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祁连牛羊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学及防治情况调查

2012-02-24 01:10马寿录
中国兽医杂志 2012年6期
关键词:母畜布病牲畜

马寿录

(青海省祁连县畜牧兽医站,青海 祁连810400)

布氏杆菌病是严重威胁畜牧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本病可造成牛羊大范围流产,生产性能下降,妨碍出栏牲畜调运和畜产品卫生质量安全,给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近年来,祁连县部分牧业乡镇牧户牛群流产现象普遍增多,经对有流产病史的生产母牛血清学监测,阳性率竟高达74.28%。这一现象引起了各级业务部门高度重视,随即开展了大范围实验室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制定了综合性防制措施,经过3年综合防治,本地区牛羊流产明显下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未从根本上遏制本病的流行,部分村社血清学监测阳性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为此我们对3年来布病实验室监测、流行病学、防治措施、防治成效、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调查、整理和分析,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祁连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北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东与海晏、门源县接壤,南与海晏、刚察、天峻县毗连,西北与甘肃省酒泉、肃南、民乐、山丹等县为邻,东西长340.5公里,南北跨185公里,呈一长条形,面积4.6万平方公里,有可利用草场93万余公顷。东西部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牲畜以藏羊、牦牛为主;中部小块农业区以半农半牧为主,饲养有部分黄牛。全县下辖三镇四乡(八宝镇、牧勒镇、峨堡镇、扎麻什乡、野牛沟乡、央隆乡、阿柔乡),45个村(牧)民委员会,153个生产合作社,8 263户,人口36 898人。

本地牲畜构成以藏羊、牦牛为主。中部小块农区有部分草地放牧牛、羊、绵羊育肥和黄牛改良,存栏各类牲畜138万头(只),其中藏羊120万只,占86.97%,可繁殖母羊69万只,母畜比例57.5%;牦牛18万头,占13.04%,可繁殖母牛6.37万头,母畜比例35.41%;黄牛存栏5 500头,占0.4%,可繁殖母牛2 319头,母畜比例42.17%,杂种化程度90%;猪存栏250余头,以农户散养自食为主,种猪饲养极少。全县共存栏种公羊2.76万只,种公牛0.26万头。

2 实验室监测情况

2008年年采集流产母牛血清13份,经布氏杆菌试管凝集试验全部为阳性;另采集流产地区有流产病史母牛血清35份送省动物疫病控制中心检测,26份出现阳性结果,阳性率达74.28%;2008年6月,在本县默勒镇老日根村抽检牛50头、羊51只,阳性率分别为4%和3.9%,由此确定布氏杆菌病是造成本地区牲畜流产的主要原因。为此,在省农牧厅统一安排下,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在5个牧业乡镇开展布氏杆菌病监测,同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10月下旬,共抽检牛1 028头,检出阳性77头,阳性率7.49%;抽检羊2 154只,检出阳性26只,阳性率1.21%。2009年3~5月根据省上统一部署,对全县种公畜进行实验室检测,共采集血清12 686份,羊11 156份,牛1 530份;牛检出阳性156头,其中平均阳性率10.20%;羊检出阳性251只,平均阳性率2.25%;农区奶牛共检测105份,未检出阳性。从监测结果可看出,布病在本地种畜间流行相当严重。种公牛阳性率明显高于种公羊;牛感染以峨堡地区和默勒地区最为严重,阳性率分别达21.96%和16.1%;上述两个地区种羊阳性率也高于其他地区。另外监测农区奶牛105头,未检出阳性。

2010年监测羊1 464只,阳性76只,阳性率5.2%;监测牛157头,阳性4头,阳性率2.5%。

2011年监测羊181只,阳性2只,阳性率1.9%;监测牛390头,阳性20头,阳性率5%。

3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在全县5个牧业乡镇10个行政村展开调查,共走访牧户157户。经了解,近几年牛羊流产普遍有所回升,但一般流产率不超过4%;牛羊流产现象较为突出的地区有默勒镇老日根、才什土、瓦日尕3个村和峨堡镇黄草沟、峨堡2个村。上述5个村共有牧户1 192户,年流产牛羊10头只以上的有80户,占到12.46%。5个村共存栏牦牛3.944 2万头,羊13.513 8万只;其中母牛1.38万头,母羊7.84万只;种公牛652头,种公羊2 613只;母牛流产在5%~7%之间,个别牧户母牛群流产高达80%,发生流产母牛以4岁以上经产母牛为主,流产发生于怀孕后期。2011年布病检测结果,上述5村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限于该病流行特点和检测范围,目前尚不能确定流行趋势和范围,但上述5个村作为重点发病区和牧区布病感染普遍回升是不容置疑的。

