秦王爱好的色乐珠玉都不产于秦,秦王却怡然享受,“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阐明逐客的实质是不重视人才。并指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又和前朝的四位明君重用人才形成纵向对比,通过古今对比再次论证人才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李斯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立场,先正面阐述五帝三王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网罗天下人才因而无敌于天下,然后指出逐客将会导致“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这无异于“借寇兵而资盗粮者也”。通过“用客”与“逐客”的对比,把两者的利弊成败剖析得明明白白。希冀像三皇五帝一样称霸天下的秦王,面对强烈的对比,层层的推理,怎能不震惊和反思。

参考文献:

[1]冒志祥,侯吉永.谈古代进谏公文的说服修辞.修辞学习,2007,6.

[2]姚仲明.《谏逐客书》中对比手法的妙用.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8.

[3]曹升.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嬴政李斯秦王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long-snake moxibustion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due to kidney deficiency and cold coagulation
昙花一现的秦朝
再議新疆吐魯番出土“秦王鏡”
向嬴政索田宅
吕不韦之死不蹊跷
李斯自食苦果
小“恐”成像,观微知著
食客
儿时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