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劳动休闲观的模型构建与社会学启示

2012-03-12 06:03李汉超刘慈音
统计与决策 2012年15期
关键词:效用异化工人

李汉超,刘慈音

(1.湖南大学体育学院,长沙 410082;2.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成都 610065)

1 经济学视域下科学劳动休闲观的提出

“自由时间”、“自由自觉劳动”等经济学概念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重要概念,这些概念的引入为后人研究休闲经济学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在研究路径上,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制约生产工人劳动与休闲的各种因素,表明了马克思从维系社会生产、生活的现实条件出发研究休闲理论的研究论立场。在价值向度上,马克思将休闲作为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方式,告诫人们:休闲与劳动是人们在追求自由全面发展道路上的孪生姊妹,他们将与人类价值目标相伴而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是能动的财产,它是用以添补使用价值的客观实在,其所有者是雇佣工人;然而,他们进一步认为,工人贫困化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雇佣工人本身属于资本家,他们创造社会剩余价值,但是只能得到“繁衍工人这个奴隶阶级而非繁衍整个人类”的那一部分产品价值。事实上,这部分价值只是雇佣工人创造价值的极少部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这种为“工人贫困化”寻找借口的表述违背了“人之本性”。马克思的休闲理论就是基于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展开的。

马克思将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本质问题,作为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雇佣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对工人而言具有毁灭性”的抽象劳动,因为“劳动越多,工人生产出高品质的社会产品将越多,由于资本家只支付劳动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报酬,相对而言,劳动者就将愈发贫穷,他们也将变得愈发廉价。这将导致一种奇怪现象的产生:社会价值增长与生产工人劳动力贬值成正比,这是一种异化的劳动。”马克思进一步认为,工人的异化劳动使得他们在劳动中根本找不到工作的乐趣,工人被奴隶着,肉体与精神都承受着虐待。所以,工人的劳动只是被压迫下的劳作而非自愿之行为,这有悖于“劳动是一种生活方式”哲学理念。另一方面,当工人阶级犹如机器般生产劳动时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劳动时间时,资本家却占有了劳动者创造了丰厚社会价值,进而获得了大量的自由时间。资本家可以因此享乐和奢侈浪费,充分享受休闲生活,这为畸形消费观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和物质基础。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工人异化劳动的生成过程正是资本家异化休闲的形成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言:“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商品的出现是社会异化的基础,商品生产在异化社会劳动的同时也异化了人类本身,即便是轻松休闲娱乐的自由和资源的共享也逐渐被物化成私有和消费共同体的状态”。劳动与休闲是社会经济系统的两端,“异化劳动”与“异化休闲”的产生遮蔽了科学劳动休闲观的实在蕴意,构建科学劳动休闲观实为必需。

2 科学劳动休闲观的模型构建

2.1 休闲时间与工作时间的相互替代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异化劳动”与“异化休闲”都有悖于科学休闲劳动观原则。不管是工人的劳动时间,还是休闲时间都必须配置合理,才能增进社会总体福利,确保劳资关系和谐。

从休闲、劳动的社会效用出发,休闲也可以增进社会福利,为此,我们假定休闲的社会效用为,在此,x1,…,xN代表消费的休闲对象,其经济学意义是体现了工人对各消费对象的效用偏好。设定总时间为T,对应了ω的市场价格,于是,总效用F=Iˉ+ωT,Iˉ代表非工资收入。在给定ω、Iˉ情境下,工作时间(T-L)就决定了效用最大化水平,则有:

其中,f0为工作时间函数,L为休闲需求。代入需求函数xi=fi( ) p1,p2,y1,并借鉴高尔曼间接效用,得到:

下面,我们拟利用跨期消费模型分析效用对休闲时间的动态选择。令休闲效用:

在此,l0、lt分别代表0、t时刻的休闲消费量;r为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利率;ρ为主管休闲消费者期望报酬率。在分析中,我们结合马歇尔需求函数进行休闲分配,则:

于是,最大化消费者效用:

因为L≠0永远成立,即工人一天的时间不为0,工作与休闲时间在时间L内分配,所以,最优分配率为:

该方程体现了工人工作时间与休闲时间的相互替代性,即工作时间越多休闲越少,而工作时间越少则休闲时间越多。

2.2 引入工资率的“休闲悖论”模型

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也越多,在商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工作时间将出现降低的趋势,这就是“休闲悖论”。该悖论的数学表达式为:

假定需求函数为x=x( ) p,I,利用Slutsky方程对ω

求导,得:

进一步地:

上述模型显示,需求xi-Li的符号特性与休闲时间L呈显著相关性关系。将上式转化得到休闲需求函数:

通过该休闲需求函数,可以得出工资率ω对休闲效应的弹性,并得出休闲效用的最优函数模型:

上述模型对ω求导:

可见,工人的收入效应由其消费休闲水平决定。

2.3 休闲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下面,我们将休闲置于经济增长的系统分析中,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生产要素,休闲与生产以及质量水平高度相关。我们运用Ramsey-Cass-Koopmans模型来分析休闲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效应。设工作时间为w(t),表示某人的工作努力程度或工作时间比例。