4 防治措施

根据本病在本县的流行特点、实验室监测结果,结合国家布氏杆菌病防治技术规范要求,经综合研究确定采用疫病监测与免疫注射并重的防治措施。对牧区所有生产母畜进行免疫注射,减少流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形成免疫保护屏障;对种公畜采取实验室监测,淘汰阳性种畜的净化措施;农区奶牛不进行免疫而是监测淘汰阳性个体,逐年净化。开展牛羊布氏杆菌病病原学实验室检验,确定当前流行病菌种属,为进一步免疫提供依据;加强布病综合防制技术培训工作,普及防治知识和提高自我防护技能;对重点发病区生产母畜实施计划免疫,全面检测种畜和幼年牲畜,对阳性牲畜实施扑杀无害化处理;对一般发病地区采取以检测处理阳性牲畜为主的净化措施;加强输出动物检疫,尤其是输出和串换的种用牲畜必须全部实验室检测合格方可调运。对本县5个重点发病村所有种畜进行普查,扑杀阳性种公畜。受目前技术力量和牧区放牧特点所限,遵循周密计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首先从检测种公畜开始,逐步淘汰和净化种畜;对生产母畜实施计划免疫,减少流产造成的经济损失。通过3年的防治,重点村社牛羊流产现象明显下降。

5 防治成效

2009年以来共计免疫母畜179.4万头只(次),淘汰阳性公畜400余头只。经过3年的计划免疫和阳性种畜淘汰净化,重点发病地区怀孕母畜流产率下降了2%~3%,部分流产严重的牛群没有发生流产现象。防治取得了明显效果,受到群众普遍欢迎,但是实验室监测阳性率却没有明显降低,个别牧户反映疫苗注射效果不明显,牛羊仍有流产现象发生。

6 布病存在问题

6.1 疫苗规格不统一,实际操作不便 目前使用的疫苗规格不统一,有75头份、100头份、115头份等,给实际疫苗注射带来极大不便;没有专供牛的包装规格,而是采以每头牛25头份羊换算,加上村级动物防疫员自身文化水平所限,难免由于注射剂量不准而影响免疫效果。

6.2 病畜扑杀补偿机制尚未健全 检出的阳性病畜必须淘汰和无害化处理,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经济补偿,严重影响了群众处理病畜的积极性,另外经济补偿标准较低,也是造成病畜处理难的一个原因之一。建议建立全省统一的补偿标准,健全补偿机制。6.3 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还需加强 布病流行病学调查范围还局限于重点村社,调查面覆盖有限,难以反映本病流行的实际情况,对制定进一步防治措施造成负面影响。部分村社群众反映打了疫苗,牲畜还有流产现象发生,免疫效果不明显,经过我们综合分析,认为不排除衣原体、支原体、弓形虫等混合感染现象,所以应加强衣原体等相关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7 建议

7.1 加强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加强外运牲畜和种公畜血清学监测工作,坚决淘汰和无害化处理阳性畜,对流产胎儿和污染物采用深埋和焚烧处理;定期进行圈舍消毒工作;扩大流行病学调查范围,充分掌握布病流行和分布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定综合性防制策略。

7.2 开展病原学基础研究 开展本地布病病原学研究,搞清当前流行菌株分类和生物学特性,研发相应的免疫疫苗,提高免疫效果。开展衣原体、支原体、弓形虫等相关疫病的病原学调查和分析,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免疫程序。

7.3 健全和完善无害化处理经济补偿机制 目前,由于缺乏布氏杆菌病无害化处理经济补偿制度和相应补偿标准,给牲畜无害化处理造成很大阻力,造成部分病畜无法及时处理,严重影响了防治效果,建议上级行政业务部门尽快出台布病无害化处理经济补偿相关政策,完善补偿机制,以利于各项防控措施的实施。

7.4 强化防治技术培训与科技宣传 加强综合防控知识和防治技能培训,广泛宣传布病危害,使群众对布病危害和防治措施有充分了解,从而积极配合业务部门开展工作。

7.5 加大防治经费投入 建议政府加大布病防控工作的经济投入,确保防治经费到位,积极争取申报相关项目,获得国家项目支持,为布病防治提供经济支持。

猜你喜欢
母畜布病牲畜
20世纪五十年代内蒙古牲畜改良工作初探
缩宫素和氯前列醇的使用简介
交换牲畜
引种牛羊时布病防控策略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母畜子宫脱出的诊治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冬季牲畜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