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条件句的语用分析

2012-03-20 09:07项成东
外语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条件句主句逻辑推理

项成东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4)

〇话语分析

逻辑条件句的语用分析

项成东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4)

本文是从语用学视角探讨逻辑条件句的语用特征。首先根据A & D(2000)的分类对逻辑条件句进行界定,对逻辑条件句与事态条件句、会话条件句之间的区别进行说明,对逻辑条件句的内部语义关系进行分析,最后详细探讨两类逻辑条件句(识别类和推理类)的语用特征。

逻辑条件句;逻辑推理;识别类;推理类

1 引言

传统语法通常将条件句分为真实条件句和非真实条件句。Quirk等(1985)将英语条件句分为直接条件句和间接条件句,直接条件句又分为开放条件句和假设条件句。但这些分类由于过多考虑语法特征,很少关注条件句的语义、语用特征,不能很好地揭示条件句的本质。本文将采纳Athanasiadou & Dirven(1996, 2000,下称A & D)的分类,选择逻辑条件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语用特征根据有二:一是由于逻辑条件句在目前文献中涉及很少,二是逻辑条件句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 逻辑条件句的界定

首先,这里讨论的逻辑条件句其实是逻辑推理条件句的简称,指那些表面不具有显性因果关系、必须通过逻辑推理或语用推理才能重构内部逻辑关系的条件句。这与徐盛桓(2004a, b)的“逻辑条件句”有着根本的不同。他将表面具有显性逻辑充分条件的条件句叫“逻辑条件句”,包括常理、惯例、可能条件句三类;我们这里关心的不是那些表面具有显性因果关系的条件句,而是内部语义关系需要“纯”逻辑推理才能成立的条件句。

其次,我们讨论的逻辑条件句基于A & D(1996,2000)对条件句的分类。他们将英语条件句分为假设类、事态类和语用类。事态类又分为描述、推理、指示;语用分会话和逻辑。我们认为,这种功能性分类有助于理解和把握逻辑条件句的本质,而且能够充分体现条件句具有的5种语义关系(Dancygier 1998:54-97)。不过,A & D对使用“语用条件句”中的“语用”一词虽然作了解释和说明,强调“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Morris 1946:11),但从语用学的综观论(Verschueren 2000:7)来看,任何一句话都是语用的。这样,“语用条件句”的界限就显得模糊,反而影响“假设条件句”和“事态条件句”的理解,因为这两类条件句中同样含有“符号使用者”的存在,尤其是后者,特别需要“符号使用者”推理。所以,为了避免误解,我们建议直接将条件句分为假设类、事态类、会话类、逻辑类。

这4类条件句的区别,简单地说,假设条件句的前后分句存在明显的或绝对的因果关系,事态条件句的前后事件虽然具有因果关系,但侧重于事件发展的同步性。会话条件句涉及言语行为或元语言的选择,而逻辑条件句则涉及“纯”逻辑推理。具体区别,下面进一步说明。

2.1 逻辑条件句和事态条件句的区别

由于人们很少注意事态条件句(Comrie 1986;Haegeman 1984;Sweetser 1990,1996),所以有必要指出,事态条件句和逻辑条件句都含有推理过程。试比较:

① He looked at his watch; if the soldier was coming, it was nearly time.(COB①: 243)(事态条件句)

② If she’s divorced, (then) she’s been married.(Sweetser 1990:116) (逻辑条件句)

两者的区别:例①中的推理过程涉及实际发生情景,而例②则是对一个已知概念的明晰化,其推理过程不需要实际情景,而完全是心理逻辑运作。例①中的事态特征体现在描述一个实际发生的事件中,由于“士兵的到来”总是很准时,所以观察者就会自动知道当时的时间以及随后该做什么。这里的推理过程是基于对一个事实的观察,并与以往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再联系到一个情景往往和另一个情景同时发生。在例②中,则没有情景的观察和描述,只是对已知概念的蕴含关系作逻辑推理:“离婚”就意味着“以前结过婚”。这里前后事件的连接关系可以从副词then的用法清楚看出。从历史来说,then本来是时间副词,现在经过语法化后作逻辑连词,是将时间连续和逻辑推理联系在一起。在例②中,这种“时间”意义已经不复存在,而只有逻辑“推理”意义。总之,上面两例的推理过程本质不同:前者是一种“观察性”推理,采用的是同时进行的临时推理(ad hoc inference),运用到一个具体的情景,是对同时发生事件所作的逻辑推理;后者是“纯”逻辑推理,采取的是类推理(generic inference),是基于我们概念世界对连续事件所赋予的意义,是对概念的逻辑推理。总之,同事态条件句相比,逻辑条件句只是涉及推理运作,而不涉及观察到的现实世界。

