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特色比较

2012-02-22 09:45徐乃云
文教资料 2012年2期
关键词:曾巩柳宗元韩愈

徐乃云

摘要: 唐宋八大家在中国历史影响深远,而都以散文见长,有的雄浑豪放,有的婉约深沉。本文就他们散文的某一方面略作分析。

关键词: 唐宋八大家散文特色比较

一、韩愈散文风格从总体上说体现了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的特點。

韩文的风格来自他的人格和他的文学主张,人格的浩然正气使其文章理直气壮;不平则鸣的文学主张使其文章情感强烈。此外,韩愈还有奇崛排奡和文从字顺的特点。

韩愈散文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说理、叙事、言情上,三者在不同文体中虽有偏用,却常有交融。其论说文观点鲜明,词锋犀利,气势宏伟,说理透辟,逻辑性很强,感情强烈。其记叙文常常采用叙事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既能够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形象,又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韩愈散文突出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语言艺术上。他的散文语言精练生动,准确鲜明,流畅而多变,富于创造性和表现力。

二、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作家,众体兼长,作品丰富。

柳宗元作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写下了许多议论文。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文论,其文体有杂文、书、序、赞、志、传等。他的议论文写得既多且好,颇具特色。

1.观点鲜明,思想深刻。柳宗元议论文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观点鲜明,思想深刻。《送薛存义序》旗帜鲜明地提出官吏是“役于民”的,而不是“役民”的民本思想。他从官为民役的思想认识出发,坚决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他在《非国语·命管篇》中提出以“才”不以“姓”的选官原则,不论择嗣,还是选官,都应以“贤且圣”为标准,明确提出应从卑贱者中选拔才德之士的主张,这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是有号召力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2.论证有力,气势逼人。柳宗元的议论文以其精辟的见解、严密的论证,形成一种不可抗御的排山倒海之势,而这种气势主要不是靠奔放恣肆的纵横驰说,更不是来自徒为大言的装腔作势,而是来自文章本身内在的逻辑力量。《封建论》是柳宗元议论文之首杰。不但思想观点进步,而且论据充分,论证缜密。文章的主旨在论述郡县制的越性,用事实来批驳鼓吹分封制的谬论。

3.构思新颖,结构严谨。构思新颖,结构严谨可谓柳宗元议论文别具一格的特色。立意是否新颖,这主要是作者的见识和思想高度的问题,而构思是否新颖,则主要是表达技巧的问题。如《捕蛇者说》一文,作者所表现的是反对繁苛赋役的主题,这是从孔子提出的“苛政猛于虎也”之后,历代特别是唐代许多诗文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但柳宗元没有落入前人的窠臼,他巧妙地选取了永州人捕蛇顶租的素材,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不但令人信服,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三、欧阳修的创作使散文的体裁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时人称赞他:“文备众体,变化开合,因物命意,各极其工。”

欧阳修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例如《醉翁亭记》的开头一段。欧阳修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他的散文创作特点有三:(1)文体多样,议论、叙事和抒情兼备;(2)采“古文”与骈文之长,融成新的风格;(3)富于变化,开阖自如,具有和谐的韵律感。 简约有法的叙事、迂徐有致的议论、曲折变化的章法、圆融轻快而无窘迫滞涩之感的语句,构成了欧阳修散文含蓄委婉的总体风格。

四、在散文写作方法方面,苏轼最重视的一点是“以意为主”。

苏轼的散文作品有不少是史论或政论,如《上神宗皇帝书》、《范增论》、《留侯论》、《韩非论》、《贾谊论》、《晁错论》、《教战守策》等。这些议论往往就常见的事实翻新出奇,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结论,文笔在自然流畅中又富于波澜起伏,有较强的力度和感染力。

以上所述及的,以性质而言不属文学散文,但从中可以感受到苏轼的个性与才华。而更能代表其散文成就的是随笔、游记、杂记、赋等感情色彩较浓厚的文体。这一类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写作手法比前人更自由,常打破各种文体习惯上的界限,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成分糅合起来,以胸中的感受、联想为主,信笔写去,文章结构似乎松散,却于漫不经心中贯穿了意脉。比之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性质相近而体裁单纯、结构清楚的散文,显得更为自然、飘逸和轻。

五、苏洵、苏轼史论散文一脉相承,都体现出“有为而作”、“自得”为文的有补当代的创作倾向,且都有战国纵横家之风,气势雄放,雄辩滔滔,造语精警。

然苏轼较之乃父,不仅其才思、才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好读书,善读书,因而其文更为放恣变幻,更富创造性。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做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

六、“一门父子三词客”(三苏祠楹联)。三苏虽出一门,但文风不同,各自成家。

元刘填云:“老泉之文豪健,东坡文字奇纵,而颍滨之文深沉。”(《隐居通议》卷十五“三苏”条)明丘睿云:“按苏次公浑博不如乃尊,奇幻不如乃兄,而疏畅媚娜,有一段烟波,则非诸人所及。”(《三苏文范》卷十八引)清沈德潜云:“之才横,矫如龙蛇。东坡之才大,一泻千里,纯以气胜。颍滨蓄渊涵。”(《唐宋八家古文读本序》)结合前引苏轼对他的评论,苏辙文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沉稳有变、淡处见浓和圆转其外秀杰其中等方面。

七、王安石散文紧贴社会、政治和人生的实际问题,直接为他的政治斗争服务。

《答司马谏议书》剖析了司马光反对新政的言词,言词简练、委婉、坚决,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读孟尝君传》分析历史事实,驳斥了孟尝君养士的传统观念,畅谈如何才算“得士”的问题。即使像《伤仲永》这样的小品文,作者的用心也不在表现文思上,其实际的用意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在游记这一最具辞采和情趣的文体里,王安石也常将极富哲理的主题引入,如《游褒禅山记》中用了近一半篇幅来议论这样一个理性的问题: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达到超越常规的境界,就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具有超强的意志,此外,别无捷径可寻。

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性居多。他较少注意文章气氛的酝酿,从感情上打动人,而是多针砭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主张。因此,他的散文一般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语言简练、朴素,立意非凡。

八、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曾巩虽然不讲文采,而文章却写得自然淳朴,自成一家。这是曾巩文章的特色。这特色体现在几个不同的方面。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其次,曾巩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阖,有如韩愈。赠序之文,尤有特点。再次,曾巩的文章又是善于记叙的,其特点是条理分明,无不达之意。最后,曾巩为文,一般说来,是长于记叙、不多写景的,例如《醒心亭记》、《游山记》等,几乎不写景物。但有的文章也极刻画之工,如《道山亭记》即是一例,曾巩为文虽少景物描写,却并非不能,而是不为。

猜你喜欢
曾巩柳宗元韩愈
晚春
江雪
曾巩生平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
朱右《唐宋六家文衡》与曾巩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