工作单位时间货币数额支付为w;效用函数满足uc>0,uw<0;ρ为休闲偏好,即休闲折现率。休闲效用的预算约束为:a=ωw+ra-c。于是,休闲的汉密尔顿函数为:。休闲边际取决于工作时间,因为∂J∂c=0,∂J∂w=0,这与拉姆齐模型条件相对应:

ucw=0时,效用与w无关,休闲时间不影响经济增长;ucw>0时,工作时间w基本上占了总体时间的绝大部分,休闲时间很少;ucw<0时,工作时间与休闲时间互为补充,相互替代,于是,休闲的最优条件变为-uwuc=ω,此时。休闲效用将导致c与ω同速变化:

进一步地:

式变为:

利用休闲对经济的增长率及得到工作时间增长率:

在工作时间与休闲时间相均衡的情况下,休闲消费水平及其增长率模型将成为:

这样就可以确定稳态的工作时间水平w∗:

该方程显示了休闲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即稳态条件下,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工作时间w将呈现下降的趋势,在技术进步的社会中,工作时间不断减少,休闲时间呈增多之势。这正好验证了:稳态社会条件下,休闲时间与工作时间的相互替代性关系。

3 科学劳动休闲观模型的社会学启示

上述科学劳动休闲观模型是基于马克思休闲理论构建而成的。马克思经典著作运用“自由时间”(free time)替代“休闲”(leisure)概念阐述其劳动休闲理论。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马克思休闲理论的逻辑基点是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压缩其自由时间而获得的超过工人工资的额外的价值。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中,工人的自由时间,即休闲时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自由得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关于社会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联系,马克思认为:(1)社会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是马克思关于价值的概念界定,马克思看来,价值包括“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个别价值”是社会劳动者生产社会个别商品时消耗的劳动时间。一般来说,生产个别商品的劳动消耗越大,其个别价值越大。但是,通常情况下,生产个别商品的劳动耗费与劳动生产率有密切的关系,它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2)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于社会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商品的平均价值水平。如果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高出部分得不到社会承认,就会导致商品生产者亏损:如果个别价值水平低于社会价值水平,由于市场承认的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因此商品生产者除了获得一定水平的盈利外.还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资本家会想法设法提供其生产率,促使其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如此反复,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逐步提高,进而促成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于是在单位时间内工人创造的社会财富就会越多,在社会商品需求一定的条件下,工人的工作时间将逐渐减少,休闲时间逐渐增多。休闲消费增多,工人生活质量提高,反过来又将促进社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这就是工作时间与休闲时间的替换效应。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全部。劳动时间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所需的时间,是一种量的存在,也即劳动本身;自由时间是工人自我创造的活动时间,它形成了与劳动时间的互动,……,节约了劳动时间就等于增加了相对自由时间,因为轻松愉悦的自由时间具有自主创造性、自觉能动性与自主自由选择的特性”。关于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阐述构成了马克思的休闲经济学逻辑。

上述科学劳动休闲观模型正好从数理层面解释了马克思的休闲经济学思想。引入工资率的“休闲悖论”休闲选择模型表明:劳动者的适度休闲将产生产出收入效应,休闲消费时间与工作时间具有相互替代的经济学特性,科学理解马克思休闲观,正确把握相应的休闲消费理论,防止庸俗消费对社会经济增长的不良后面,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理解和执行:

(1)辩证理解工作与休闲的关系,改变工作优先的被动休闲消费观。上述模型可见,工作与休闲相互替代,从社会经济这一大生产系统考察,休闲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因为休闲可以让劳动者有一个愉悦的工作心情,它关乎劳动者的心身健康和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2)创造理性的“休闲消费示范”,杜绝炫耀性、攀比性及奢靡性消费。科学劳动休闲模型显示,过度休闲占用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减少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劳动供给,这是不宜提倡的。

(3)适度引导休闲经济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休闲产业已成了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规定要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并要求建立相应的休闲经济产业体系,这为我国当下发展休闲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吴育林.论马克思的劳动休闲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7).

[4]郭鲁芳.国外休闲经济研究的历史与进展[J].经济学家,2004,(4).

[5]欧阳新辉,陈建树.休闲经济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及其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8,(9).

[6]郭鲁芳.休闲消费的经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4).

[7]幻贾良定,陈秋霖.消费行为模型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1, (3).

[8]Abbott,Shenflter.Labor Supply,Commodity Demand and the Alloca⁃tion of Time[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6,(43).

[9]Phelps,Edmunds.Modeles of Technical Progress and the Golden Rule of Research[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6,(33).

[10]Theo S.Eicher,Stephen J.Turnovsky.Non-Scale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J].The Economic Journal,1999,109.

[11]Chiappori.Collective Labor Supply and Welfare[J].Journal of Politi⁃cal Enonomy,1992,(100).

[12]朱钟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3]段瑞华.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之历史演进[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效用异化工人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低效用地潜力分析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纳米硫酸钡及其对聚合物的改性效用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渠道的选择偏好及效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