2.2 逻辑条件句和会话条件句的区别

逻辑条件句包括推理类和识别类条件句,会话条件句包括元交际(meta-communicative)类(项成东2006)和话语类条件句。试比较:

③ If there’s one human species that ought to be put to pasture, it’s Presidents and Prime Ministers. (COB: 136)(识别类)

④ 如果说老师是园丁的话,那么学生就是园中的花朵。(周刚 2002: 86)(推理类)

⑤ What about the parents demonstrating, if there are no friends?(COB: 84)(话语类)

⑥ His style is florid, if that is the right word.(徐盛桓 2004b)(元交际类)

以上4类条件句属于两个基本层范畴,即逻辑条件句(如例③④)和会话条件句(如例⑤⑥)。

在逻辑条件句中,由于先行分句对结果分句控制很强,因为两者为隐性逻辑因果关系,所以表现在句法上是先行分句置于结果分句之前,这也是if从句的典型结构形式。而在会话条件句中,由于if从句往往是一种追加信息或事后想法,所以对结果分句的控制相对较弱,两者的语义独立性因而相对较强,表现在句法结构上就出现if从句可以置于结果分句之前,更多的是置于结果分句之后。但在汉语中,由于条件句往往作为主题形式出现,所以通常置于句首。例如:

⑦ 如果说其中含有痛苦的伤痕,那也是勇敢的、骄傲的伤痕。(郭志良 1999:280)

⑧ 对于我,如果说也有幸福的时代,那就是在农村度过的童年岁月。(徐李洁2003)

3 逻辑条件句的内部语义关系

逻辑条件句内部条件分句和结果分句之间的独立程度到底有多大?和假设条件句以及事态条件句相比,这些独立程度又如何?A & D(1996)认为,假设条件句是所有条件句中最典型的一种,因为其内部的条件从句和结果分句之间的依赖程度最大。而在事态条件句内部,这种依赖性尽管存在,但已经不明显,因为前后连续或同时的事件只能看成同时发生的,并不存在任何因果联系。试比较:

⑨ He looked at his watch; if the soldier was coming, it was nearly time. (COB:243)

⑩ 如果说,南郭先生的装腔作势,只是骗了一个齐宣王的话,那么,在现实生活里装腔作势,那就是骗国家、骗人民。(周刚 2002: 87)

例⑨中前后事件(the soldier coming和it nearly being time)的依赖程度是基于一个有关反复发生事件的经验,即基于对有规律的连续事件的观察。像例⑨这样的含有推理的事态条件句,与例⑩相比,其前后事件之间的依赖程度之所以更大,是因为对这种依赖性的解释必须基于这种反复可观察的事实。而在例⑩这样的逻辑推理类条件句中,条件分句和结果分句之间的依赖性就大大减弱,因为其中的联系是建立在对分析式定义的解释基础上:从一个特殊的视角看,“南郭先生的装腔作势”和“现实生活的装腔作势”可以相比;从另一个视角看,我们就可推导出“骗齐宣王”和“骗国家、骗人民”存在同样的可比性。例⑩中先行条件和结果只是大脑中理论构想,本身并不存在任何效度,所以也不存在任何依赖关系。这种结构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形式表示:if a is b, then c is d;同样,a = b和c = d之间的依赖关系通过逻辑推理的if结构才变得可能。

参照A & D(2000),我们将4类条件句内部依赖程度等级表示为:假设类 > 事态类 > 逻辑类 > 会话类

也就是说,在这4类条件句中,假设类的依赖性最强,因为其内部具有显性因果关系;其次是事态类,因为其中的因果关系仍然存在,但已经不很明显,须要推理;到了逻辑条件句,其中的因果关系基本看不出,只能通过逻辑推理才能建立其逻辑关系;用徐盛桓(2004a)的话说,逻辑类就是那种“充分条件的弱化”,而会话类就是那种“充分条件的异化”,所以依赖性最弱。

4 逻辑条件句的语用特征

从逻辑关系来说,逻辑条件句从字面上并不构成典型意义的条件关系,即在字面上并不构成“有p必有q”的逻辑关系。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用言语行为理论和关联理论加以解释。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任何陈述都是言语行为。关联理论指出,“每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假设它所传递的信息是最佳关联的”(Sperber & Wilson 1995: 260)。p表示的事物虽然看不出能直接产生或影响q,但我们可以从具体语境中看出它们是最佳关联的,而且可以根据转喻推理模式(李勇忠 2004)推导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这种逻辑条件句是“将言语行为或思想活动的内容取代了言语行为或思想活动的过程本身。句子表示的条件本是言语行为或思想活动过程的条件,却表达为言语行为或思想活动内容的条件”(徐盛桓 2004a)。所以,这类条件句要理解为if (you say) p, then I’ll claim or infer that q才能符合充分条件的逻辑关系。这里,我们按语用功能将逻辑条件句分为识别类和推理类。项成东(2006)研究过这两类条件句,但只是对英语语料进行考察,没有涉及汉语语料;另外,他对逻辑条件句的推理方式和语用效果也没有深入研究。下面,我们将从上面提及的方面补充项文。

4.1 识别类

从逻辑条件句内部依赖性来看,识别类比推理类要高。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再讨论例③:

③ If there’s one human species that ought to be put to pasture, it’s Presidents and Prime Ministers.

这种识别类条件句由两个部分组成:起识别性描述功能的条件分句和作为识别对象或识别者的结果分句。识别对象和识别者是否匹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条件分句描述是否详细。尽管条件分句和结果分句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但是两者相互关系密切,前者的描述是为后者的识别。

但是,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尽管识别类条件句的功能或是为了识别未知对象,或是充当未被识别的范畴成员,但这种解释具有很大的误导性。因为说话者通过识别性结构实施言语行为不仅是为了完成对实体身份的识别,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识别对象进行有意加长描述以制造某种期待或悬念,比如例③。又如:

可以看出,识别类条件句是一种突出某个实体特征的有效表达法,具有很强的修辞功能:首先,强调识别对象的重要特征;其次,通过推迟挑明识别对象以制造悬念和期待,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所以,如果将结果分句置前,就达不到这种修辞效果。

我们发现结果分句还可以用否定形式来排除识别过程中其它可能的识别对象。例如:

另外,还可以在条件分句中使用强调副词ever,这时结果分句要尽量缩短,以加强识别类条件句的修辞用法,如上例。又如:

汉语通常在主句中添加“就”,加强修辞效果。例如:

注意,这里的句法形式和语用功能并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句法形式通常起着识别作用,但语用作用要远远超过句法功能。

以上例句都是对条件分句的主语或宾语、表语进行识别。其实,条件分句中的任何一个成分都可以用来识别。例如:

从认知角度看,上面例句表明识别类条件句的识别边界模糊,因为这种识别可以是对主语/主体的识别,也可以对某一特定成分的识别和强调。不过,条件分句和结果分句之间存在的依赖关系虽然很微弱,但是很清楚。

4.2 推理类

一般来说,if条件句里的信息是已知信息,而主句是根据这一已知信息推导出的结论,用逻辑公式表示为“I infer q from p”,或表述为:知道p是我得出结论q的充分条件(沈家煊 2003)。Dancygier把这种条件句称为“推理性条件句”(inferential conditionals)(1998: 89),认为主、从句表现为从一前提(已知信息)推理出一个结论(新信息)的心里过程。If从句是用来推理的“前提条件”,主句为“逻辑结论”(徐李洁 2005),但是这种观点带有一定的误导性和片面性。因为这种观点只是看到一种推理模式,即顺推或正推式,却忽视另一种推理模式,即反推或逆推式。这种模式里,从句往往是一种假设,而主句却不是结论,而是条件或原因,通常否定前面的假设。例如:

这类条件句很难用逻辑公式“I infer q from p”表示。这里从句提供的与其说是前提,不如说是假设的结论,因为主句提供的是这种结论的反例或推翻这种结论的缘由。这是一种常见的反推式逻辑条件句。

为了比较全面地考察推理类条件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推理方式、语用效果以及语用形式特征。

第一,从推理方式来看,推理类条件句可分为正推式和反推式。所谓正推式,即从原因推导出结果或从前提推导出结论,强调结论。汉语称为“假设推论复句”(郭志良 1999:235)。例如:

所谓反推式,可以是从结果推出原因,汉语通常称为“假设原因复句”(同上: 212)。

反推式也可以是,主从句都是从正面肯定陈述,但句子的真正意图却是陈述的反面。往往采用主句提供的是反面理由,以否定前面的假设,如上面例。又如:

第二,从语用效果看,推理类条件句可分为肯定式和否定式。

也可以通过反语方式来达到否定的目的,例如:

第三,推理类条件句具有一些形式特征。其语序往往是if p, (then) q. 通常,“这类句子的语序不能颠倒”(徐李洁 2005)。但在口语中,也有个别反例。例如:

另外,这类句子的主句往往含有认识意义的情态动词,如may, must, should, have to等,以及具有情态意义的结构,如it is possible, surely, it seems likely等;还有明确表明求真过程的词汇表达,如we conclude,it follows that,is it any wonder,it stands to reason,you may admit以及表示否定结论的表达,如it does not follow,it is not necessary,it is strange,I see no reason等。有时可能含有某种修辞意味,尤其是使用的修辞问句是由why shouldn’t,why not,how much less等引导。汉语常见格式有“要是/如果……,就可见/应该/说明/证明/一定会……”、“如果说……,那么推论起来/那就得承认……”、“如果/要是……,那是因为/原因是……”、“如果说……可/却/可是为什么……”等。在上面提到的表达中,最常见的结构是情态动词或含有情态意义的结构,如例。

5 结束语

本文从语用视角探讨逻辑条件句的语用特征,分析逻辑条件句与事态条件句、会话条件句的区别。从以上分析看出,逻辑条件句内部语义关系相对紧密,是一种“纯”逻辑推理关系,是以说话者为取向的。逻辑条件句分为识别类条件句和推理类条件句,前者强调识别功能,强调话语的修辞力量;后者不仅强调推理作用,更强调话语的推理力量。

注释

①这里的COB是指Cobuild语料库。文后的BRO, LDC, LOB 分别代表以下三大语料库:Brown corpus, Leuven Drama Corpus, Lancaster-Oslo-Bergen Corpus。标注后的数字表示语料的编号。

②该例取自“苏大博客导言”(www. Sudablog.com)。

冯春灿. 试论英语IF条件句的类型及其使用[J]. 外国语, 1999 (4).

郭志良. 现代汉语转折词研究[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李永忠. 言语行为转喻与话语的深层连贯[J]. 外语教学, 2004 (3).

钱冠连. 外语研究新阶段的标志[J]. 中国外语, 2004 (1).

沈家煊. 复句三域“行、知、言”[J]. 中国语文, 2003 (3).

项成东. 元交际条件句的语用认知研究[J]. 外国语, 2006 (6).

徐李洁. 论“IF”真实条件句的“条件”[J]. 现代外语, 2003 (4).

徐李洁. IF-条件句分类再研究[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 (2).

徐盛桓. 充分条件的语用嬗变[J]. 外国语, 2004a (3).

徐盛桓. 逻辑与实据二个部分——英语IF条件句研究的一种理论框架[J]. 现代外语, 2004b (4).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 形式逻辑[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0.

周 刚. 连词与相关问题[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Athanasiadou, A. & R. Dirven. Pragmatic Conditionals [A]. In A. Foolen & F. Leek (eds.).ConstructionsinCognitiveLinguistics[C].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 Benjamin’s, 2000.

Athanasiadou, A. & R. Dirven. Typology of If-clauses [A]. In C. Eugene (ed.).CognitiveLinguisticsintheRedwoods[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6.

Comrie, B. Conditionals: A Typology[A]. In E. Traugott et al. (eds.).OnConditionals[C]. Cambridge: CUP, 1986.

Dancygier, B.ConditionalsandPrediction-Time,Know-ledge,andCausationinConditionalConstructions[M]. Cambridge: CUP, 1998.

Haegeman, L. Pragmatic Conditionals in English[J].FoliaLinguistica, 1984 (18).

Morris, C.Signs,LanguageandBehavior[M]. NY: Prentice-Hall, 1946.

Quirk, R. et al.AComprehensiveGrammaroftheEnglish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85.

Sperber, D. & D.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2nd Ed.) [M]. Oxford: Blackwell, 1995.

Sweetser, E.FromEtymologytoPragmatics[M]. Cambridge: CUP, 1990.

Sweetser, E. Mental Space and the Grammar of Conditional Construction[A]. In G. Fauconnier & E. Sweetser (eds.),Space,Worlds,andGrammar[C].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APragmaticAnalysisofLogicConditionals

Xiang Cheng-dong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204, China)

The present paper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pragmatic features of logic conditionals from 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 It starts with the definition of logic conditionals based on A & D (2000)’s classification b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logic conditionals and course-of-events conditionals, and between logic conditionals and conversational conditionals, followed with the analysis of internal semantic relations among logic conditionals. Finally, the paper elaborates on pragmatic features of the two types of logic conditionals, that is, identifying type and inferential type.

logic conditional; logic inferencing; identifying type; inferential type

H030

A

1000-0100(2012)02-0096-5

2011-12-13

【责任编辑李洪儒】

猜你喜欢
条件句主句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初步思维导图
宾语从句考点梳理(二)
Wheelchair basketball stars
小议逻辑推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再谈立体几何教学中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
超难度逻辑推理大挑战
Hiddleston’s Causal Modeling Semantics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orward-Tracking and Backtracking Counterfactuals*
If条件句结构的范畴认知视角及翻译策略
谈并列句与复合句的反意疑问句
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中考怎样考?